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后,诺奖为何又颁给了疫苗研究?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病毒、疫苗与诺贝尔奖」
主笔|苗千
又到一年诺奖季。和之前几年一样,我们依然在十月初做一期关于诺贝尔奖的专刊,深入报道和解读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在经历了为期三年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后,作为本刊特派记者,我终于又一次能够抵达斯德哥尔摩,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学院等地进行现场报道和采访。
这个古老且美丽的城市仍如几年前一样,在海风和细雨之中传达给访客一种清冷的疏离感,人们脸上的表情大多平淡从容,似乎看不出三年疫情对其造成的影响。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墓碑依然静静伫立在斯德哥尔摩市的北墓园中,毗邻卡洛琳斯卡医学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定在10月2日上午11:30,在校园里一个名为“诺贝尔论坛”(Nobel Forum)的会场进行。我约了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进行医学研究的任晓远和我一起参加,帮我解读本届诺奖。还不到上午10点,会场里已经来了不少记者。
人们开始猜测今年可能的获奖者。有人猜“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有可能获奖,原因是诺奖虽然对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大敏感,但是此前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技术也曾经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诊疗技术唯一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而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医疗的贡献也已经有目共睹。
有人根据“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拉斯克奖(Lasker Award)进行猜测。两位人工智能专家刚刚因为开发出了“AlphaFold”应用,完全改变了人类进行蛋白质研究的格局而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以此推测,或许诺贝尔奖也会破天荒地授予人工智能专家。
也有人谈到mRNA新冠疫苗获奖的可能,话题迅速转到去年有很多匈牙利记者来到现场,因为参与开发mRNA新冠疫苗的重要科学家之一,考里科·卡塔林(Katalin Karikó)就出生在匈牙利索尔诺克。结果发现,尽管卡塔林与合作者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已经获得大大小小无数的科学奖项,但依然无缘2022年诺贝尔奖。看来诺贝尔奖依然会采取其一贯的策略,用时间来考验一项科学成果的真正价值。
发布会推迟了15分钟后在11:45开始。短暂的开场过后,本年度的获奖人被揭晓,正是“发现了核苷酸碱基修饰,从而开发出了有效的抗COVID-19 mRNA疫苗”的两位科学家卡塔林与韦斯曼。现场爆发出一阵轻微的欢呼声。伴随着新冠病毒的肆虐,mRNA疫苗迅速出现,让这两位科学家从默默无闻到几乎包揽世界上一切重要的科学奖项,进而被最重要的诺贝尔奖所承认和记录,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以科学发展的节奏来看,这一切快得出奇。
在发布会的提问环节,任晓远问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mRNA疫苗如此之快,是不是也是对目前国际上反疫苗运动的一种回应?奥勒·肯佩(Olle Kämpe)回答说,“对于反疫苗人士,我们不确定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对于那些疫苗抱有犹豫态度的人,这个奖项应该可以帮助他们打消疑虑。我们已经从全球积累的大量的接种人群,证明了疫苗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
我们本期重点报道的项目就放在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了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我们不仅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的成员进行了专访,也从历史记录的角度,通过诺贝尔奖回顾一百多年来人类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尤其是在病毒学、疫苗研究和免疫学等方面的进步。其中袁越不仅详细介绍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这100多年来进行评选的标准、争议以及几位有代表性的获奖者,还另外通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今年的一位获奖者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多年来矢志不渝进行mRNA疫苗研究的坎坷经历。
随后两天,是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10月3日,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安妮·卢利尔(Anne L’Huillier),三位物理学家因为“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谓“阿秒”(attosecond)是一个时间单位,它的长度相当于1*10 to -18(1乘以10的负18次方)秒。这样的时间长度,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在诺贝尔奖发布会上,斯德哥尔摩大学物理学教授马茨·拉尔森(Mats Larsson)这样形容:整个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10 to 18 (1乘以10的18次方)秒。也就是说从比例上来看,1阿秒之于1秒钟,也就相当于1秒钟时间之于整个宇宙的年龄。这三位实验物理学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将光脉冲的时间缩短到了阿秒的时间尺度,使之成为人类探测在分子和原子中电子行为的最佳工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展示出了无限的应用可能。
尽管与2022年沃尔夫物理学奖(Wolf Prize in Physics)的选择并不完全相同(今年三位诺奖得主中的两位获得了去年的沃尔夫奖),但是这三位实验物理学家作为阿秒物理学届的先驱身份早已被科学界所公认,获得物理学界的最高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到了10月4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蒙吉·巴文迪(Moungi Bawendi),哥伦比亚大学的路易斯·布鲁斯(Louis Brus)和纳米晶体科技公司的阿列克谢·叶基莫夫(Alexei Ekimov)因为“发现和合成量子点”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可以说,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不仅开启了材料研究的一个新维度,“为量子技术种下一颗重要的种子”,也通过量子点(quantum dots)为世界增添了很多色彩。
量子点算得上是目前人类能够制造的最小的“东西”。从比例上来看,一个量子点的大小相比于一个足球,相当于一个足球相比于地球。其实人类早在意识到量子点的存在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量子点了。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发现可以通过在玻璃中添加某些材料而制造出彩色玻璃。工匠们尝试着在玻璃中添加银、金、镉等各种材料,再用不同的手法加热和冷却玻璃,就能让玻璃呈现出彩虹的各种颜色——例如掺加了硒化镉或是硫化镉的玻璃会呈现出黄色或红色。实际上,正是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出的不同大小的量子点决定了玻璃的颜色。
在诺贝尔奖发布会上所展示的储存于溶液中的量子点呈现出红、橙、绿、蓝、紫等鲜艳的色彩。之所以会有颜色的差异,与溶液中构成量子点的化学成分并无关系,最重要的是它们在大小上的差别——直径5至6纳米的量子点会发出橙色到红色区间的光,而直径在2至3纳米之间的量子点会发出绿色到蓝色区间的光。也正是因为大小的区别,让这些量子点的热效应,光点特性和磁特性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些直径只有几个纳米的量子点,不仅看上去呈现出各种色彩,也展现出了众多的应用可能。
诺贝尔文学奖一向是公众最感兴趣的一个奖项,今年尤其特别。随着诺奖公布时间的临近,有传言说今年即将是一位中国作家获奖,在诸个“诺贝尔文学奖榜单”上,也能见到中国作家的名字位列榜首。作为在前线进行报道的记者,我也难免揣测,如果是一位中国作家获奖,我将作何反应,报道方式又要做出哪些变化?到了文学奖公布的前一晚,我又收到瑞典学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发来的邮件,告知我在第二天有机会直接采访瑞典学院安德斯·奥尔森(Anders Olsson)。
诺贝尔文学奖要在10月5日下午1点钟才宣布,我上午11点到达瑞典学院时,已经有不少记者在现场等候。不过马上被告知,我的采访时间只有两分钟。我一边等待,一边和负责文学奖报道的同事孙若茜进行交流。准备之后的采访问题。
时间到了。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挪威作家、诗人和戏剧家约恩·福瑟(Jon Fosse)——“因他另辟蹊径的戏剧与散文赋予生命中那难以言说的一切以声音。”这是一位我并不熟悉的剧作家。只好求助场外。戏剧评论人奚牧凉远程提问:“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但在当今,人们似乎越来越强调它是戏剧艺术,而非文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把文学奖颁给一位剧作家是否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奥尔森回答:“约恩·福瑟的文本拥有很强的可读性,他的语言很奇妙,敏感、准确。戏剧表演和语言文本之间的转化本身就是很特别也很不容易的,福瑟的剧本中减少了戏剧性的动作和语言,当你读到它时,很容易在脑海中发挥想象,想象自己要如何表演。作为一位剧作家,他非常有趣并懂得创新,但同时,包括他散文在内的其他文学创作,也给了诺奖非常重要的颁奖动机,尤其是他的《七部曲》。”
周五和平奖发布会远在挪威奥斯陆。我的采访任务基本结束了,接下来主要就是写作工作。到了下一个周一,202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哈佛大学的一位女性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获奖理由是“增进了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我的同事谢九迅速对戈尔丁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进行了解读。
我和同事们在这一周时间里对诺贝尔奖进行的采访和报道,最终成为了新一期关于诺贝尔奖的封面报道。我们本期的核心主题依然不变:改变世界的人。这些人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形式,让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切深刻的改变。他们因此获得荣誉且被记录,成为时代的标志。我们尝试理解他们的成就极其意义,正是因为我们也与这些杰出的人物一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些荣誉所见证和记录的,也是我们生活的痕迹。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病毒、疫苗与诺贝尔奖」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病毒、疫苗与诺贝尔奖(苗千) 被诺奖记录的疫苗进化史(苗千) 新冠疫苗功臣的坎坷之路(袁越) 专访:这是一个有无限前景的技术(任晓远 ) 专访:这是一个有无限前景的技术(任晓远 ) 打头阵的医学奖,争议与未来(袁越) 阿秒物理学,最短暂的闪光(苗千) 量子点,材料的一个新维度(苗千) 约恩·福瑟:赋予难以言说的一切以声音(孙若茜) 研究女性劳动力市场有多重要?(谢九)
| 社会 |
时事:“北卡枪击案”枪手的现实与幻想(李晓洁 余物非)
| 专题 |
胡安焉:坦诚可能是一种防御(孙若茜) 吕植:是熊猫选择了我(苗炜) 快乐和痛苦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苗千) 本雅明思想迷宫的地图(薛巍)
| 文化 |
文史:总裁舒赫德(卜键)
邢海洋:辣条变辣茅
袁越:卫生假说遭到质疑
张斌:九个男孩在最糟糕年代创下的奇迹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开通数字刊会员月卡解锁本期👇
本周新刊
「病毒、疫苗与诺贝尔奖」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