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长辈说我没有资格不开心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Jeremy木讷
01 一通深夜而来的电话
有人说工作是成熟的象征,可以自食其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有人说工作是自由的囚牢,唯有沉没在效绩的追求中才能不被驱赶。于我而言,工作领域更像是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所有“不开心”都是不允许被表达的,我们只能通过戴上“成熟”面具掩盖真实情绪。
因为工作上的变动,我在前阵子回到了小城市,而变动所带来的落差感却让我一度陷入郁闷中。
于是,趁着某个不用加班的周末,我迅速买好车票,下班后便火急火燎直奔还在大城市工作的三五知己。我们约在一家早已提及过数遍,却因为各自工作安排而推脱至今的精酿酒馆。在三两口果味冰啤入口后,大家的话匣子愈发得打开,闲聊八卦、吐槽工作、畅想生活,仿佛所有生活压力都在嬉笑怒骂中得以释怀。
与其他顾客一样,我也在兴致正高时,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配文:生活工作不开心,于是我来广州“跳海”啦。“跳海”是精酿酒馆的名字,此举不过是想借用酒馆的名字一语双关。毕竟,戏谑与自嘲从来都是忙不停歇生活里的调节良药。
《后浪》剧照
可就在这时,本该早早休息的父亲却打来了电话,甚至一改往常的寒暄模式,直入主题质问道:为什么要在朋友圈发负面内容?
我已经忘记这是第几次被长辈教育,不能将自己真实却负面的情绪暴露于公众之下,说教的方式也无非是“不懂成年人的规则”、“不懂情绪管理”、“不懂隐忍的重要性”之类,毫无新意可言。
可能他在电话的另一头听到我油盐不进的状态,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又叮嘱了几句,便挂了电话。结束通话的那一刻,我抬头看了看深邃的夜空,深深叹一口气,口腔里残留的酸甜果味也开始变得苦涩。
回到座位上,我与朋友继续吐槽。只不过,此刻的话题俨然从“工作”转为“家庭”,对各自在长辈那里所遭受的误解不吐不快。
02 理解与误解的高墙
如同上述所说,这并非是第一次与长辈产生分歧,在无数次的沟通甚至争吵中,彼此已经建立起理解与误解的高墙,我们分立在高墙的两侧,都希望自己得到理解,同时也都认为对方陷入了误解,就这样,谁也没能放下成见认同对方。
《大考》剧照
明明我们的目标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但对美好内涵的定义与追求美好的方式却大相径庭,甚至无法理解对方。对情绪管理的方式持不同态度,只是这座耸立高墙的其中一块砖瓦,而“工作”、“婚恋”、“车房”等一系列人生命题所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正不断地筑牢这座高墙,让彼此的隔阂变得更加牢不可破。
原以为,成年以后我会开始尝试理解长辈的想法,多少能够体谅长辈的良苦用心,但结果却不然。每次看似通过沟通平息争吵的时候,都会萌生一种“只有我在让步”的感觉。
《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当下一个需要抉择的时刻出现时,我们依然会分立两端,持相反的意见,从而导致争吵再次上演。沟通后的“让步”似乎没能把问题彻底解决。
在人生每一个择决关口,成长环境、社会资本、兴趣爱好等众多因素作用在价值排序上,影响着我们做人生决定。而大部分长辈替我们出谋划策时,却并未将这些差异考虑进去,更多是将过往的心得体会内化为经验主义,在引导下一代走上相同的道路时实现自我认同的强化。
由此可见,需要渴望被理解与认同的不只是追逐未来的我们,还有那些在回顾过往、总结人生的长辈们。如果沟通是建立在共同的语义空间之上,那便是有效沟通,而在截然不同的价值排序面前,我们与长辈的隔阂高墙显然无法轻易坍塌。
《爱情而已》剧照
或许,年轻的我们会因为包容度和接受度更广而尝试换位思考,理解长辈的执着,但身处高墙另一面的他们却不然,俨然一副“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样子,甚至企图成功感化我们这些所谓不切实际的、幼稚的灵光。
03 被误解其实是每一代人的宿命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现在的年轻人远不如我们当年”、“真不理解你们现在的xx后”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早已屡见不鲜。尽管时代命题不同,但不同代际中长辈用在后辈身上的话术似乎有所雷同,而不被理解似乎也成为了每一代人的宿命。
在每一场从鹤立独行到随波逐流的演变中,都存在被误解、被讨论、被解构、被接受的过程。50年代从“知青下乡”到“高考破冰”;70年代从“红色歌曲”到“流行歌曲”;90年代从“电视迷”到“网络迷”,如今像户外露营、看现场音乐(live house)、剧本杀等曾经小众且不被理解的事物也变得大众流行。
被误解的宿命也在经历着上述提及的各个演变阶段。就像时尚圈是一个闭关一样,被误解的宿命同样是闭环。
《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叛逆”,作为探索者的年轻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更美好的未来,向往更个性、独特、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而在追逐未来的过程中,那些从年轻人头脑中乍现新奇又标新立异的灵光注定会陷入被误解的宿命中。
不过,被误解的过程其实也是检验的过程。每一次被误解都将进行一场新的讨论,检验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未来的预判。
如果我们选择退缩,附和长辈既有的经验主义,选择走上相似的成长道路,其实并没有错,只是证明当下的“我”更适合比较传统成长方式。
而那些选择背离经验主义,自我探索新的方向,只是更勇敢地选择一条先锋的成长道路,只求实现更多个性上的自我满足。
先锋一定优于传统吗?我觉得不然,但需要给予先锋更多的生存空间、理解空间。
我并非要全盘否认长辈经验的合理性,而是更想强调对个人意志的尊重。就像表白被拒时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你很好,但我们并不合适。
《今生是第一次》剧照
我们不是在倡导“应该如何”、“必须如何”,而是想要在思考“为什么”的同时,保留可以“不必如何”的少数权利。
工作以后,长辈说我没有资格不开心。这个问题的背后依然是代际价值观差异的表现。这种“直言不讳”的朋友圈关键不在于争辩其到底是幼稚还是真实,而是在此之外,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
理解与误解始终会被时间磨平棱角甚至轮回更替,无论以何种方式处理,能为我们人生负责的都只有我们自己而已。对于被误解的宿命即便不对抗、不说服,只要我们能够自洽且自我负责便足矣。
万能青年旅店在《大石碎胸口》中写道“肥胖的城市 驱赶着所有 拒绝沉没的人”。而我依然还在拒绝沉没,并试图努力到达一座全新的理想之城。
排版:空豆 / 审核:杨逸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