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AS到Choate,她靠学术/体育/艺术三层buff卷进顶尖美高,10年兴趣规划探索如何取舍?
👆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对于国内走国际路线的孩子而言,兴趣规划的常规配置总会遵循一个原则,左手体育,右手艺术。
经年累月下来,爸妈在这两个领域的投资慢慢成了一种习惯,或者干脆只是营造“心理安全感”,至于这两个赛道能否出成绩?出了成绩是否对孩子升学有用?
这些问题的答案,仿佛成了“玄学”,家长们抱着“只管鸡,不要问”的宗旨,一路推着孩子走。
但鸡体育鸡艺术在中产妈妈群体里蔚然成风的同时,也有资深老法师给大家祛魅,我们在与某老牌留学机构掌门人的一次直播对谈里,他明确表示,根据自己经手规划的牛娃来看,单纯依靠体育兴趣背书进名校的孩子,数量几乎为0。
这盆冷水泼的人“心惊胆寒”,在老法师眼里,不管你是高尔夫、冰球、马术还是网球,且不说你心里的梦校是不是有此类项目,你自己的竞技水平,到底有没有达到万里挑一的水准?体育和艺术跟纯学术的进阶还不同,它靠的是天赋与努力双管齐下,不是你靠“纯鸡”就能搞定的事儿。
所以,体育和艺术的投资,越来越像是家长一厢情愿,结果却莫测难料的玄学,大家亟需一些新思路,来调整策略。
这不,故事来了。
今天和我们分享的妈妈Emma,女儿Rachel在「上海美国学校(SAS)」读到9年级后申请美高,一举拿下四所顶尖学校的Offer,最后进了自己的梦校Choate。
对妈妈Emma来说,Rachel成长过程中,最值得说道的经验,其实就是兴趣的攫取与放弃,Rachel先后尝试过游泳、击剑、钢琴、小提琴、倍大提琴,下面来听听她是如何在申请中用她的艺术特长突围而出,进入梦校Choate。
对Emma来说,女儿在体育和音乐方面的兴趣选择,与其说是在不停做加法,倒更像是一个不断精简的过程,从「广撒网」到「果断弃」,在Rachel的成长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Emma在对孩子兴趣引导和选择上主要以孩子热情和喜爱为导向。
下面,我们就来听Emma讲述他们家与各种体育和艺术项目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从游泳到击剑
一路“事故”相随
Rachel就读的是上海美国学校(SAS),这可是魔都国际学校圈里,以「卷体育」闻名的超级名校,Emma笑称为“业余体校”。
所以,当女儿二年级时想要进入学校游泳队时,Emma一点都不惊讶,SAS有非常好的游泳氛围。大家一定还记得前年那个“游”进斯坦福的传奇男孩Rafael,就是SAS浦西校区的一员泳池猛将。
所以在这里,游泳几乎成了孩子们体育选项里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之一。所以这个项目,确切说并不算孩子自然萌发的兴趣点,有些“从众”的因素在里头。
△截图自SASEagles
Rachel学习游泳是非常晚的,二年级转到SAS后才开始学的游泳,为了能进游泳队,Rachel二年级下学期每周保持至少两次的游泳训练,在二升三的暑假快临近开学的那几周几乎每天都要训练,到了三年级,学校泳队tryout的时候,Rachel以踩着达标线的成绩被泳队录取。
用Emma的话来说:她是低空飘进去的。而女儿的性格就是如此,任何任务摆到面前,她都有try一下的冲动,也愿意付诸努力,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
就这样,低空”飘“进泳队的Rachel,开始了一周两次的常规训练,渐渐地,她对游泳的热情也因为时间的投入而水涨船高,Emma觉得,这还是氛围使然:
没想到这一试,Rachel还真跟击剑来了电。
于是,她就开始了一周一次的击剑课,同时SAS的游泳训练也没断。就这样,在普通的日子里,Rachel一周最起码得上两节游泳课一节击剑课。
到了四年级,因为Rachel在击剑上的进步很快,课程从一周一节增加到了两节,而小姑娘也努力,五年级的时候击剑也出了点成绩:
老实说,Rachel在击剑上的表现,是Emma没有想到的。但是人的精力只有那么多,学术、体育 、艺术齐头并进很难兼顾。
第一次讨论在击剑和游泳当中二选一的时候,是五年级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倔强的Rachel两个都想要,毕竟孩子觉得花了时间和努力 不想轻言放弃,这次的讨论,Rachel是拒绝的。
扭不过女儿,Emma只能静观其变,没想到一次意外,促使Rachel做了选择。
那是一次校外游泳比赛,Rachel在参加IM(四个泳姿混合项目),没想到在跳下水的那一刻,泳镜掉了。但她没有途中放弃,硬撑着游完了四种泳姿,还比上次成绩快了一丢丢,当下着实是拼了!
但凡游过泳的人都知道,没戴泳镜游完IM是非常挑战的。所以比赛一结束,Rachel上岸就哭了,看着她因为拼命游而胀红的脸颊以及被水泡得红肿的双眼,那一刻Emma心疼极了。
算是天意吧,就是这副泳镜,让她完成了一次人生中重要的抉择——暂别游泳。
说到这里,Emma不无感概地讲,也是作为家长,到了现在她才慢慢发现,其实兴趣选择,就是一个不断精简和坚持的过程,但你还会遇见一些不可抗力——是时间不够、精力不暇、是事故、是伤病、还可能是大环境的突发变化而调整,去年疫情让我们临时起意申请美高,但申请boarding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击剑这项体育了,因为大部分的寄宿美高都没有击剑这个校队的。
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但是放弃并不是否定,我更喜欢用暂别,这么多年的体育训练给Rachel带来了比成绩更好的品质,比如坚毅,挫败感,拼搏,当然还有良好的体能基础,哪怕现在到了新的学校从零开始学赛艇,她也是乐在其中。
所以,最后让Rachel收获顶级梦校Choate offer的,不是游泳,也不是她的击剑比赛奖项背书,而是无心插柳的——音乐。
从体育转向艺术,Emma发现了另一片天空。
钢琴、小提琴、大贝斯
越学越「偏」,越练越「自我」
如果说你觉得Rachel同时hold住游泳和击剑已属不易,那你肯定不知道,她先后学了三种乐器,最后是音乐的passion,打动了Choate的面试官。
Rachel从大班开始就学钢琴,这是她艺术方面的“地基”,也是她后来发展其他乐器的起点。
但对Emma来说,女儿不是那种标准的琴童,她并没有每天花很多时间练琴,反而有点‘偷懒’ ,而Rachel接触小提琴,则跟当时的游泳选择有点类似。
SAS有自己的乐队,弦乐队和管乐队。如果进入乐队,她就要选一个钢琴以外的乐器。当时为了让Rachel了解每个乐器的不同,还特意带她听了一场音乐会,Rachel那时候还小觉得小提琴离观众近,声音也好听,那就小提琴了!
所以,从四年级开始,练着游泳,挥着佩剑的Rachel,开始学运弓揉弦了。她分给小提琴和钢琴的时间,一周加起来大概也就2-3小时,虽然练习时间不多,胜在乐感不错。哪怕偷工减料每次回课,老师反馈都还不错。
Rachel对音乐的喜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小提琴练到7年级,有一次看高中乐队表演,那个拿着一把比人还高许多的琴的乐手,瞬间吸引了她,这乐器也太cool了吧,它叫倍大提琴,俗称double bass。
然后Emma就收到了女儿的「新梦想」——学倍大提琴。作为妈妈的她,想着7年级课业和体育 两个乐器已经非常难balance了,怎么还要再学一个乐器?!瞬间只想大喊:no!
然而Emma错估了Rachel对倍大提琴的热情,Rachel非常坚定且肯定的告诉Emma一定要学doublebass,妈妈只能乖乖给女儿换琴找老师:
没想到,这三种乐器,此时来「报恩」了。
Rachel突然间整出个大活儿,那个时间八月份正好暑假,还是疫情。她选了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曲子,撸起袖子来个「大改」。
打印谱子,分声部、为三种乐器设计自己的旋律线,然后拍摄视频、剪辑、再用音频软件编录整首乐曲……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房里,废寝忘食地做着这个浸润了最多「自我」的乐曲。Emma似乎从未见过女儿这样专注:
事后回忆Rachel的申请过程,Emma依然认为,女儿制作的作品集里和和面试官面试讨论音乐的过程中,是让面试官对她刮目相看的点睛之笔,因为整个创意和制作过程,她让对方清晰地见到了自己在音乐上的深度、广度,以及那份难以磨灭的热情,这才是看似一切都不算拔尖的Rachel,能完成一次绝地反击的核心所在。
卷体育&鸡艺术
只能锦上添花,学术才更重要
听完Rachel的故事,因为采访主要集中在兴趣规划上,但Emma最后也提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要做到的事其实是平衡——学术与兴趣之间的平衡。就像Rachel,别看她在各种兴趣项目上很活跃,但学术上也并不放松,在英语阅读上更是花了许多时间。对名校来说,扎实的学术基底,是绝对必要的,兴趣更像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其实和Emma的这一番交流,我对体育和艺术赛道的内卷有了更新的理解,我发现:
因为毕竟能靠游泳进斯坦福,一个学校十届大概也就那么一个,剩余的孩子,必须考虑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否则硬着头皮一路多项目狂练苦练,却无法转换成绝对优势,太不划算了。根据Emma和Rachel的故事,在兴趣规划方面,我总结出几条小建议,大家不妨看看:
采访过很多陪娃练体育的家长,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体育太吃天赋了!
人说八岁看到老,可一个孩子在体育上是不是能出成绩,可能幼儿园就能看出来了,业内流传名教练在小班孩子熟睡时通过摸脚来选苗子,这绝不夸张,如果孩子没有那份天赋,练个几年,爸妈就得慢慢开始“收”了,当成兴趣完全没问题,可别指望项目能带娃一飞冲天,太难了。
如果想靠体育去搏申请,那孩子必须经受住竞技体育非常严苛的「标化计算」,成绩是实打实的,百米游泳几秒?全球同年龄段排名多少,你没达到就是没达到,不存在中间地带。
但艺术就不同了,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虽然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但大体上看孩子如何描述和阐释自己的作品,艺术的本质是颠覆与再创造,这样的特质,甚至有时候是「反奖项」所谓,关键在于你如何表达和说故事,这点Rachel就做得非常好,她的三重奏,不单是音乐热情的展示,更是自己独一份的音乐理解。
所以,一样是展示附加的「兴趣增值」,艺术有着更大的施展空间。
在规划兴趣的过程中,项目的稀缺性挺重要的。比如Rachel在艺术上的路径,钢琴、小提琴与倍大提琴比起来,就显得大众多了。
试想你要申请的学校,每年可能有几十个孩子能顶上即将毕业的乐团小提琴首席,但倍大提琴呢?可能今年的学长毕业了,就完全青黄不接了,从实用性角度了来说,你胜出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但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前提还得是——孩子正好喜欢这个项目,否则硬上的话,也很难培养出热情。
「 写在后面的话 」
看完Emma和Rachel两母女选择兴趣的故事,我相信许多家长心里都有了一本帐,艺术和体育,孩子完全可以兼得,前提是他们能在这些项目里收获快乐,寻找热情。
你也可以广撒网然后一路收网,跟孩子一起做选择,切忌贪多。
到了择校阶段,就要先充分了解目标学校的优势,学校什么体育项目比较有名,有没有乐团,古典的?爵士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了解的越细越好,而此时,孩子的兴趣培养应该也已经开花结果了,找到互相适配的土壤,就一定能大放异彩。
本期福利
🎾《体育爬藤·基础信息盘点》整理
从爬藤数据,NCAA要求,藤校Athlete义务与就业
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体育爬藤的基础知识
👇欢迎扫码入群领取&了解更多国际教育资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