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3》何时启动?大结局如何?导演郭帆最新“剧透”!
郭帆说自己是“售后服务型导演”。
《流浪地球2》上映半年多后,在审片室,郭帆仍在根据观众的反馈对这部电影的细节进行调整,修改后的版本将会更新在流媒体上。完成这轮修改后,他还和记者透露了《流浪地球3》项目的启动时间。
从一名法学院学生到电影导演,再到一举斩获中国科幻电影的最高票房,郭帆的成长之路似乎充满了不寻常。电影热映的背后,郭帆对于“膨胀”“天赋”等自我认知产生了哪些变化,又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探索呢?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张扬对郭帆进行了专访。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曾告诉郭帆,最好的科幻就是“在未来拍摄的纪录片”。郭帆也将这份对“写实”的追求带入到了电影的创作中。
面对《流浪地球》超46亿元的票房,郭帆和团队在第二部的制作过程中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膨胀,“忍着不要嘚瑟就好了”,但没想到,这却让他们“沉底太深”,陷入对影片品质的偏执追求之中。
谈到《流浪地球》系列电影,郭帆透露,目前自己只打算拍到第三部,至于故事最终的结局,他是这么说的……
在上高中前,因为电影《终结者2》,郭帆心中埋下了一颗拍科幻电影的种子。
然而,他最终却考入了海南大学法学院。从法学院学生到电影导演,郭帆经历了什么?
对于同样怀揣电影梦想的青年创作者,郭帆直言,当导演和想象中的样子存在巨大的反差:实际上,你可能要花90%的时间去处理创作之外的一些工作。
郭帆告诉记者,《流浪地球》的一个特效镜头曾经改了200多个版本。我们往往只通过单一镜头来评判视效水平,但其实最核心的是,要在有限时间之内生产大量的、有品质的镜头,这就是工业化的标志之一。
和大师级导演相比,郭帆认为自己的艺术天赋“也就到那儿了”。他希望能够通过对电影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为未来的创作者提供工具箱。
被问及我国目前在视效工业化和好莱坞顶级水平的差距时,郭帆回答在十年左右,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郭帆还记得,当《流浪地球2》剪辑完成后,那收归一屏的剪辑点仿佛人类的一段段DNA图谱。在那个瞬间,郭帆理解了“电影是活的”,电影的生命力深深打动了他。
以科幻电影为普通人造梦
用工业化为后来者铺路
中国电影人的目标
让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充满希望与活力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