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大赢家?
在愈演愈烈的加沙战争中,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东伊斯兰国家纷纷谴责以色列,言辞一浪高过一浪,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跳下来采取实质性举动。
这里的“实质性举动”包括但不限于:宣战、军事支援哈马斯、对以色列石油/贸易禁运、断交(仅对与以色列有邦交关系的国家)。
伊朗首都德黑兰竖起了一块广告牌,上面画着巴勒斯坦人举着国旗走向耶路撒冷岩石圆顶清真寺的场景。
如果要再详细划分一下,域内伊斯兰国家立场排序从激烈到温和依次如下:
伊朗:公开场合呼吁伊斯兰世界联合起来制裁以色列,实施石油和食品禁运,私下场合(有可能)暗示域内什叶派武装小规模袭扰以色列;
土耳其:谴责以方在加沙地带进行“种族灭绝”,称以军是“战犯”,双方互相召回大使;
海湾阿拉伯国家: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约旦和巴林召回了驻以色列大使(目前只有五个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分别是埃及、约旦、阿联酋、巴林、摩洛哥);
埃及:低调处理,呼吁人道主义救援。
不难体会,即使是中东地区最反以的伊朗,其态度也比之前大家预计的要温和许多。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10月30日表示,美国应避免将哈马斯本月7日对以色列的大规模袭击归咎于德黑兰。
潜台词是撇清关系。
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还接受了CNN专访,他这样讲道:
“10月7日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发生的事情,是巴勒斯坦人独自作出的决定。既然他们的国家被占领了,他们就认为保卫自己领土是理所当然的权利,这完全是巴勒斯坦人的行动和决定”。
11月6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声,他呼吁“加大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政治压力,结束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杀害人民的罪行”。
专门强调是“政治压力”。
不难猜测,未来即使伊朗决定军事介入巴以冲突,预期的方式也是通过几支非政府什叶派力量打代理人战争,主要目的是构造一个让美国解除对伊朗制裁的谈判筹码。
伊拉克人民动员武装、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和也门胡塞武装这三支武装虽然在国际上不被普遍承认,但真实战力均超过了各自国内的政府军——伊拉克人民动员拥有超过6万名武装人员,黎巴嫩真主党有约2万人,胡塞武装也拥有数万名一线部队。
考虑到也门与以色列之间隔了一个沙特,胡塞武装很难派陆军参战,如果战事升级,大概率发生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或伊拉克什叶派武装之间。
按照伊朗近几年展现出的稳健作风,同以色列打一场代理人战争已经是它的底线剧本了,非万不得已不为之。
再说土耳其,虽然埃尔多安批评以色列的调门拉得很高,但当被问及是否会与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时,他回答说:
“完全断绝与以色列关系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国际外交方面。”
回顾历史,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和非阿拉伯国家,长期被视为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另类,且跟阿拉伯世界第一强国埃及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
埃及时常抵制土耳其介入阿拉伯国家内部事务,久而久之土耳其逐渐把外交重心放到与其同文同种的突厥国家群体,比如:阿塞拜疆、中亚几个斯坦和匈牙利等。
说得再直白一点,俄乌战争算是土耳其的场子,毕竟它对黑海地区局势很有影响力,但巴以战争其实跟它关系不大。
象征性的呼吁一下停火,召回大使展现强硬外交姿态,差不多就够意思了,土耳其不可能为了巴勒斯坦与美国和以色列翻脸,这一点各方心知肚明。
海湾阿拉伯国家方面,由于王国体制和奢靡的生活,使得其军队战斗力极差,土豪们怕打仗怕得要死。
以领头大哥沙特为例,虽然军费支出浩大,但沙军的表现就像是一堆沙。
在干预也门行动中,沙特动用了100架先进战机和15万大军,结果面对民兵性质的胡塞武装,被对方一口气攻入了本国境内。
所谓的“大军”枪声一响便丢盔弃甲,俨然是给胡塞武装送美式装备的。
以下是《中国国防报》2018年4月12日发表的一篇题为“战斗精神永远是制胜法宝”的文章,其中引用沙特军队例子如下:
“近期,沙特联军在也门再次连遭挫折,装备先进武器的沙特军队在胡塞武装的进攻下被迫投降,损失严重,不仅损兵折将,还丧失了纳杰兰地区的几个沙特军事设施,包括马拉什军营。
据悉,在马拉什军营的战斗中,装备先进武器的沙特军队,尽管拥有空中火力支援,但面对光着脚丫子的胡塞武装的进攻,只支撑了两个小时左右,随后便向其投降当了俘虏,大量昂贵的武器弹药直接被胡塞武装缴获。
……”
繁华的沙特首都利雅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