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锂电池新材料研发,「碳佳科技」实现新型硅碳中试产线全线运营|36氪首发
陈书铖认为硅碳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该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且能广泛的运用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36氪获悉,新材料研发创业公司「碳佳科技」已于2019年12月完成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体系700万天使轮融资,后于2022年3月完成由IDG三千万的Pre-A轮融资。
「碳佳科技」创立于 2019年,最初在美国硅谷设有前沿研发中心,在获得IDG 的投资后,公司于 2022年 4月启动宁波实验室的建设。建于宁波高新区的小中试生产中心专注于放大放量测试,设计完成中试生产及应用开发,为规模化工厂生产做准备。今年3月,公司启动 30 吨纯硅碳规模化中试产线的建设并全线跑通,现已为多家客户送样。
36氪获悉,「碳佳科技」所推出的新型硅碳负极已实现中试产线突破,为千吨级产线打下了基础。
「碳佳科技」研发团队是一支拥有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中美创新团队,创始人陈书铖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师从知名华人学者鲍哲南院士,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创立「碳佳科技」,专注于推进新能源高端材料的研究及商业化。
陈书铖拥有授权PCT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3项,所发表的近40篇专业领域的论文已被引用6000次以上。
「碳佳科技」孵化于斯坦福大学博士创业新材料项目,专注研究、生产应用于新能源的高端材料。碳佳的TANO3D技术可以合成新型可控的三维微纳结构材料,其在新能源锂电池方向有显著的性能和成本优势。
据陈书铖博士介绍,“我博士期间关注系统及持续的新型结构材料的开发,致力于将其用于能源环境的改变。我很荣幸看到所研发的三维微纳结构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得到商业化应用。「碳佳科技」的新型硅碳材料可有效解决硅基材料膨胀率高、循环差的问题,降低硅碳材料应用所需成本。从行业现状看,新型硅碳已经初步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但量产仍需要产业协同,同时产品性能需要持续的迭代更新。”
「碳佳科技」目前将关注点转向锂电池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通过材料的微纳结构创新提升产品性能,研发出兼具高比容、高倍率的新型硅碳,有效比容量达到传统石墨材料的5倍左右,并且快充性能明显优于其它硅基材料,在5C的充放电倍率下,容量保持率提升50%。
该材料可广泛的应用到手机电池及电动汽车电池当中,在使电池有更长寿命的基础上,增加设备续航时间。同时,该材料还能使电动汽车电池更加轻质化,提升电池的充放效率。
「碳佳科技」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第一代产品已研发定型,样品已送样至国内多家顶级动力电池制造商及消费电池厂,包括宁德时代、ATL、国轩高科、比克、冠宇等。该款产品性能优异,已具备商业化导入的条件,与此同时,「碳佳科技」的中试生产线已完成搭建,顺利跑通百吨到千吨产线,预计2024年中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碳佳科技」研发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工艺及技术,通过材料的微纳结构创新及工艺优化提升产品性能。在采访中陈书铖表示,“新材料产业化的过程离不开整个行业的同步发展,碳佳现已完成中试产线的系统调试,下一步将着力于千吨级生产线的落地,我们将整合产业链资源,与上下游紧密合作,继续吸纳产业化人才,借鉴行业经验,充分发挥团队核心竞争力,降本增效,尽快推动规模化生产,加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此外,陈书铖认为硅碳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该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且能广泛的运用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硅碳材料的技术创新可以在减少使用成本的同时,给消费者的生活创造更多便利。
图片来源:「碳佳科技」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于高性能动力锂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负极材料作为动力的锂电池核心,市场对其质量和产量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先提高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无疑是当前看来性价比最高的方法之一。
目前,主流的负极材料技术路线仍以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为主,其中,硅基等新型负极材料的应用场景也日益广阔。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石墨负极体系向硅基负极体系升级,是下一步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凭借该技术,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可增至天然石墨电极、人工石墨电极的数倍以上,其在锂电池中应用将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上限。
图片来源:「碳佳科技」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55.6万吨,同比增长71.9%,2022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约为143.3万吨,同比增长84%。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其中人造石墨占比最高。2022年人造石墨占锂电池负极材料的84%,天然石墨占比达15%。当前,中国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还属于持续增长阶段,负极材料厂商依然在性能和品控稳定性方面不断进行突破,以实现产品的持续迭代。
根据相关研报数据,我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在2027年达到910亿元,同比增长27%。采访中陈书铖博士谈到:“未来2年,将是硅碳负极材料释放产能的高光时刻,负极材料的硅碳化势不可挡”。
独家、深度、前瞻,为1%的人捕捉商业先机
36氪旗下精选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