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天天想上学,荷兰小学究竟有什么魔力?
看点 说到孩子的幸福感,一定要提到荷兰,因为它已经多次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为发达国家中青少年幸福感最强的国家。女儿在荷兰上小学,甚至天天想去学校!荷兰小学究竟有什么魔力?在荷兰的教授妈妈说,一切都要归功于“看见”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规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ID: yemaxiaoya)
文丨地衣 编丨May
今年9月,我家已经6岁却认不全26个字母的笨鸟玛雅上3年级了。
荷兰小学4岁入学,3年级相当于国内1年级。
憨态可掬的玛雅
就她这低下的文化水平,是个人都很难把她和“爱上学爱学习”这件事逻辑通顺地联系在一起。
但人家就算是一枚学渣,那也是一枚爱上学的学渣。
一到周末听说第二天不能去上学,她就一脸失落:我好想天天去上学呀!还要等几天才可以上学?
一个6岁的小娃,连一周上5天学休息2天都弄不明白,老师家长还都不觉得她是个白痴,这种事儿怕是只有在荷兰才会发生了。
荷兰的小学究竟有什么魔力,搞得小娃如此喜欢上学?
前面说了,荷兰小娃4岁就要上学了。前两年相当于国内幼儿园的中班和大班,毫无学习压力。
这两年是学校刻意给孩子们安排的漫长的过渡期,为的就是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爱上学校。
小娃们每天在校总共5个半小时,其中午休1次,在户外玩儿上1小时,还要留时间吃2次东西。
玛雅刚上学的时候我还每天问她在学校干了些什么,后来我都懒得问了。问就是,刨坑。
爬杆。
连滚带翻。。。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玩玩玩玩玩,变着花样玩。
暑假的时候玛雅在假期托班填了张自我介绍表,其中有一题是:你在学校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她写的是:吃东西。。。(荷兰语eten)
不要问玛雅字怎么这么好看,问就是:是老师写的
没毛病。毕竟,吃东西浑然天成丝滑地融入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以至于玛雅觉得“吃东西”也是一门学科。
所有荷兰小学生的书包,装的从来都不是文具或者课本,而是水,水果,和午餐。
朋友给女儿准备的餐盒,请叫她别人家的妈妈。每人每天两个餐盒加一壶水,就是荷兰小学生书包的全部内容了。
就这样,上了两年学的玛雅,还是个毫不夸张完完整整的文盲。
但无论在哪个国家,小娃不可能一直这样傻玩下去。尤其在荷兰,小学毕业的考试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分流走向。
所以,搞学习是所有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果不其然,上了3年级之后学习压力陡增。
今年开学,老师发的信息,一改一二年级“我们这周又玩了些啥”的周报,终于充斥着“鸡娃”的气息:家长务必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在家抓住能抓住的机会利用能利用的资源,配合学校,早日帮小娃脱盲。
这“佛跳鸡”的节奏来得猝不及防,害我的一颗小心心还有一丢丢担心,玛雅会不会因为认知水平低下跟不上教学进度而不喜欢上学。
结果哪知道,暑假一过,她居然摇身一变,变成了个爱学习的自鸡娃。
上周,队友给她开家长会回来,激情四射地对我说:你造吗?老师问玛雅最喜欢在学校干什么,她居然说阅读和算数。
在学校开心学习的玛雅
这一下,给鸡娃心仍未泯灭的老父亲欣喜坏了。动不动就和我说:要不咱趁热打铁给她在家里也鸡一下学习?
我揉了揉自己因为照顾小奶娃无眠的双眼,打了个哈欠对他说了句老话:
我鸡不冻,you can you up拉。
骑在老父亲头上学俄语的玛雅
那么,问题来了:
我家从小鸡不上墙,半年前玩桌游闯关不成功还哭得梨花带雨的小娃,怎么突然就爱上学习了呢?
一般来说,“佛跳鸡”的后果是鸡不上墙鸡飞狗跳。怎么到了玛雅这儿却变成“鸡血满满”了呢?
这还得感谢荷兰小学的“佛”,不是完全躺平。而是在加大力度教孩子文化知识之前,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舍得花时间去了解孩子。
硬是不急不躁地用了两年的时间,为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安排了漫长的前戏。
而这前戏的第一集,就让我狠狠地受了把教育。
两年前的开学第一天,老母亲比娃还紧张地,一大早带着玛雅站在学校门口。那会儿疫情还比较严重,家长不能陪同小孩进校园,得在门口等接待新生的老师提娃。
等了一会儿,走出来一个老师,看见我,莞尔一笑。
她用眼神默默地和我打了个招呼,我正准备张口问她是不是出来接玛雅的。
但见她重心一沉,在我面前蹲了下去,面带微笑地问玛雅:你就是玛雅吗?我是**老师,你知道你要去哪个班级吗?我带你去你的教室好吗?
玛雅从小就是个害羞内敛敏感,遇到陌生人就要躲在我屁股后面的小娃。
结果那天,这老师一蹲一问之间,她居然松开了紧紧攥着我的小手,拉着老师的手,头也不回地走了。留老母亲在原地一脸惊诧,回味着刚才究竟发生了神马。
在玛雅上学之前,我在脑子里预言了无数次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场景”。
结果,这些都没有发生。老母亲的剧本里自己的戏份太重,在真实人生中,我的存在感约等于空气。
去上学的人是玛雅,老师出来是接玛雅的。
一个尊重孩子,真的把小娃“当人看”的老师,理所当然地会蹲下身直接和玛雅交流,而不是略过她,问她的妈妈。
一个人一旦被尊重被看见,真的会被赋予强大的能量。
一生害羞的玛雅居然瞬间就“可了”,一反常态信任满满地跟着老师头也不回地走了。
虽说这只是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却让我看到了这个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
而懂娃的老师们,一开始并不急着抓学习,而是“抓”住小娃的心。
刚上学的玛雅,从不主动说话,老师问她问题,她也顶多只是点头或是摇头。
身为她娘,她这种表现我一点不吃惊。
但让我吃惊的是,她们老师见她这么内向,居然也毫不吃惊。
第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说起她在学校这样的情形,我还以为老师要我们在家做玛雅工作,让她在学校多“融入班集体”。
结果老师说:这很正常,她虽然不说话,但我看她的眼神就能看出来,她的注意力很集中,像海绵一样,很好奇地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吸收着新的信息。她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只要给她时间和耐心,她一定会盛开的。
第二次家长会,老师告诉我们说:玛雅话多了些,在班里还交了个好朋友,让我们可以课后越这个好朋友去家里玩儿。
第三次家长会,老师说:玛雅最近上课偶尔会举手发言了。
就这样,老师没有因为她显得内向而忽略她。更没有因为她害羞话少三杆子打不出个屁来而给她贴个“不合群”的标签。
老师耐心地观察她,按她能够接受的节奏和她互动。慢慢地,她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融入了集体生活。她交到了不少好朋友。
有一阵子她频频被邀请去小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准备礼物都准备不过来。今年年初学校搞“才艺表演”,她居然还是她们班的C位报幕员。
康康这报幕是不是有模有样的。和玛雅一起主持的小娃,比玛雅高一个头,却只比玛雅大半岁。见过她爸妈之后,我就明白了。她爸2米1,她妈1米95。
虽说她滥竽充数总共没说几句话,但老母亲喜极而泣简直要当场落泪。我家的花骨朵,真的在老师耐心的陪伴之下,慢慢绽放了。
上周五,我去学校接娃。玛雅问我:“明天我去哪里呀?”
听说第二天是周六,不用去上学,她特别失落。她说:我想每天都上学,我想每天都学阅读和算数,我好喜欢我的学校呀!
老母亲做梦都没想到,我家从小鸡不上墙的娃,基因突变地爱上学爱学习了。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看见”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规律。荷兰学校的包容,给了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老师会花时间去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要孩子去适应系统的要求,成为某个“框框”里标准中的好学生。
当孩子感受到了完全被接纳的满满的安全感,学习这件事就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角落里,自然而然地发生。
因为喜欢学校,玛雅也特别喜欢她在学校做的所有事情。就这样爱屋及乌地,她开启了自鸡模式。
早上她起来了,看我和队友都还在呼呼大睡,会自鸡悄无声息地坐沙发上玩荷兰语的拼字游戏。
静静“搞学习”的玛雅
有一天她跟开了天眼发现新大陆一般地盯着我的拖鞋看了半分钟,瞪大眼睛问我,你鞋子上写的是什么?
睡前我带她看书,她突然来了兴致想认字。认了10来个,有的认识有的记得不牢。她居然对我说:这两个字我还不是很认识,你下次再问我一次。
认到“和”,她还自发地用“和”造了个句子: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两个臭粑粑,和一个爸爸。问,一共买了几个东西?
没想到人家造的句子居然还是道数学题。
这题吧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毕竟她爸爸到底算不算个东西这事儿,真的不太好说…
本文转自公众号: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ID:yemaxiaoya),作者地衣,荷兰行为经济学教授,二胎妈妈,边读前沿科学成果,边和混血萌娃斗智斗勇,擅长把生活过成段子,在育儿和女性成长中有接地气的感悟。关注她,看双博士家庭逗比日常,了解荷式生活和教育。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