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距离现在已过去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间,中国动画几经浮沉:从创业时的筚路蓝缕,到“中国学派”的享誉世界;从面对外来冲击下的彷徨,再到如今的未来可期。本文就陪大家一同回顾中国动画的百年历史。1920—1930中国动画的起步
说起中国动画的起步,就不得不提起中国动画之父——万氏兄弟。有人说,“一部解放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史约等于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业史”。从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到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再到第一部动画长片,他们创造并见证了这些历史时刻。万氏兄弟共四人:万嘉综、万嘉綨、万嘉结、万嘉绅,从业后他们大多使用自己的号,即籁鸣(右二)、古蟾(左二)、超尘(左一)、涤寰(右一)。兄弟四人出生
图1 万氏兄弟
于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因为顽闹,母亲为了图安宁,托人买回各种画片、画册等让他们围在一起习画。这一偶然决定竟成为他们走上绘画道路的契机,老大万籁鸣更是自此沉迷于绘画。有时晚上为了哄他们睡觉,万母还会给他们做各种手影,如“兔儿拜月”“老农晚归”和各种小动物。这可谓是万氏兄弟最早的“动画”梦。老大万籁鸣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后来三个弟弟从美专毕业后也都考入了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出版业巨头,它旗下的活动影戏部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万氏兄弟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时动画片在欧美还被称为卡通片,20世纪20年代初继无声电影之后传入中国。这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一经问世就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这也与万籁鸣多年以来“使画中的山水、人物动起来”的想法契合。他不厌其烦地买票重复观看,试图研究其中奥妙。由于三个弟弟在影戏部负责布景、摄影、放映等工作,大家逐渐了解到电影是一格一格连续拍摄,再通过连续放映,利用人眼“视觉残留”的效应,使画面中的人物“动”起来。于是兄弟四人开始模拟试验,他们用画稿代替胶片,在每张画稿上画一匹马的不同动作,然后快速翻动纸张。经过几次尝试,画上的马真的“动”了起来。万氏兄弟立志要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为此,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试验场地,就把大家的起居室———间仅有7平方米的亭子间作为实验室(这间位于苏州河北岸闸北地区天通庵路的亭子间,可谓是中国第一部动画诞生的地方,可惜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寇的炮火);欧美严格封锁动画技术,没有资料可参考,他们就靠自己摸索推理,外加不断的试验进行下去;机器设备方面,他们有幸在旧货市场上淘到一台“安赖蒙”木壳摄影机,再加上全家节衣缩食,勉强维持胶片等设备的费用。经过无数次的探索,终于在一个夜晚,亭子间的墙壁上映出了动画形象,兄弟四人相拥而泣。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得知了动画片试验成功的消息,便委托他们为打字机厂商做广告,于是便有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部动画片后来在万籁鸣看来是“简陋可笑”的,“却是以后动画片的雏形和先声,为我们提供了制作动画片的原始经验和极为朴素的动画理论根据”。1926年至1930年,万氏兄弟制作出《大闹画室》《纸人捣乱记》《一封书信》等动画短片,放映后反响热烈。
图2 万氏兄弟在拍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图3《纸人捣乱记》剧照
1931—1946年的中国动画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又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也促使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包括电影艺术在内的文艺界也加入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制作出大量的爱国影片。在此时局下,万氏兄弟也将动画片当作宣传的有力武器。1932—1937年,万氏兄弟拍摄了20多部抗日救国题材的短片,有呼吁人民团结起来抗击侵略者的《同胞速醒》《精诚团结》;提倡抵制日货的《血钱》《国货年》;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痛史》和《新潮》等等。万籁鸣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
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骆驼献舞》
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并获得成功。自此,电影迎来有声时代。中国电影人也开始了有声片的尝试。1935年,万氏兄弟在明星影业公司的支持下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骆驼献舞》。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兄弟四人决定继续从事电影工作来参加抗战。由四弟万涤寰改做照相馆生意,用来维持四家人的生活费用。其余三人前往武汉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并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了《抗战特辑》《抗战歌曲》等系列动画。
《骆驼献舞》剧照
1938年秋,日军进犯武汉,万籁鸣又和两个弟弟随厂迁往重庆。1939年,兄弟三人又辗转回到上海租界这块“孤岛”。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回到上海后,恰逢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在中国放映,国人竞相观看。资本家看到动画长片的利润,也都跃跃欲试。最终,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聘请万氏兄弟,着手制作一部动画长片。在题材的选择上,万籁鸣决定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为蓝本,制作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来对标取材于西方童话故事的《白雪公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有百余人参与绘画、摄制,历经重重困难,《铁扇公主》才得以完成。成片长达9700余尺,可放映1小时20分钟,在大上海、新光、沪光三家影院同时放映一个多月,叫好声一片,票房收入超过了同期上映的所有故事片。《铁扇公主》隐喻“全民团结抗日”,原本中文拷贝和日文拷贝中还有“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的字幕(后在日军即将进占租界时被迫删去)。因此影片在日本上映之后不久就被禁映。但《铁扇公主》影响了后来许多的日本动画从业者,其中就有日本的“漫画之父”——手冢治虫。不可否认的是,《铁扇公主》的内核没有摆脱美国迪士尼动画的影响,如孙悟空的造型,头大身子小、胳膊细腿细而手大脚大,完全就是米老鼠的变形;再如,剧中的大量的歌舞片段很明显是迪士尼动画片的路数;包括在影片名字上,也有攀附《白雪公主》的热度之嫌,实际上铁扇公主并非影片主角。但瑕不掩瑜,《铁扇公主》标志着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动画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铁扇公主》取得成功后,万籁鸣原本计划再拍一部名为《昆虫世界》的动画长片,但随着日军进占租界而被迫取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制片厂拒绝拍摄动画片,万籁鸣只好将画笔束之高阁。仅一年之后,内战爆发,万籁鸣和弟弟万古蟾二人为了艺术理想前往香港,但始终再未有机会施展才华。除了万氏兄弟的作品外,解放前较有影响的动画还有1937年由钱家骏编导和主绘的《农家乐》,也是一部宣传抗日的动画短片。
1946—1956新中国动画电影的诞生及发展
相比于万氏兄弟的早期作品受美国迪士尼影响甚重,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则带有明显的苏联风格。1946年10月1日,中国第一个设备较完整的电影制作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其前身为日本侵略者在长春成立的伪“满洲映画协会”,1946年由中国共产党接管。这时期的动画以宣传进步思想为主,成为讽刺和打击反动派的有力武器。1947年11月起,东影厂先后完成《皇帝梦》《瓮中捉鳖》等作品。如果说,“一部解放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史约等于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业史”,那么,从解放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动画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枝独秀。1950年,根据文化部“鉴于美术片的发展前景,在上海办厂较为合适”的决定,东影厂美术片组的特伟、靳夕、方明等20多人被调往上海,组成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1957年改组扩建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逐渐汇聚了诸多名家:有从香港回来的万籁鸣、万古蟾;有钱家骏、虞哲光等早期从事动画创作的“元老”;还有漫画家华君武、儿童文学作家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人。到1957年,动画专业人员已发展到200多人。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特伟与万氏三兄弟(左起虞哲光、万超尘、万古蟾、万籁鸣、特伟)
这一时期新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迅速,上美厂共摄制了22部动画电影。代表作有《谢谢小花猫》《小猫钓鱼》《小梅的梦》《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小小英雄》《东郭先生》《机智的山羊》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启民族风格先河的《神笔》和《骄傲的将军》。
1957—1966中国动画电影民族风格的张扬
1956年,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却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电影评委竞误以为这是一部苏联的作品。这使得全厂上下开始意识到,发展本民族风格的必要性。从1957年到“文革”之前,中国动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动画电影产量高(共摄制动画电影103部),题材丰富,民族风格被发扬光大,涌现出诸多个“第一”: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动画电影的若干个“第一”
其他代表作品还有《渔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半夜鸡叫》《牧笛》《大闹天宫》《没头脑和不高兴》等。这一阶段作品数量的高速增长也和当时的“大跃进”背景有关系。
中国动画电影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
其实早在1939年,万氏兄弟就计划拍《大闹天宫》,但由于投资方突然撤资未能实现。加入上美厂后,厂领导出于对万籁鸣的关怀,加上适逢民族风格动画的兴起,于是决定把导演《大闹天宫》的任务交给万籁鸣。影片由李克弱与万籁鸣担任编剧;张光宇、张正宇兄弟分别负责人物造型和美术设计;严定宪、林文肖、浦家祥等八人组成原画组。美影厂还特意请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乐队帮忙录制配乐。
1964年,历时三年多,《大闹天宫》所有镜头全部完成,上下集共绘制了15.4万多幅图画,胶片长达1万多尺。《大闹天宫》下集完成后,得到的指示却是“暂时不放”。万籁鸣他们不知道,一场浩劫正在暗流涌动。在后来的十年内乱中,《大闹天宫》被指“影射党的领导”,创作者们纷纷被批斗、下放。
美猴王造型设计定稿图
直到1978年,《大闹天宫》才得以重见天日,尤其是上下集合映后,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扬。据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统计,《大闹天宫》曾先后参加过全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18个国际电影节的映出,并多次获奖:196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获第二届“百花奖”;1978年获英国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等,此后还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各国媒体都对《大闹天宫》有着很高的评价。美国《综艺》周报评论说:“《大闹天宫》是最好的动画片。”美联社的报道则说:“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法国《人道报》提出:“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真正的杰作,简直就像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大闹天宫》的上映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孙悟空热”,市场上的儿童玩具、糖果糕点的包装以及儿童服装上都印上了孙悟空。许多画报、杂志也用其做封面……它的影响一直在延续。1997年10月7日,万籁鸣老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墓碑被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上面绘有云雾缭绕的花果山。墓碑上是那个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右手持金箍棒,左手托仙桃。而他和美影厂的前辈们留下的《大闹天宫》,在之后60多年的岁月中,仍是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巅峰。
1977—1986再度繁荣的新时期
十年内乱结束后,动画片生产又进入一个再度繁荣的时期。1978年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几十家动画片拍摄基地,都生产了相当数量的影片,从而结束了上美厂多年来一枝独秀的局面。动画工作者们被压抑多年的创作热情重新迸发,这一时期的动画片数量明显增加,共生产了150多部作品。在艺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再加上《大闹天宫》等“文革”前完成的动画片在国内外得到公映,中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形象大大提升,确立了“中国学派”的地位。代表作品有具备现代意识的《三个和尚》。全片没有一句对白,但通过简洁的置景、夸张的人物造型和轻松诙谐的配乐,就让观众在观看之余领略其中深刻的哲理。《三个和尚》据说是获奖最多的国产动画;《愚人买鞋》和《崂山道士》采用了立体木偶与平面山水画的结合;还有童话题材的《猴子捞月》《雪孩子》等动画片,在发挥教化、规训儿童的同时,也逐渐摆脱五六十年代生硬说教的感觉。神话题材和民间传说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有《哪吒闹海》《九色鹿》《人參果》《天书奇谈》《女娲补天》等优秀作品;这一时期,国内各领域都兴起一股知识启蒙的浪潮,一些带有科教性质的动画涌现出来,有《丁丁战猴王》《小红脸和小蓝脸》等;还有许多成语和寓言的动画,如《南郭先生》《曹冲称象》《鹬蚌相争》等;还有现代题材的《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等。除上述外,还有《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象不象》《阿凡提》《西瓜炮》《好猫咪咪》《八百鞭子》等代表作品。《阿凡提》木偶系列片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奇人物阿凡提的故事,是第一部动画系列片。
中国动画的“另一座高峰”——《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剧情改编自小说《封神演义》部分章节。不同于《大闹天宫》中那个一脸戾气的“小打手”哪吒,本片塑造的是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小英雄。电影还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思想,比如对神仙的人性化而不是神化:哪吒虽然有“神力”,却还是个小孩子。这就让他始终处于“有神的无所不能,又有人的有所不能和不为”的双重矛盾中,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滿。电影分为“出生”“闹海”“自刎”“化身”“复仇”五场戏。情节铺排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哪吒自刎的经典片段,当年可谓“赚足”了眼泪。《哪吒闹海》胶片共长5700余尺,画稿5万多张,上映后好评如潮。在香港上映两周,观众达12万人次。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厅展映时,观众给予长时间鼓掌、欢呼,评论家称赞它“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该片于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获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奖;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儿童片特别奖。《哪吒闹海》的成功,标志着民族风格的进一步成熟。
中国动画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习惯等等。在动画方面,从《铁臂阿童木》开始,大量外国动画被引进。风格迥异的外国卡通,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靠着其有计划、有步骤的倾销手段快速占据了大半的国内动画市场。如《米老鼠和唐老鸭》《忍者神龟》等动画片,都是以极低的播出价格进入中国市场。《变形金刚》更是由美国孩之宝玩具公司直接赠送给中央电视台。如此低的价格让国产动画很难收回成本,但外国公司却可以通过图书、音像、玩具和其他动画衍生品攫取利润。另外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院消费逐渐减少。我国动画的生产重心也不得不逐渐转向电视系列片,而且由于技术限制,一开始的电视动画都是先拍胶片,由胶转磁后再在电视中播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使用电视技术。再有就是国内动画机构人员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的动画发展迅速。动画产量提高的同时,其本国动画制作人员的薪酬也在增加,于是这些公司就转而向世界其他地区寻求薪酬相对低廉的动画工作者。八九十年代,在深圳等城市陆续有一些外企、合资企业成立,其中不乏动画公司。相对外国来说的低薪水,在当时国内却显得很优厚。严定宪回忆,“新公司会给这些人很高的待遇,甚至是当时上海美影厂员工工资的十倍”。大量国内成熟的技术人员因此被吸收到这些企业。如此一来,上美厂的处境更加艰难,最终也不得不开始对外加工和中外合拍业务。1986年,上美厂与日本东映株式会社合作,为其加工动画片描线、上色7000张。此后四年的时间,上美厂先后与日、德、法、美等国家合作,共创造产值170万美元。再加上改革薪酬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上美厂度过了那段困难时期。
新时期动画长片的探索——《宝莲灯》
优秀的影院动画长片所带来的影响,非电视动画所能相比。而纵观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动画长片屈指可数。1995年,上美厂着手拍摄一部动画电影长片,与美国、日本动画相抗衡。历时四年,国产又一神话题材大作《宝莲灯》出炉。全片长约80分钟,前后有300多位人员参加制作,共绘制15万余幅画面;邀请了姜文、陈佩斯等大腕为人物配音;原本是为电影增加热度的三首主题曲《想你的365天》《天地在我心》《爱就一个字》也成为经典,甚至比电影更成功。《宝莲灯》在技术和画面制作水平上都尽量往前“靠”,比如开始注意片中的光影变化和二维动画中的立体感。影片还采用国际上惯用的先期对白和音乐手段以及全数码立体声录音技术。人物造型上糅合了传统动画和美、日动画的形象特点。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也是典型的“迪士尼”模式。《宝莲灯》在新技术的运用、商业宣传、市场运作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对之后的国产动画影响深远。
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中国动画的改革
外来动画的冲击加速了国产动画产业的转型。制作链条得到优化和重组,也开始采用分割制作周期、外包加工、规模化生产的制作模式,提高效率的同时又保证了质量。而在营销模式上,中国动画却难以复制美、日。虽然不乏像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葫芦娃等经典形象,但品牌意识形成较晚,再加上当时没有法律保护,使得盗版横行,错过了商业运作的黄金期,产业链难以形成。1988年11月,上美厂承办国际动画电影节,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共354部影片参展。1990年10月,在全国动画联席会议上,上美厂、八一制片厂等23家单位联名向广电部、中宣部等领导机构提交了《关于发展我国动画片事业的汇报》。1995年,国家取消对动画片的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政策。1996年起,中国动画学会每年为全行业举行一次聚会,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从2001年到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大力度扶持国产动画;电视台引进动画必须得到审批,同时各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必须有比例限制;对动画频道的播出时间作了新的规定;对优秀动画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重奖一批原创优秀作品。广电总局在各地先后设立了20家动画产业基地和8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培养专业人才。在制作技术方面,一些软硬件技术开始普及,使得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大批民营动画公司也可以制作动画,这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动画片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动画系列片代表作品
2007—2021国产电视动画备案数量
2000年以来,中国动画产量逐年增长,作品题材丰富。主要作品有:表 2000年以来中国动画主要作品
20世纪90年代后,老一辈动画人员以创作系列片为主,使得短片产量和质量都大幅下滑。90年代的动画短片代表作有《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鹿女》《胡僧》《高女人和矮丈夫》《眉间尺》《牛冤》《雁阵》《兰花花》等。2000年后,动画短片优秀人才则青黄不接。一些由个人或小团队创作的动画短片开始涌现出来。这些短片大多用电脑制作,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不同于老一辈制作人员在民族风格上的探索,这些短片更多的是追求个人意识的表达,但在思想内涵上相对缺乏。这一时期代表作有FLASH动画MV《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动画系列短片《大话三国》等。动画电影方面,从2014年开始,国产动画影片的公映数量已明显超过进口动画电影,但在票房总量上仍存在差距。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从每年内地动画电影票房前十名就可以看出。如2014年,前十名中就有6部美国动画片,其中《驯龙高手2》《神偷奶爸2》《冰雪奇缘》分别占据第一、二、三名;2016年,美国动画电影有5部进入前十名,其中《疯狂动物城》《爱宠大机密》《海洋奇缘》更是打破了美国动画一贯的“外传续集+超级IP”的套路。日本动画近些年也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输出力度。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名侦探柯南2015;业火的向日葵》分别占据票房排名第二和第十,历经多年的IP依旧“能打”,可见日本动画多年来在中国营销的成功;2016年,《你的名字》热潮席卷全球,在中国收获5.77亿元票房,排名第二。当然近几年国产动画电影中也不乏佼佼者,如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67亿元刷新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以50亿元的票房刷新了内地市场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创下了包括最高首日、最高单日、最高首周等多项纪录。
2011—2020年国产动画电影数量及前十名数量
自2011年开始动画电影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出现中止,2017年动画市场低迷,2020年开始,由于新冠疫情,动画市场遭受沉重打击。
中国动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动画电影称为“美术电影”,我国很多动画生产基地也是以“美术”来命名。如果从国际通用的“动画电影”来讲,中国动画有些过分强调美术,这也和早期的动画工作者大多出身绘画有关。电影除了与美术相关的造型、背景等因素外,其本质应当是作为时空艺术、视听艺术的存在。这种“偏科”反映出中国动画普遍存在的电影思维和电影语言相对薄弱的特点。现阶段国产电影在画面上越来越精细,制作技术也愈发先进。而电影的“内核”——剧情却始终没有跟上。如2021年底上映的《雄狮少年》,撇去人物造型不谈,在剧情上也颇受诟病,这也是如今国产动画电影的另一通病。在受众方面,中国动画大多是单向度的,目标观众定位于少年儿童,且带有强烈的教化目的。而最优秀的动画片,往往是两个向度的奇妙杂糅,既饱含童趣,又渗透着抽象概念的演绎。中国这方面的作品(如《三个和尚》《独木桥》《超级肥皂》)非常少见。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向全龄向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2016年的《大鱼海棠》的影响力虽不及《大圣归来》,但也让国产动画电影的话语关注度及观众年龄段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主流仍是面向低龄,全龄向的动画道路仍漫漫而修远。
Mtime上2015—20120年动画电影平均评分
此外,国内的动画电影制作行业面临着大量的人才缺口,但待遇却普遍很一般。而近几年待遇大幅上涨的游戏美术行业更是“碾压式”地掠夺走大量动漫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56所普通高校(仅统计本科教育)开设了动画专业,每年输送的毕业生都多达两万多人。然而根据行业流向统计,他们当中真正走进动画制作行当的,可能不足两成。但可喜的是,国产动画的整体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荀子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愿中国动画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