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它,就像热血漫画一样
在这里,总有人在做一些新的,难的,但是正确的事情。为了方向盘后面的无数个人,永远不要停下脚步,永远追求「最好」。
文|许言
编辑|金石
图|受访者提供
选择
莱纳河畔的哥廷根,是一座以学术闻名的德国小城,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里生活过。2000年,一个中国家庭搬到这儿,开始了异乡新生活。一天,这户人家的儿子史高磊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他的梦想职业——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研究员,他对家人说,「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去卖车。跟车打交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家人并不意外,连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个孩子太爱汽车了。到德国那年,史高磊13岁,一个德语单词都不认识,也不知道怎么跟人打招呼,他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是,车比人多。他太好奇了,他从汽车开始,学习德语,认识德国,那段时间他经常跑到各个汽车品牌的4S店,问那些大人关于汽车的知识。他的房间总堆着厚厚一摞宣传小册子。
半年后,他学会了几乎所有关于汽车的德语单词,像销售一样熟悉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特点,当时哥廷根华人圈想要买车,很多人都会来咨询这个刚到德国6个月的男孩。
一条秋日乡间小路,一辆白色汽车驶过,卷起了一阵风和路面的落叶,一位年轻女孩从车上款款走下,双手抱肩,有些冷了,同行男孩打开后备箱,拿了一件东西为女孩披上,此时响起,某某牌羊毛衫,温暖全世界。
相比羊毛衫,那辆白色的轿车在段建军心中留下了极大的震撼,汽车太美了,那样优雅,那样流畅,代表了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毕业后,他从汽车修理工开始做起。很多人说,都读大学了,怎么还在修车呢。他不以为然,「想要了解你的汽车,每个汽车从业者都应该从一线工作做起。」
当时修理厂条件并不好,有的地方连起落架都没有,修理工都要窝在地沟里修车。他修过很多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车子,每修好一台,就会消除一台仪表盘上的警告灯,宣告故障解除。这种时刻,成为他不可多得的快乐。
像是一种希望。段建军回忆,那时候选择了汽车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欣欣向荣,一种未来。
从小在电视上看着虎头奔长大的吴健,也是带着这种向往在大学选择了汽车专业。2008年毕业后,他成为了奔驰汽车经销商的技师;在一线工作了9年后,他加入了儿时梦想的汽车品牌工作,成为了奔驰销售公司客户服务部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专攻市场活动的技术支持。
他工作的一部分,是负责试驾活动的车辆保障。他跟随一台台汽车,去往很多难以抵达的地方,穿越戈壁,到敦煌的沙漠中去,在呼伦贝尔零下45度极寒天气冰雪试驾,还有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天地都是他的修车间。
他喜欢这份工作,那是他和汽车真正连接在一起的时刻。人与车一起,共同挑战许多不可能,共同经历无限的景色。
13年来,他的工作就是不停重复着几十秒的动作,保证不能出一点错误。看似无聊,他却感受到了快乐,被需要。
刘学喜欢汽车,梦想是有一台自己的改装车,他坚信,总有一天,他能靠着自己组装汽车赚来的工资,为自己买一台自己制造的车。
这些爱车的普通人,选择这份职业,更多是出于本能的喜欢,天然与车亲近,想要探究其中奥秘,没想过前路是否难行。
无论是前沿的技术研发,还是最基础的工种,无论成为管理者,还是当一名最普通的流水线工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快乐。就像在生产线守了13年的刘学,这样形容自己,「我就像是汽车的一颗螺丝钉,只是它的一部分,虽然说起不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很关键,不可或缺。」
刘学
迷雾
「挑战不可能」,吴健如此总结自己的工作,不仅要在各种极限环境下试驾,维护新车首发的最佳状态,还有修复百年古董车的任务。
2017年,吴健和同事又接到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修复诞生于1886年1月29日的「奔驰1号」汽车,使它发动,并在即将到来的广州车展上,绕场一周。
奔驰1号,是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它被认定发明专利的那一天,也是现代汽车的诞生日。它不仅象征奔驰的百年历史,也是人类出行变迁的最重要见证。
当吴健第一次见到奔驰1号时,整个人都愣住了,「太不可思议了」,它漂亮,精致,复古,豪华,带着历史穿越而来。
困难也随之而来。吴健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或者一个教程,可以告诉他应该如何修复130多年前的汽车。每天都能发现问题,不是漏气就是漏油,这儿破了那里损坏了,连合适的配件都找不到,毕竟那都是一个世纪前的东西了。
2021年底,史高磊的团队接到一个任务,为了配合全新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E级车(V214)的上市,开发一套真正适合中国车主的辅助驾驶系统。这一次,研发模式不再是全球主导,中国支持,而是真正的中国主导。
次年春天,项目启动,公司告知他们,这款全新的行政座驾将于2023年末在中国市场上市,这也就意味着,系统要在2023年下半年交付。按照史高磊过去的经验,开发类似的系统少则3年,5年也是正常的。15个月,打造一套全新的升级系统,可能吗?入行8年,这是他面临最大的挑战。
十几年过去了,当他见到将于2023年底上市的全新长轴距E级车(V214)抵达生产线时,当年的兴奋感再次袭来。难、复杂、繁琐,这是他的第一感觉。这款在智舱和智驾上都较上一代有着质的飞跃的E级车,它的车底座密密麻麻布满电子元件,插头特别多,安装起来更费劲,连它的电路线都比别的车型沉。一辆车所需的线重达30多斤,必须靠机械臂才能分离,纯人工是不可能完成的。他意识到,新的挑战到来了。
近30年汽车从业的生涯中,段建军总能抓住一个微小的瞬间,让它变成自己的挑战,更多是自我突破的机会。在修理厂工作的那些年,老师傅不太愿意将核心技术传给年轻人。有时他转身拿个扳手,故障码消了,车修好了。等到他自己有了机会参加培训,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回到厂子又不吝啬地跟师兄弟、老师傅分享,领导看了觉得这小伙儿不错,派一个人去,等于一个团队都去,以后有了类似的机会都会想到他。
后来,他到了销售岗位,又经历过几家不同的车企,却始终记得,卖车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卖口号,也不是卖PPT,卖的是自己对产品的了解和认知。」
2013年夏天,他迎来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那是一份工作面试的邀约,邀请他加入奔驰销售公司,负责销售管理和市场营销。
面试全程进行了一个小时,很多问题他已然忘了,有一题却记忆犹新,那是关于为什么当时奔驰E级车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与相关竞品相去甚远?当时的段建军被誉为业内豪华行政轿车细分市场的营销专家。他知道不会有人比他回答得更好,他从产品定位、产品设计、配置,到市场宣传、经销商网络、客户反馈,连变速箱选择都细细分析,当他讲完后,他在心里和自己说,「The job is mine(稳了).」
听起来,那是一个命运来敲门的时刻。他获得了那份工作,同时也接手了奔驰在中国最艰难的处境。2013年,奔驰E级车在中国卖得并不算好,与同级竞品车相比,销量只是人家的40%-60%。当时体系里的很多人,包括经销商都失去了信心,「信心如果不在,很多困难就变成了大老虎。」
作为一个管理者,段建军要解决的不再是一个面试问题,而是把那些精彩的回答,变成实际的行动,拉着所有人走出低迷,重拾对这款车、这个品牌、这家公司的信心。
当热爱落到现实,成为一个个具体的,琐碎的问题,他们该怎么办?造车的路途漫长,如何拨开迷雾,从无数个相似的小岔路中找到出口,走到终点,这是他们的功课。
突围
咔,咔,咔…轰隆隆隆。这是吴健听过最美妙的声音。近1个月,100多次尝试,这一次手摇发动机没有回弹,而是丝滑地转了起来,这台制造于1886年的老爷车被成功修复了。
很多零件找不到型号,他们就手工打造,复刻百年前的材料。不知道汽车该用什么燃油,就不断试验,淘汰了很多种油,最终找到了Zippo油替代。
平时,修理车间是很安静的,工程师们各干各的活儿。那天,当奔驰1号发动机的轰鸣从小房间传出来,整层车间都震动了。当他们开着奔驰1号车在车间外的大平台试驾,同事们纷纷跑出来,围着他们欢呼。后来,在广州车展上,吴健又一次发动奔驰1号,驾驶它登上了车展舞台。
这件事情的意义与众不同,百年前的古董车,在百年后的奔驰人手上修复,还能启动,还能驾驶,「其实就是一种传承了」。
传承的还有一种造车的态度,不要害怕失败,勇敢尝试,超越自己就足够了。
接到研发任务后,史高磊从没担心过失败了怎么办,他只专注于开发。一套系统交付前,他们要在仿真平台上跑几十万个不同的场景,模拟上百上千万的公里数,同时还在中国的实际道路上,在不同路况、城市,连续跑上好几个月。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是百分百精准,它也需要学习。当他们发现99%数据都是成功,只有一个小细节出现问题,比如变道,有时候遇到复杂路况,系统会看错,提示车辆变到紧急车道上,测试10万公里,中间出现极少几次问题,那么要交付吗,还是推翻?最后他们决定返工,修改设计,再带着车辆进行上万公里的测试,直到问题解决。
这些都是奔驰技术研发最基础的习惯。在中国研发本土系统,更重要的是如何了解中国车主的需求,真正的突围,是在理解之上发生的。
史高磊记得,一位德国工程师在中国生活了一年后,突然告诉他,之前中国人一直告诉他,系统要这么设计,要这么改,他完全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中国工程师无理取闹。当他在中国实际生活过,才理解了设计的缘由。
他举了一个小例子——加塞。中国的路况太复杂了,尤其一线城市的通勤高峰期,加塞情况太常见了。
德国研发工程师主导的系统在中国道路上的适应性不足,在中国变道,经常过不去,很是尴尬,或者遇到加塞的车,怎么避让,不发生剐蹭,都是很具体的问题。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什么路况应该跟随导航,什么时候要远离卡车。「它面临的不只是场景不一样,而是坐在方向盘后面的那个人,他驾驶的习惯不一样。」史高磊说。
史高磊强调,这套系统更像一个陪伴者,不与驾驶员割裂,驾驶员想开就开,不想开,双手一放,在高速公路上完全可以实现每30秒碰一下方向盘。车主永远是车的掌控者,他可以不认可这次变道,反方向掰方向盘,系统也会顺滑地辅助他终结变道选择。
一年多来,史高磊和中国团队在努力设计一套更贴近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驾驶逻辑的智能系统,这套「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首次搭载在全新长轴距E级车上,成为新款E级车的智能豪华最大亮点之一。让奔驰更懂中国,在这点上,他们已经超越了前人,也超越了自己。
每个岗位都在尽力突破自己的极限。2010年,刘学刚进厂,平均80秒处理一台车,现在他每45秒就能处理一台车子。不仅是手艺的精进,也有销量增长带来的生产压力。
这是一台更为豪华,更为智能的汽车,每一个零件、每一条线路的变化,都让刘学深深感受到了,关于汽车的豪华美学的进化和挑战。每天,他只要抬起头,就会看到一块数字大屏悬在车间正上方,那里实时显示每一辆车辆的生产状态。那些外行人看不懂的数字,就是他们努力生产制造第十一代全新长轴距E级车(V214)的珍贵记录。
相比一线员工,作为管理者的段建军的挑战似乎更为复杂。2013年加入奔驰后的第一个月,他受邀去参加全国经销商大会。在准备会议PPT时,他放弃了奔驰体系常用的蓝色和灰色,而是选择了麦浪的金色,和代表中国文化的红色,同事们都反对。他又想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结尾,大家也不认同。但一贯温和的段建军在这次却意外地坚持,他认为奔驰想要在中国发展,就要从每个细节开始理解中国,靠近中国。
那一次,他还播放了一个小纪录片,关于一个总是输,没什么士气的橄榄球队,通过一个名为死亡爬行的运动项目,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重新激发了士气。那是竞技体育中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一种极限运动,一个队员在蒙眼状态下,四肢着地,膝盖悬空,背着另一个队员,在教练的鼓励下,不断爬行,成绩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
片子播完,现场掌声雷鸣,很多同事当时就落泪了。
拥有了信心,就从一个个细节开始调整,更加理解中国车主。中国人会开车去接重要客户,不喜欢打开空调呼呼对着脸吹,放松时更希望喝杯热茶而不是香槟,「怎么做出符合中国文化,生活习惯的车,这是我们作为汽车工作者需要做的工作。」
从2013年入职后,段建军一直没有机会回家吃晚饭,连家人都默认,他永远都是要加班的。他清晰地记得,2017年4月12日,他第一次看见奔驰第一季度的销量有机会成为行业第一时,他松了一口气,决定回家吃晚饭。想不到回家了,却没有他的饭。夫人反而一脸惊讶地问他,「你怎么回家吃晚饭了?」由于家人什么都没准备,只好随便下了一碗鸡蛋白菜面,配一小碟咸菜。他给那顿晚餐拍了照片,想始终记住这个时刻,那是四年来,他带领团队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爬行,终于突破重围的时刻。
「很多工作就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坚持做正确的事儿,坚持做正确且难的事儿,自然而然结果就会出来。」
超越
初到德国时,史高磊就一直有个问号,为什么在德国,街上跑的出租车都是奔驰?还几乎都是E级车?为什么一台造价不菲的汽车,能成为人人都乘坐的出租车。这个好奇伴随了他十几年,从少年到青年,直到他进入奔驰实习,这是他向直属经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经理告诉他,一台E级车的价值,不只是看采购它的价格,还有它的质量、耐久性、舒适度、保值性、品牌力,所有的东西叠加在一起,才是一辆车的价值。
吴健和刘学都是在电视中认识了奔驰,他们的想法和大多同龄男孩一样,三叉星徽像是一个标志,一个梦想,一个向往,「喜欢车的人,没有人能拒绝拥有一台奔驰。」工作后,吴健买了第一台车,一辆二手的奔驰E级车,他开着这辆车,带家人走过了20多万公里。
只要有新车,吴健与E级车的关系就还在继续。今年11月,在上海亮相的全新长轴距E级车(V214),就是在吴健和同事们连续几周的密集调试下,以最好的状态登上全球首发的舞台。只是几分钟的亮相,也有严谨周密的工作计划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因为上夜班,班长刘学错过了全新长轴距E级车(V214)的下线仪式,没能亲眼看着第一台车驶出生产线。他并不遗憾,他在这里干了10年,依旧干劲满满,想着还有20年,30年,还有一代代的新车会从他手中经过。
每个人都提到了这种安心感。史高磊说,公司有很全面的员工培训计划,他刚入职就有机会参加各种员工培训,全方位了解企业文化,有些项目甚至超出本职工作范围,「觉得这家企业有点可爱。」即便犯一些错误,只要勇敢尝试了,上司也会对他们说,「谢谢你尝试了」,而不是「为什么你失败了?」
段建军2013年初来乍到时,也有这样的经历。他第一次去德国总部,当地同事带着他一个个部门了解情况。他也在这里感受到,企业信任自己的员工,即便有失误也能包容和理解,只要尝试的目的是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他觉得,有些车企更像一个图书馆,只要有借书证,就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但奔驰更像一个家庭,所有人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刘学当上班长后,成为团队的知心哥哥,不仅教新员工造车技术,还会帮助他们疏解心理压力。大家经常一起聚餐,一起聊天,和兄弟家人一样。
在漫长的工作中,他们都没有想要放弃的时刻,这个家庭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成为了彼此的支持系统。也是这样强大的支持系统,让他们拥有了一个个在奔驰中,超越奔驰的时刻。
他们爱车也理解车,他们爱奔驰也更理解中国。段建军、史高磊、吴健、刘学,他们身上有着多年的造车经验,缜密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艺技术,作为中国本土研发者的骄傲……2023年,这些人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就了他们共同作品——全新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E级车。这也是他们最新的超越,这台历经11代更迭的全新长轴距E级车(V214),不仅在奔驰擅长的豪华美学、驾驶操控、舒适驾乘、空间氛围、车辆安全上有了持续突破,还作为首个搭载高通8295芯片的豪华品牌车型、首个搭载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奔驰车型,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智能科技上实现了全面突破,成为了更懂中国社会中坚力量的豪华智能新E代。
那一路,所有研发人员每天都在测试、讨论,经常发生观点冲突。有天,两个部门为了一个小的技术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吵到天黑,吵到饥肠辘辘。
有人提议,好不容易来南方,总要到海边走走吧。大家点了披萨,到酒店旁的沙滩坐下,这些年轻工程师实在不甘心,又讨论起来。最后,一群年轻人在夜光中打着手电,听着涛声,一边吃披萨,一边大声争论,这个将要交付给万千中国车主的系统,要怎么才能更完美?
那个夜晚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所有人却都记得它。陌生的南方海边,海浪拍岸,沙滩上涌动着一群造车人的热爱、兴奋和坚持,有百年流传下来的故事,也有他们超越过去的斗志。
在这里,总有人在做一些新的,难的,但是正确的事情。为了方向盘后面的无数个人,永远不要停下脚步,永远追求「最好」,超越自己,也超越奔驰,「这条很美的未来之路上,总有奔驰的名字,也总有一天,人们会说,奔驰就是奔驰。」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