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抽打世界的耳光很响,但不够疼
文 | 王重阳lp
我觉得《八角笼中》的结尾属实有些无奈。
当然,我能够理解“苦难”之于国内电影的危险性,毕竟去年给予“苦难”定义的《隐入尘烟》就是一个“执迷不悟”的样板。
所以《八角笼中》在影片最后给予男孩苏木治好了腿并在台上打败外国对手,既完成了自我人生的正向定义又为国争光的收尾合情合理。
但严肃地说,这也让《八角笼中》最终归于一部“合格,却不优秀”的商业片。
可我依然感谢王宝强,也感谢电影中所有的主演和参演,以及一群幕后人物为观众奉献了一部可以不用谈情说爱、不用家国天下、不用高唱凯歌,只在过去的记忆碎片中找寻到的一份真实的苦难。
动笔的时间是本周一,二次观影的时间是上周末。
第一次看电影时并未觉得有多么震撼,可能我以为王宝强的作品多以“灰蒙蒙”的模样现世,无论是否是他本人编导演。从《HELLO树先生》至今,王宝强都是一个善于在银幕上毁自己的演员。其中又以《一个人的武林》为最:
偏执而丑陋,只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
二次观影并决定动笔是因为苏木对向腾辉说:
“没有你,我们算啥子嘛!”
我脑海中忽然闪现一段话:
“这就是最真实的穷人的世界,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值得骄傲的人生,上天像逗狗一样把一块骨头扔进芸芸众生里,看着它们打得头破血流好不容易咬上一块碎渣却满心欢喜地感谢自己时,竟觉得荒唐又好笑。”
所以,当影片放到一半时,我决定感谢王宝强。
1
《八角笼中》根据2017年引发全国关注的“格斗孤儿”事件改编。
故事原型中的四川恩波俱乐部还存在,而且还在发展壮大。
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
说它好是因为它真的解决了许多山区孩子的温饱,并描绘了一个残酷而美好的未来:
打拳,打别人或被别人打,让有钱人看到你的价值,然后让资本成为实质上的娱乐产业的助力。这份钱你拿走,比你在大山里待八辈子赚的都多。
说它坏是因为它意味着很多孩子在少年甚至童年时就要接受严酷的训练,我不认为他们是为了所谓的体育精神或格斗事业,因为他们如果不打拳,那他们就要去偷、去抢、去卖。
电影中马虎和苏木的姐姐(张祎曈 饰)就是样板。
这个清秀的姑娘第一次出场时通过旁白我知道她已是孩子的母亲,身患残疾,对痛苦和不幸早已麻木,而她看上去却和马虎(少年扮演者 马虎 饰)苏木(少年扮演者 周德柏文 饰)差不多大。像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如果在城市里正是花季,用着智能手机看着言情小说,幻想白马王子并被身边人宽容的好时候,却在大山中成了无数“蝼蚁”中的一只。
至于马虎和苏木原本既定的命运更是清晰无比:
劫道、抢钱,用赚来的钱上网或买吃的,过一天算一天。等年纪到了再成家,成为家暴自己姐姐不管自己孩子的标准模板。
直到他们遇到向腾辉(王宝强 饰)。
以向腾辉原本的心思只是想豢养一批野蛮的死士,撇开故事原型人物不谈,向腾辉有些类似《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辛德勒,你不能指望一个打架坐牢开沙场的老板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便有也不多。所以这些孩子们在命运的安排下与他相遇,他看待孩子们的态度和立场也从拿他们当赚钱工具到像对待自己理想的延续渐渐转变。
另外我不认为电影里的向腾辉真的拿马虎和苏木当自己的孩子,但感情是肯定有的。尤其是苏木,成年后的马虎(陈永胜 饰)和苏木(史彭元 饰)让人一目了然,前者野性难驯,后者则一直视向腾辉如父。然而当媒体曝光了腾辉俱乐部后,万般无奈的向腾辉终于帮孩子们找到了下家,自己则转行做别的生意。
直到一年后他去两个孩子家中探望他们的姐姐时,在明信片的邮戳上发现端倪,接着他终于找到了因为拒绝吃药打比赛被无量俱乐部老板(释彦能 饰)打残的苏木,和为了照顾苏木再度“重操旧业”选择劫道的马虎。
这里岔一句:
当释彦能出镜和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商量孩子们的归属时我一度暗叹这两位终于不用像在《一个人的武林》中“既分胜负,也决生死”,结果我知道我还是太天真了,释彦能终究是要被王宝强“痛殴”的……开个玩笑,释彦能先生是位武人,由他在这种“通过打拳改变命运”的故事中露上一面真的很让人信服,无论饰演的角色是正是邪,对于看着他从出道至今就一直活跃的观众而言,我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
按照一般定义,释先生不算一线人物,同样的,这种近乎宿命感的结果源于一个时代的变化,就像马虎和苏木的真实原型一样。
试问:
如果没有当年那个“格斗孤儿”的新闻,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有谁会真的关注?
2
电影中安排了腾辉格斗俱乐部在民间火爆一时后贫苦的家长们把孩子纷纷送来学武的情节,王宝强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小女孩参演,因为被媒体曝光,孩子们纷纷被家长接走,这位小姑娘也一样。当苏木站在赛场上打拳并获得胜利时,这位已经趴在课桌上写作业的小姑娘看着电视机笑得很甜。
可纵观全场,她也只是向腾辉众多毫不起眼的学员之一。
向腾辉很清楚这些孩子的父母把他们送过来的目的是“管吃管住”,解决生存和管教问题。孩子们也很清楚在向腾辉这里只要努力打拳没准顿顿都能吃到肉。
真正让向腾辉意识觉醒的是电影为他安排的一年后的相逢,马虎“重操旧业”,苏木瘫痪在床。这两兄弟一个进了监狱,另一个躺在床上痛哭。
在路上开着车的向腾辉想起以往的种种,忽然抬手不断抽着自己的,他心里也许也有疑问:
为什么我当成宝的孩子们,重归社会后却纷纷成了草?
这也是我的疑问:
影片结合现实反映了当腾辉格斗俱乐部被曝光后,家长们迫于压力纷纷到学校强行带走孩子们,孩子们痛哭失声,他们也很清楚在这里有人管吃管住,还能学文化。他们和少年马虎、苏木一样经历了“老子天生没人管……有‘老子’管的感觉真好”的心理变化。
同样,作为观众和旁观者,我看着这些孩子们被接回家时脑海中泛起一些念头:
你当真以为这些在“关心”中被接走的孩子们以后会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考进大学,毕业后凭着努力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放 屁。
重复他们父母的人生才是他们真实的宿命,他们,本来就是构建这个世界的基本盘。
“没有你,我们算啥子嘛!”
苏木对向腾辉说。
没有向腾辉,他们只是从赛场上的“八角笼”转移到场外而已,“八角笼”还在,并没有什么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甚至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看不见的“八角笼”中。
那么……
凭什么我们要用“慈悲心”感召他们让他们以为“从小学打拳”是一种惨痛的人生呢?
这或许是电影隐藏的另一种解读,和当年那件热门事件一样。
抛开所有不便明说的虚伪,“进厂打工”的后缀词是“你啥都不是”,其潜台词即“没出息的下等人”。
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成年后的马虎与苏木在机场走来时,两个大男孩变得时髦了、自信了、有一种由内向往泛出的活力。
也许他们依旧没有文化,不懂善恶是非,但至少有人管着他们,至少有人跟他们说:
“打拳,是你们唯一的出路”。
当这些思绪投射入电影中时,如果对比电影前后,你甚至会发现向腾辉原本狡黠、贪婪、自私的人生也因为这些孩子们而改变,他甚至学会了牺牲、仁爱和宽容。
这也是影片设置的反转。
当他走到台前向公众诉说自己的委屈时,仿佛也在狠狠打了每个义愤填膺的人一记耳光。仿佛他在说:
他们没饭吃没书读打家劫舍的时候你们在哪里?老子管他们吃饭读书,凭啥子你们骂老子?
3
当苏木满脸伤赢得比赛时,电影结束了。
我很失望,但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我知道此时恩波俱乐部里依然聚集着很多孩子们在拼了命地打拳,他们没什么文化,只会在拳台上用青春汗水换取自己的酬劳。但这就是他们的宿命,看起来很惨,可和他们原本就要接受的命运相比已是“天上人间”。
言及至此,我觉得如果这是一篇通稿的话估计我的文章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我理解片方会有很多顾虑,然后刻意强化、回避某些字眼。
但我始终认为通过文字让人看到自己最想看到的才是一种完美的诠释。就像王宝强用镜头写实了一部《八角笼中》,你我都知道留一个“伟光正的尾巴”是标配模式,所以我才会依然感谢王宝强先生为中国电影贡献了一部较为写实的电影。
尽管……
他在电影里说:
孩子们每次遭遇不公后,这个世界都给了他们一个美好的交代。
比如砸场子打人的混混们被抓,孩子们“有人管”了,有书读有饭吃……
没有人会问孩子们的感受,看电影的观众不会问,当年强制遣散他们的人也不会问。
大家似乎都在努力幻想一个很完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这辈子都能吃上一个鸡蛋……
所以我相信王宝强尽力了。
另外,说些表扬演员的话:
苏木的扮演者周德柏文和史彭元很棒,史彭元一副看起来很温良正直的模样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但我不是刻意比较,二刷时我觉得马虎的扮演者马虎和陈永胜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我看了资料,马虎应该属于原创角色,少年扮演者就是马虎,本身也是大山里出身的孩子,他属于本色演出,所以陈永胜就更显优秀——
他很好地顺接了少年马虎身上的那股蛮狠且淳朴的气质,让这个角色用很烂大街的话说:
毫无表演痕迹。
苏木对向腾辉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马虎不会,他只会在酒桌上简单粗暴地说“你就是我老子”,这也符合这两个角色的性格设置。
也许“某些”观众会觉得这部电影太残忍,甚至不够美好:
厌弃了生活中的现实,来电影里找乐子本就是娱乐该有的精神。
如果把现实搬上银幕则是一种对自己设置的娱乐精神的冒犯。
但我在本文中却在一开始就直呼对结尾设定的不满。
因为我崇尚现实主义,也知道王宝强不用娱乐精神拍一部看起来很扫兴的商业片有多可贵。
我期待他下一部作品会有所超越,并像在电影中狠抽自己嘴巴子那样抽打臆想中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这辈子都能吃上一个鸡蛋。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