哈马斯“瞒天过海”,破灭以色列“情报神话”
▲ 这是10月7日在加沙地带拍摄的向以色列发射的火箭弹。(新华社 路透 / 图)
以色列《国土报》披露,成百上千的哈马斯人员已经为突袭准备了几个月,甚至超过一年,“但没有泄露出去”,结果可见是灾难性的。
“他们已经回到了石器时代。”阿维维解释说,武装人员不使用电话或电脑,而是在专门的技术间或地下房间里交接。此举让以色列无法完全了解他们的意图。
长期以来,中东是大国博弈的“核心区”之一。如今巴以局势再次升级,背后各方少不了暗中博弈。
责任编辑|姚忆江
2023年10月7日早晨,一场国际音乐节上,凄厉的防空警报声突然响起。
这一刻开始,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持续向以色列境内发射数千枚火箭弹。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之后,50年来最严重的冲突爆发了。
截至10月10日,据以色列媒体和巴勒斯坦医疗机构公布的最新消息,冲突已造成超过1900人死亡。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袭击,一向以中东头号军事强国自称的以色列,为何事先没有丝毫察觉?随着冲突的持续升级,这个疑问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目前来看,不管是以色列还是西方媒体,都认为以色列引以为豪的情报系统出了“大问题”。哈马斯称,为这次袭击秘密准备了超过一年时间,而以方安全和情报机构却没有提前发出任何预警。
“情报神话”破灭?
高度戒备的边界隔离墙,布满了以色列的监控摄像头和守卫士兵。空中还时不时出现监视无人机,不断“嗡嗡”作响。这一场景对于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已持续了近30年。
但在哈马斯发动新一轮袭击之前,以色列的情报系统似乎“闭上了眼睛”。
哈马斯冲破巴以边境屏障,派出数百名武装人员渗透到以色列人控制区。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前负责人埃夫拉伊姆·哈勒维公开表示,他们没有收到任何形式的警告,“战争的爆发完全令人惊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军队封锁和严密监视,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很少能够进入以色列。但哈勒维表示,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发射的火箭弹数量“前所未见”,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能够“深入以色列并控制村庄”。
尽管以色列对于巴方的袭击并不陌生,但此次以色列军方发现自己“措手不及”。
“整个情报系统失败了,它仅仅是一个组件,未能为以色列平民提供必要的防御。”以色列国防军前国际发言人乔纳森·康里克斯说。
路透社表示,自2005年以色列从加沙撤军以来,花费数亿美元建造了一个带有传感器和地下墙的智能边界,以保护边境免遭袭击。以军还在美国帮助下,开发了一套专门拦截火箭弹和迫击炮弹的“铁穹”防御系统。
以色列情报机构更因几十年来的一系列“成绩”,被本国和西方媒体写成了“神话”。
但这一次,“神话”看起来被哈马斯打破了。
以色列退役将军阿米尔·阿维维表示,加沙的武装分子已经找到了逃避技术情报收集的方法,让以色列无法完全了解他们的意图。
“他们已经回到了石器时代。”阿维维解释说,武装人员不使用电话或电脑,而是在专门的技术间或地下房间里交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建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虽然以色列有一套完整的情报系统,但反过来看,对于以色列的每一套做法,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也在不断地总结、防范,甚至在以色列都有其眼线。“这完全也有可能”。
以色列《国土报》披露,成百上千的哈马斯人员已经为突袭准备了几个月,甚至超过一年,“但没有泄露出去”,结果可见是灾难性的。
李伟建表示,巴勒斯坦武装通过总结长期的斗争经验,也可能抓住了以色列的某些“防范弱点”,找到一些“防范规律”,不能单方面地认为以色列的军事情报团队强大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了。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以色列从年初以来的司法改革和政治纷争,带来了国内的撕裂、对立。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以色列国内的政局不稳和内耗比以往上升,分散了以色列自身的注意力和精力,削弱了士气。所以对于哈马斯这种“创新型、多渠道”的闪击打法,以色列措手不及。
“海陆空”全方位进攻
“哈马斯成员从陆地、海上和空中三路进行渗透。”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表示,自当地时间10月7日早上6点30分以来,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了2200多枚火箭弹。与此同时,几十名武装人员对隔离墙发动猛攻,并用炸药炸开路障,驾驶推土机、悬挂式滑翔机和摩托车在多个地点发起袭击。
邹志强认为,从一个非正规武装组织的角度来讲,哈马斯此次行动具有压倒性优势,对防守严密的以色列造成如此大杀伤和打击,从军事上说还是相当值得关注的。
从袭击方式看,哈马斯武装人员通过海陆空多个途径渗透到以境内。以色列警察局、定居点和多个军事基地遭到袭击,以方包括主战坦克、装甲车在内的重型武器被缴获。大量以军官兵和普通犹太定居者被俘。
在军事专家张学峰看来,哈马斯快速取得“战果”的关键,首先在于哈马斯武装达成了打击的“战役突然性”。按照西方的说法,哈马斯开发了一套不依赖手机等电子系统的协调和通信系统,让以色列情报部门无从刺探,同时隐藏了自己的进攻企图。
此外,哈马斯利用无人机和导弹,对以色列防空系统和军事基地进行打击,还派出潜艇和快艇对以色列海岸线进行渗透和登陆,突破了以方的海防。
“在突袭前,哈马斯就做好了付出代价的准备。”邹志强表示,那些冲进以色列境内的武装人员,就没想着回去。
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外界越发认为此次行动“早有准备”。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布的训练视频显示,哈马斯早就在加沙建造了一个模拟的以色列据点,其成员在那里练习登陆和突袭。
此外,路透社报道,自2021年以来,以色列一直寻求通过提供包括数千个许可证在内的激励措施,维持加沙经济的基本稳定。也是在这两年里,哈马斯没有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这让以方放松了警惕。
邹志强认为,从以色列长期的实力优势及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来看,由于过往多次应对加沙冲突的经验,他们可能松懈了,并且有一种疲惫心理。
但从长远来看,邹志强表示,这一次哈马斯可能没有办法让以色列让步。相反,以色列可能变本加厉地“报复”。
复制“赎罪日战争”?
这次哈马斯是在“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50周年纪念日之际,对以色列发动了闪击。
每年的10月6日,正好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当天以色列会全国放假,暂停一切正常活动。而在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对以色列发动了进攻。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冲垮巴列夫防线。以色列在猝不及防之下,一度面临亡国的危险。当然,最终以色列还是逆转了战局。
不少西方媒体因此评价,以色列和美国这次在情报战线上的重大失误,堪比当年“赎罪日战争”爆发前以方的表现。
战前,埃军对预备役人员进行反复征召和复员,使以色列丧失警觉。现役部队频繁前调后撤,以掩盖军事部署。在“赎罪日”当天开战,正逢犹太人实行斋戒,不利于迅速动员。
“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可比性,也有一定的关联。”邹志强认为,哈马斯选择赎罪日的第二天搞突然袭击,突袭的方式相似,以色列方面措手不及的反应也比较类似。
不少受访的专家学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哈马斯这次袭击既是为了纪念50年前那场同样“秘而不宣”的行动,也是趁着当天是以色列的“安息日”,攻其不备。
《纽约时报》认为,尽管大规模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村庄再次被占领、平民被杀或被扣为人质,唤醒了人们“原始的恐惧”。
邹志强表示,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联合起来进攻以色列,是国与国之间大规模的正面作战。而现在哈马斯实施的是一种非对称游击战,战场的烈度、双方对抗的情况,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和50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巴以问题已经边缘化。这让巴勒斯坦产生一种非常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李伟建认为,在各种情绪夹杂之下,巴勒斯坦人希望通过自己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行动,企图重新让国际社会关注巴以问题。
冲突背后多方博弈
巴以双方冲突由来已久。2020年,以色列、阿联酋和巴林领导人在白宫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同意双边关系正常化,并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该协议被认为是中东地区历史性的突破。但是巴勒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对此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
“哈马斯一向反对阿拉伯国家越过巴以问题,与以色列改善关系或建交。”邹志强分析,传统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共识,是要先解决巴以问题,再解决阿以问题。
外界普遍猜测,哈马斯只是巴勒斯坦加沙地区的地方武装,和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这次“豁出去”的突袭,会不会有其他国家支持?
截至目前,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卡塔尔、科威特、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和组织公开发声支持哈马斯,这些国家大都和以色列、美国有着不小的“梁子”。
美国《时代》杂志认为,伊朗一直是哈马斯最大的单一“赞助商”。除了军事训练和人道主义援助外,每年还提供超过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突袭后,伊朗在10月7日晚放烟花“公开庆祝”。
哈马斯发言人加齐·哈马德10月8日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也表示,该组织得到了盟友伊朗的支持和“其他国家”的帮助。
不过,10月8日,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但是我们不参与巴勒斯坦的行动,因为这完全是巴勒斯坦自己的决定。”
站在以色列一边的也不乏其人。
在冲突爆发的第一时间,美国就表态称,“将和以色列人民以及政府站在一起”。白宫还特别表示,美国将“继续向以色列提供支持,包括深入的情报交流” 。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超过30亿美元的国防援助,是最大的受援国,并且“可以想象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
长期以来,中东是大国博弈的“核心区”之一。如今巴以局势再次升级,背后各方少不了暗中博弈。
邹志强认为,冲突还是会限于巴以之间。未来在短期内,巴以问题可能重回中东外交的核心舞台,但从长远来看,依然难以改变被边缘化的地位。
李伟建则认为,如果以色列大开杀戒,疯狂报复,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可能会引发中东内部矛盾激化。
10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呼吁尽快停火,保护平民,同时国际社会应当增强紧迫感,加大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投入,为推进“两国方案”作出切实努力。
(南方周末实习生林曦、包婧玥对本文亦有贡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