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省市高官突然赴京,什么信号?
(涨价潮要来了,汇率大异动,财富转向......中高净值家庭要如何应对?点击上方预约按钮,锁定本周四晚7点半S博士的直播,可参与抽奖、领S博士重要分析资料!)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梁有理
不寻常!
各省市三季度成绩单前脚刚公布,国家发改委就紧锣密鼓地召见了8位“地方代表”,召开“部分地方经济性形势座谈会”。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贵州、陕西,这份涵盖8省市的召见名单中——
既有排头兵,也有后进生;
它不是“绩优生”的见面会,毕竟今年“狂飙”的西藏海南都不在其中;
也不是针对“落后分子”的集中约谈。
为什么是它们?共性在哪里?
座谈会真正的意图何在?
按照官方发布,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思路研究。在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与8地的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深入座谈交流,了解各地经济形势、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明年全国经济工作的建议。
说白了,明年经济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就隐藏在这份名单里了!
关键词1:城市群一体化
座谈名单中唯一涵盖完整的城市群,便是京津冀。
一份名单,8个省市,京津冀占了3席。可见当中的关注与深意。
继全国首个协同发展示范区之后,京津冀城市群还扛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大旗。这一高定位,再次凸显了京津冀城市群之于全国的重要意义。
从2014年至今,京津冀走过九个年头,明年是第十年。显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到了加速冲刺攻坚、迎接阶段性检视的时期。
从单个省市的角度,北京、天津、河北今年前三季度GDP算“中等生”。
北京GDP在各省市中排行13,增速5.1%;河北排行12,增速5.2%,与全国持平;天津排行24,增速4.6%,拖了点后腿,四季度仍有机会追回。
当然天津的情况更难些:全市投资同比下降20.8%,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2.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8.5%。
房地产开发投资接近腰斩,严重拖累天津整体数据。天津的新产业其实发展较快,只是规模尚不足以带动大局。
不过总的来说,三个省市不过不失,放在全国31个省市当中并不显眼。
若作为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表现就值得注意了。
从GDP总量来看,京津冀地区占全国GDP份额呈现下降趋势。
京津冀GDP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从2014年的9.71%下降到2022年的8.29%,下滑1.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停留在8.3%。
作为对比,同一时期珠三角地区对全国GDP的贡献在8.6%-9%之间;
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的GDP贡献则多年来保持在24%左右,波动上升,今年前三季度为24.21%,发挥一如既往地稳定。
论内部城市实力,京津冀地区常年只有北京、天津两座GDP万亿城市,河北尚未突破“零”。而珠三角9城中有4座万亿之城;长三角已有8城GDP破万亿,常州今年也有望成为“万亿俱乐部”新成员。
京津冀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下降。2022年京津冀人口总数为10967.3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逐渐下降,且多年来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很明显,这三地的抱团效应还没有形成合力,城市群的一体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城市群重要?
城市群发展得好不好,决定着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盘,稳还是不稳。
城市群所提供的经济总量、经济承载力和增长动能,发挥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
更何况,京津冀地区的核心还承载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性作用。
京津冀一体化以来,还有一个现象是,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反而有扩大态势。
从经济总量看,2014-2021年,北京占京津冀地区GDP比重从32.09%上升到41.79%,天津占比从23.66%降至16.29%,河北从44.25%降至41.92%;
从人均GDP看,2013年北京人均GDP分别是天津、河北的1.41倍和3.02倍,2022年这一数字分别扩大到1.6倍和3.34倍。
这并非京津冀”抱团“的本意。
背后的原因,是京津冀城市群在产业协同、体制机制创新、利益补偿与全面改革开放等重点领域还缺乏互补融合的协调机制。
直白地说,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北京疏解的人口、产业,河北和天津并没有很好地承接,北京的创新成果也更多流向了京津冀以外的地区。结果便是整个京津冀地区人口吸引力下降。
京津冀的难题,也是城市群发展中所必然经历的共性难题。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我国中央和地方近年来的一件大事。
如今,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重心已向“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9个主要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转变。目前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83%人口,创造了88%的GDP。
跟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我国三大“老牌”城市群的京津冀地区,必须要找到更强劲和稳定的发展动能,对经济大盘起稳定和拉动作用。
今年7月,京津冀三省市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揭牌成立,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轨道上的京津冀”也正在建成。北京主动对津冀二省的产业、央企总部和教育资源的转移规模,放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步入深水区。
关键词2:资源型城市产业新增长点
国家发改委把脉地方经济,把晋陕蒙三个能源大省都喊来了。
能源是国家经济的“血液”,“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同时,成也资源,败也资源,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切需要蹚出一条由“重”变“轻”变“新”的路子来。
山西、山西、内蒙古三个传统的能源大省,煤炭产量占比全国70%以上。
前两年是世界能源大年,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大幅走高,带动资源型省份GDP狂飙突进,晋陕蒙GDP的实际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长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今年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能源价格的下跌,能源行业产值增速下滑,山西的煤炭行业增长慢于整个工业,而陕西、内蒙古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三个能源大省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边是内蒙古前三季度GDP增长7.2%,增速全国前三;另一边是陕西和山西,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只有2.4%和4.5%,名义增速更分别低至0.76%和0.13%,堪称“贴地飞行”了,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陕晋两地各“贡献”一个全国垫底。
同样面临产业转移、能源需求降低的大环境,为什么内蒙古就可以继续保持高增速?为什么另外两个能源大省就不行?
发改委的座谈会上,三位排排坐,相信可以得到更清晰的结论。
从“三驾马车”来分析,会发现陕西、山西全面落后于内蒙古。投资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的固定投资同比增速高达26.2%,山西、陕西则都是负增长。消费方面,内蒙古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1%,陕西、山西分别增长3.1%和3.7%。进出口方面,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29.2%,山西只增长了2.5%,陕西则同比下降了17.3%。
具有“压舱石”作用的工业方面,前三季度,内蒙古的表现同样把山西和陕西抛开多个身位。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内蒙古同比增长7.6%,高出全国水平3.6个百分点;而山西工业增速仅为3.5%,陕西则下降1.5%。
煤炭大行情波动下,煤炭大省需要在煤炭能源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内蒙古似乎在结构调整中找到了新的突破。
硅料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内蒙的包头、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5地,聚集着全球最大的硅料企业们,包括通威、协鑫、大全、新特等,可谓是中国光伏的半壁江山。
其中,内蒙古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包头,更是被称为“世界绿色硅都”,产能和产量规模排名第一。2022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93.8万吨,包头一市就占了三分之一。每万吨多晶硅产能的投资大约在8亿-10亿元。100万吨的多晶硅项目,意味着至少会带动当地800亿-1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
展望未来,内蒙古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
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带来地方经济韧性的本质改善。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内蒙古的存在,另外两个省也不能简单把“锅”甩给能源大行情了。
三个能源大省的分化,体现了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必然过程。传统能源产业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新兴的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正在逐渐崛起。这不仅仅是资源型省份的难题,也是所有省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3:苏黔“模范生”的冲劲哪里来
在“城市群”和“能源大省”两大“代表团”之外,有两个单独的省份也参加了座谈会——经济大省江苏和后起之秀贵州。
苏黔二省,一个是排名“保二冲一”的经济大省,一个是冲入前20的后起之秀,在各自的阵营中都展现出奋起直追的劲头,可谓“冲劲”十足。
江苏前三季度体现出经济的韧性和刚性,GDP增量第一、增速强劲,让“苏粤之争”话题硝烟再起。
从整体经济面来说,江苏生产供给增长、市场需求改善、企业信心回暖的特征明显。江苏不少领域表现亮眼,比如工业七成以上行业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制造业投资增势较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先进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势头强劲;前三季度江苏超3.3万亿元的社零总额,占全国社零总额近十分之一。
加上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一定滞后性,随着后续投资收益显现,长远来看,江苏经济具备持续发展的活力。
贵州前三季度也展现出了很有活力的经济景象。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809.09亿元,同比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6.6%;
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些高附加值的行业增速分别为14.6%和14.7%,这显示高科技产业成为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贵州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达到了14.2%、12.4%和10.5%,各领域都展现了很强的投资活力。
区域竞速,一路赶超,苏黔二省的“利器”是什么?值得其他省份借鉴的是什么?
贵州的发力点在大数据产业。“酒煤电烟”一直是支撑贵州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但这四大支柱产业均属于资源型产业。要实现增比进位,贵州把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的重要增长极。
贵州希望在五年内,数字经济能达到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贵州提出,到2025年,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要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的40%,意即在5年内,贵州要达到2.5万亿的经济总量。
尽管各省份都在大数据上发力,但贵州做得很实,发展潜力也更大。实际上,贵州已经成为全球拥有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不过,推进“两化融合”,十四五时期,贵州最“急”的是产业,最“盼”的是项目,而最“缺”的则是人才。
江苏今年在抢人才上动作频频,有不少好经验。
9月底,“最强地级市”苏州为了去武汉“抢人”,不惜包下高铁车厢护送人才;
10月中下旬,江苏“十三太保”组团进京,用7天时间,在京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刮起了一阵“招才”旋风。“十三太保”各显神通,举办午餐会、定向拜访、甚至足球赛……苏州、淮安、泰州、徐州四市更是拿出总计上千个带编制岗位,对北京高端人才取消笔试环节,直接进行面试等史纲考核,当场签约,诠释“苏式”求贤若渴。
今年以来,江苏的“会客厅”也格外热闹,从上海到浙江,从青海到新疆,还有远道而来的吉林、黑龙江,各省市代表团纷纷来访。紫金山实验室是代表团考察的重要一站,体现了江苏在人才机制上的创新和探索。
这个实验室,通过探索“人才特区”政策、“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人才机制,突破传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一种区别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全新模式,不囿于编制薪酬的限制更加灵活,人员组成更加多元,创新活力更加涌动,进而推动科研提质增速。
苏黔二省的发展劲头,可以说为中国各省拼经济打了个样。
明年怎么拼经济?
回到座谈会本身,明年经济工作思路,在8省市问计中能收获什么样的共识?明年怎么拼经济?
有一个共识是,国内外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向好基础还需要巩固。换句话说,真的到了全力以赴的时候。
至于怎么拼,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座谈会上提到:
要充分肯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坚定发展信心,也要清醒看待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统筹衔接做好今明两年重点工作,早谋划、抓落实,扩内需、强实体,防风险、保民生,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