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烂吗?《拯救嫌疑人》为何被全网怒骂?电影2023-11-03 00:11*正文有剧透,阅读需谨慎。《拯救嫌疑人》大概是继处女作《28岁未成年》(2016)之后,张末导演被“骂”最狠的一次。以豆瓣短评区为例,这些批评指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把张末跟陈思诚划等号,觉得她把改编故事放在虚构境外的设定,以及电影打着女性的幌子、干着“男凝”的事情,在恶劣程度上都跟陈思诚无异。其二,拉扯张末的身世,把她跟父亲张艺谋放在一起来对比,不是冷嘲热讽导演的天分不会遗传,就是阴阳怪气说《狙击手》的导演肯定只有张艺谋。这两种声音,虽然称不上是人身攻击,但要说是尖酸刻薄的话,那绝对是没跑了。相比较而言,在同档期乃至今年的国产犯罪悬疑电影里,无论讲故事的技巧还是导演的价值诉求,《拯救嫌疑人》的水准显然要略高一筹。尤其是跟暑期档大热的《消失的她》相比,《拯救嫌疑人》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男人和女人对立起来,也没有落入对男性的复仇情绪中去。张末导演在意的,根本就不是男女之间的性别对抗,而是身为母亲的爱,到底有多炽烈。张末和张艺谋与这个直白的诉求相对应,张末导演选择了层层推演的复杂叙事,把一个看似简单的主旨,包裹出让人应接不暇的商业感——单就这一点而言,《拯救嫌疑人》就值得肯定。为什么被批评POST WAVE FILM《拯救嫌疑人》改编自金允珍和金美淑主演的《七天》(2007),是一个非常类型化的商业故事。《拯救嫌疑人》(左)改编自《七天》张末导演的改编,延续了原作的故事框架。它说的是金牌女律师陈智琪(张小斐 饰)在女儿被不明人绑架后,一边答应绑匪为某个杀人嫌疑犯做无罪辩护,顺着这条线揭开了某女高材生被害的真相;一边根据绑匪留下的各种线索顺藤摸瓜,争分夺秒地拯救被绑架的女儿。绝大部分双线叙事的电影,终究会在某个时间点,让这两条叙事线交汇,这既是追求故事爽感的一种技巧,同时也有利于拓宽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的丰富与复杂。这两条线第一次交汇时,电影选择了一个烂大街的梗:小女孩吃东西的时候,过敏了。尽管是个烂梗,但这个细节仍旧在整个故事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两条主线如何在后边交汇的基础,也是两个母亲相互理解的关键。所以无论原作还是改编,都对这一幕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拍摄。就像李鸿其扮演的金警官说的那样:他接触过的绑架案里,绑匪向来都是撕票,关心人质安全的这是头一次,所以这个绑匪绝对不会伤害女主的孩子。这既是绑匪冒着身份被揭穿的风险,同意女主来送药的原因,同时也是主创为了缓解观众和女主的焦虑情绪,故意给的一颗看似紧张刺激、实则抚慰精神的定心丸。电影要做的,就是让女主在拯救女儿的过程里,提前去理解受害人母亲,也就是惠英红扮演的林淑娥,痛失女儿并且想要手刃恶徒的心情。也就是说,看似反转不断的《拯救嫌疑人》,其实诉求很简单,就是去歌颂母爱的伟大。于是问题来了,用复杂形式包裹简单主旨的《拯救嫌疑人》,为什么还是在歌颂母爱伟大的前提下,被那么多人“骂”得如此不堪?毕竟,仅从同档期乃至今年的国产犯罪悬疑电影,和悬疑罪案的商业类型两个角度看,《拯救嫌疑人》的品相属于中等水平。虽然说不上精巧玄妙,但也绝对不能说烂到无法直视。它的每一步设置和反转,都是奔着悬疑罪案的商业诉求去的,既有着清晰明确的目的,又有着符合行业水准的执行力和完成度。但就是这么一个中等水平的片子,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批评?撇开张末导演与张艺谋的父女身份,只看影片本身的内容,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有没有男性凝视?POST WAVE FILM其一,男性凝视的问题。张末导演在改编这部16年前的原作时,没有把近些年来女性意识的觉醒变化充分考虑进来,反而在不少细节上对原作奉行拿来主义,比较典型的就是陈智琪和女儿在浴缸里洗澡时露大腿,以及受害女被奸杀的细节还原。仅从类型电影的传统角度来说,这些设定其实是类型片的商业元素,所以不少影视剧至今都还在把类似桥段,当做必备的戏份来拍摄。但是时代变了,近些年女性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这种充满男性凝视的细节,明显已经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会对电影提出质疑,尤其是张末导演的女性身份,更让对男性凝视充满不适的观众感到愤懑。其实,相比于认为张末导演充满男性凝视的操作,比如受害人被强暴、捅杀等细节的展示,她在改编时对受害人身份的改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讨论的地方。在原作《七天》里,受害女确实算不得一个好女孩,她滥交、嗑药,言行举止放荡不羁,所以才结识那么多人渣,最终变成亡魂。但张末导演在改编时,却把受害女改写成一个艺术系的研究生,有着不错的家庭和出身,还有着不可限量的光明前途,更重要的是她洁身自好,丝毫没有沾染邪恶的越轨行为。这种差别甚大的身份设定,潜意识里受到了“受害者有罪论”的负面影响,这种谴责受害人的观点觉得,犯罪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受害者自身有问题,比如女性被骚扰,是因为她们穿着暴露;或者出门被偷包,是因为你背包的拉链没拉好。《七天》里受害人被杀片段原作显然对这种存在问题的论调嗤之以鼻,孤注一掷地塑造了受害女确实品行不端的形象。但这又能怎样?她就应该因为这个问题被别人夺去生命吗?以及,她就会因此而失去母爱吗?就像《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2009),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父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头脑愚笨、污言秽语、骚扰女生、喜欢自慰,但却依然爱着他,甚至想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去引导他变好。《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剧照但张末在改编时,却出于对“受害者有罪论”的恐惧,索性对受害女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洗白——如果跟原作相比,它的立意就是在这里落入了下乘。有没有消费女性?POST WAVE FILM电影被批评的第二原因,就是影片的价值观问题。无论张末的改编还是16年前的原作,它们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发生变化,就是此前强调的歌颂母爱。但它们面对的结果,却发生了变化。人们看完原作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找BUG上。毕竟对于一个套路不断且水平中等的悬疑片来说,这种逻辑、设定和细节上的BUG可以说是一找一个准。《七天》剧照虽然《拯救嫌疑人》也面临着被找BUG的问题,但是它遇到的指摘显然更大也更麻烦,因为它被指像陈思诚的作品,有迎合与消费女性题材的嫌疑。应该说,这种指摘多少有些欲加之罪的意思。不妨对比《消失的她》,陈思诚把一个杀妻的故事讲的跌宕起伏,在契合了社会慕强情绪对穷困阶层的鄙夷的同时,又把它跟传统家庭观念在当下越发分崩离析的认知捆绑,最后还来了一个大反转,满足了女性观众对男人的报复心理。陈思诚的设定,就是在消费当下男女,在金钱、情感和婚姻上不断撕裂的矛盾,让人们本来就难以达成共识的社会情绪,在《消失的她》里再一次找到佐证——陈思诚只是在利用这种本就冲突巨大的隔阂,却没能对这种隔阂产生的根由,做进一步的探究。《消失的她》剧照也就是说,陈思诚不是要提出问题,更不是要解决问题,反而是要放大问题,甚至是让那些本就价值观和情绪不稳定的人,看完一部电影就选择分手。但《拯救嫌疑人》不同。它没有拜高踩低的意思,也没有刻意把男性塑造成罪恶源头的意图,甚至是汤镇业和王子异扮演的父子关系里的亲情,都是父爱的极端体现。简单粗暴来说,电影对性别对立的事情并不在意,它就是想把母爱讲好,仅此而已。所以用消费女性题材来批评这部片,多少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作者丨毛头所见即所想。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lmx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近 期 好 课好课 | 电影侧拍师训练营好课 | 纪录片剪辑课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