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美女董秘“出圈”:称员工离职率只有万分之三,有员工一家四代都在茅台
来源: 正经社; 老丁语云;新浪财经
贵州茅台46岁的美女董秘蒋焰,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出圈”。
10月18日,热搜榜一的话题,赫然是:#茅台董秘称员工离职率只有万分之三#。事发当天上午,2023年沪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集体路演现场,蒋焰的演讲中,其实谈到了贵州茅台的很多优势,偏偏最触动人们心潮的,却是极低的离职率。
但凡稍微回顾下历史,所谓四代人“坚守”茅台酒厂的说法,这并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5年8月,新华网贵州频道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四代人与茅台酒厂的不解之缘》的文章。文章中不仅有关于“回茅台工作后不后悔”的情节描述,还在文章最后提到了这一家几代人对茅台的情感——“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茅台的兴衰荣辱,和我们息息相关,它是我们共同的家”。
不妨再稍把视角扩大一些,在过去不短的一段时间里,类似所谓“祖孙三代薪火相传”的题材,可谓是不绝于官方媒体的报道之中,这其中包括的行业有邮政、石油、城市供水、电力、税务、银行、烟草等。甚至在某官媒于去年底发布的一篇文章中,“一家三代出了21个铁路人”的大标题可谓是赫然醒目。而在近年一篇题为《三代人勠力同心共筑国企辉煌》的文章中,其中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xx,像我们这样两代甚至三代都是xx人的家庭有很多。正是这父一辈子一辈的传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要说以上这近乎模板化的选题和报道模式,不过是一种所谓“正能量”宣导极度路径依赖的体现。要老丁想,此次茅台董秘相关讲话的本意,大概无外乎是想突显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为他们提供的归属感。但或许各位也都发现了,近年来相关说法或报道不仅几乎没有了任何榜样宣导和让观者、听者感动的效果,更是让不少人产生了疑惑:
所谓的“薪火相传”,怎么越发看着像是一种体系内的“近亲繁殖”?有关的故事,为何基本出现在体制单位或者国企中?
“万分之三”外溢的是含金量,网友们自然会产生“效益这么好,几乎是躺赚,根本不用担心裁员”、“如果我有这么好的工作,当然也舍不得离职啊”等等想法。
“现在已经有员工四代都在茅台了”,则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三代烟草人的传承与守望”……。比较反讽的是,这里面既有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也让外界感受到了利益的固结,入局的艰难。
茅台董秘此次惹议的言论,真心有点记吃不记打的味道。由此也不禁让人生疑,在被纪委痛批“近亲繁殖”根深蒂固、“圈子文化”盘根错节、选人用人违规问题突出3年多后,茅台真的有对此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变革吗?对于后者而言,这究竟是机制的僵化,还是某种堪称权力傲慢的东西在作祟呢?
回到10月18日,蒋焰的演讲和答问要点,其实还有:
【2012年茅台股价接近腰斩的时候,员工会主动找我们,说能不能通过类似员工集资的方式来拉动公司股价。
消费者、投资者以及经销商、供应商都是茅台的情感、命运以及利益共同体。
很多人因为持有茅台的股票而改变了他的一生以及家庭的生活,也看到很多是三代人一起去参加股东大会。
茅台这样一个优质的酱香酒企业,是需要几十年的沉淀才会出来的,不是砸钱能砸得出来的。我们高度重视所有相关方的可持续价值,茅台是值得认可、值得期待、值得大家拥有的。
茅台以美学作为企业发展哲学和战略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以茅台美学为价值内涵的“五线”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是“蓝线”,聚焦“增长”。二是“绿线”,聚焦“可持续”。三是“白线”,聚焦“创新”。四是“紫线”,聚焦“文化”。五是“红线”,聚焦“安全”。
茅台自然环境优越,独特的“山水林土河微”构成了酿造茅台酒的天然秘境。
经过70多年发展,茅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原产地保护、不可复制的微生物菌落群、传承千年的独特酿造工艺、长期贮存的优质基酒资源“四大核心势能”,培育了品质、品牌、工法、环境、文化“五大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品牌企业,茅台要永远年轻,增强企业生命力,就必然要拥抱年轻一代,坚持国际化,推动中国品牌和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推出酱香拿铁、酒心巧克力是“美酒”的衍生产品、周边产品,也是茅台挖掘美酒价值、创新表现形式、丰富产品供给、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尝试。
茅台围绕“美酒+美食”的碰撞交融和味觉体验,同最具行业影响力的国企、民企、外企开展合作,完成了“喝、吃、品、饮、带”的产品矩阵生态布局,即喝茅台酒、吃茅台宴、品茅台冰淇淋、饮酱香拿铁、带酒心巧克力。
从“出圈”的茅台冰淇淋,到“刷圈”的酱香拿铁,再到“官宣”的酒心巧克力,就是茅台“穿新鞋、走新路、行美径”的勇敢尝试,努力让茅台的美酒、美食、美生活,成为更多人心中“一生的守望”。
酒始终是茅台“主业中的主业、拳头中的拳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消费如何升级、产业如何拓展,茅台始终不会忘记发轫于酒、兴起于酒,也必然专注于酒、聚焦于酒的核心发展逻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