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瑾山月
那年,他被派去江西打太平军,急于求胜的心态让他对上多有委曲求全之姿,对下又多有傲慢无礼之态。不再唯唯诺诺,亦不再满面冷峻,而是圆融中不乏伶俐,沉稳中不失进取。通身透出的强大气场,令众人刮目相看,也助他顺利开局。“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这人深谙种树妙法,种出的树,无不枝繁叶茂,高耸入云。而他的种植方式也很简单,不过是遵循自然规律,令其慢慢发芽,缓缓生长。柳宗元以树喻人,无非是想警醒世人:凡事,欲速则不达。曾国藩年轻时,盼着一鸣惊人,过急的进取心,却令他处处碰壁。而等他慢下来,找准自己的节奏,才渐渐打通了命运的任督二脉。他慢读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他慢做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他慢行军,扎硬寨,打呆仗,修坚固城池,挖千里沟壑。曾国藩沉稳心神,用慢功夫,软刀细磨出不焦躁的性情。恰如曾国藩所言: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把步子放缓,才能把路走宽,快慢相宜,方能涵养出从容之姿。作为湘军首领,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激战,长达十年之久。在围攻天京的决战中,众将都盼着速战速决,尤其是李鸿章,制定了分兵速进的战略。曾国藩却坚决反对速战,转而提出了“铁桶合围”之策。他调动大量兵力,围着城东、北、西三面,挖长壕两道。内壕用以围困城内的天平军,外壕用以堵截太平军的援军。两壕之间,还修建了上百座扎实稳固的营垒。曾国藩解释道:太平军擅长野战和肉搏,而这次决战,更是集结了最精锐的部队。若盲目进攻,湘军胜算并不大。最稳妥的做法,就是以围代攻,持久作战。他始终坚信:打仗和做事一样,务必先求稳当,次求变化。他不止一次叮嘱晚辈:不慌不忙,从容应对,为处事第一法。遇事不慌,行动稳当,这种冷静的气势,令人望而生敬。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时,遇到过一个非常嚣张的同窗。一天,他嫌曾国藩挡了他的光,硬逼着曾国藩把书桌移到角落。曾国藩高中举人后,这人又来找茬,说曾国藩夺了他中举的好风水,当众破口大骂。旁人纷纷为曾国藩打抱不平,反倒是曾国藩,不仅不气恼,还劝着大伙别计较。这一幕,恰巧被院长欧阳坦斋碰见,老先生忍不住大赞曾国藩:气度不凡,必成大器。有人像炮仗一样,一点就炸,全无半点涵养,有人则能忍住脾气,沉稳应对,体现出教养。《贾谊论》中有言: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遇事不急躁,待人多包容,忍人所不能忍,是为君子气度。智者答: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想少走弯路,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能看清万事万物的本质。浮于表面的蛮干,是莽夫所为;能洞察幽微,有的放矢,才是睿智的表现。在此之前,地方官对匪患,要么急火猛攻,要么听之任之,结果都无法根除。王阳明到任后,没有急于抓盗贼,而是先实地考察,后明察暗访。又探明当地盗贼,多是被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的百姓。他意识到剿匪治标不治本,要彻底解决问题,要从安抚与教化上着手。于是他贴出告示,承诺盗贼只要改邪归正,可既往不咎,不仅能分到良田,也可于乡校就读。此举一出,不出月余,王阳明就根除了十几年的匪患,赢得了人心官声。真正厉害的人,能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更能深识远略,出奇善变。司马懿顾虑重重,司马昭忧心忡忡,唯独司马师志在必行。他告诉父亲,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朝堂内外的眼线接应,都已安排妥当,只等一声令下,便可以迅雷之势,攫取军政大权。最后果然如司马师所料,他们迅速行动,一举成了三国争霸最大的赢家。三年后,司马懿撒手人寰,司马师领大将军之衔,和司马昭一起,出征东吴。司马昭作战时瞻前顾后,导致首战即败,引来无数谴责。危急关头,又是司马师一马当先,揽下全部罪责,又立马调整战略,率军成功突围。等兄弟俩率军归来,司马昭即便也有封赏,却始终难以服众。果决之人,自有锐气傍身,行事短刀直入,绝不拖泥带水。若想做出一番大事,人需修炼雷厉风行的气势,锻造当机立断的本事。且不论上司同僚,就连投奔他的弟弟曾国荃,都受不了其聒噪,愤然回乡。他向老师倭仁求教,倭仁只给他一点建议:在“静”字上下功夫。倭仁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若一向东驰西骛,有溺焉而不知,知而无如何者矣。意思是,人先要安静下来,而后方能审时度势,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克制脾气,闭门反思,独处参悟,直到杂念全无,抵达“心静极而智慧生”的至高境界。致虚极,守静笃,断妄念,不为凡俗所扰,不为名利所惑,是一个人毕生的修行。这样的人,气场足,能量大,自身修为高深,也易获得世人敬仰。点个在看,当你修炼出强大的气场,全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