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特别对话 | 天风证券宋雪涛:新的能源体系、大国战略及宏观ESG研究(视频)
ESG特别对话 | 天风证券宋雪涛:新的能源体系、大国战略及宏观ESG研究(视频)
ESG | 阅读时间:10分钟
气候极端化与供电紧张、俄乌冲突与能源拉锯、大国博弈与规则建立,在复杂现象的背后是价值观与意识的改变。“双碳”目标的征途,是对能源、货币、定价规则以及分配权的竞争;迈向绿色未来的道路上还需要考虑技术、标准、安全及公平等重要议题。
聚焦ESG关键话题,投资可持续的未来。彭博推出“ESG特别对话”系列视频内容,由彭博中国区买方市场专家汪洋先生对话金融机构高管及业内人士,探讨当前ESG市场热点与前瞻,传递价值、行稳致远。
对话嘉宾:
宋雪涛 | 天风证券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最具价值分析师(全市场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精彩议题
川渝地区供电紧张成因及其影响
俄乌冲突对全球石油体系的影响
“双碳”目标的背景及中国的发展优势
天风证券ESG研究体系分享
访谈要点
Q:近期川渝地区气候异常引发供电紧张,其背后成因是怎样的?对川渝地区的影响及未来的能源趋势将如何发展?
A:今年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往年更加深入内陆,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不仅是四川,而是从上海、安徽、到湖北一路往上,整个长江中上游都出现了高温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靠北是由北半球西风带紊乱造成的,以往温度和降水的历史规律可能正在被改变。
今年在四川省出现的供电紧张状况,还有一个特殊原因,是水电在四川的占比超过8成,而四川又与外省签订了对外输电协议,要优先保证对外供应,加上今年四川高温天气的天数和最高温度均超过了历史水平水平,造成电力供给和电力需求的矛盾在四川特别突出。
去年秋天的缺电既有风电和水电供应不稳定的问题,也有出口生产需求好和疫情限制了煤炭进口的其他原因,这是去年限电和今年限电的不同之处。目前看四川的缺电情况不会持续严重下去,气温未来会有回落,降水也会有所改善。
川渝是中国的制造业重地,这次高温限电也影响到了部分电子、装备、化工和一些高耗能企业的生产,我们预计高温限电对8月全国工业产出的影响约0.3%-0.5%,按照历史规律,9月生产会有回补。
Q:随着俄乌战事持续,全球能源紧张,欧洲也将在今年冬天面临严峻的能源挑战,这让我们切实体会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请问您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及其影响有何看法?
A:欧洲会继续朝着“碳中和”的目标迈进,但在短期内也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提升新能源的稳定性,比如说利用储能、智慧电网等技术调节峰谷;二是确保传统能源的安全性,俄乌冲突的背后是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对国际秩序定价权的争夺,地缘政治引起的动荡加大了传统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既催化了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又需要传统能源保持供应稳定,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秩序。
“碳中和”从去年以来有两个变化,一是一些较为激进的国家推迟了达成“双碳”的目标时间;二是各国都提升了对于传统能源的安全诉求,但这些并未影响实现“双碳”长期目标的方向。
Q:俄乌战事已经持续了六个月之久,这对中国的长期能源战略有怎样的影响?
A:我们今年4月曾发表过题为《世界进入两个石油体系》的文章,指出“俄乌冲突爆发后,世界的原油定价变成了双轨制,一个是挂钩布伦特的非俄油价,另一个是俄油油价”,价差大约在30到40美金左右,对应度电价差约为0.6-0.7元。欧洲的电价本就比中国高很多,天然气价格飙升使得欧中的能耗成本差异更为显著。
一方面,欧洲的高耗能产业的生产份额会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欧洲又要加大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不论是光伏、风电还是新能源车,全球主要生产能力都在中国。这就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在经济上,用相对低成本的高耗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补贴欧洲;在能源,建立新能源的统一计价标准,不管以何种发电方式,最终的单位都是碳汇;在金融上,以前是美元结算石油,未来以碳汇为依托,建立人民币结算的碳汇市场。
Q:请问欧洲和中国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选择了“碳中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对资本市场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A:对于欧洲,要从三个视角来看:首先是地理位置,纬度更高、海拔更低,能源供应受西带风的影响更大,因此气候变化对欧洲的影响最直接,无论是高温、洪水还是冰川融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欧洲的感受都是最直接的;其次是产业背景,欧洲希望能搭上新能源产业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快车;第三是欧元的独立性离不开能源安全和自主,无论欧洲是希望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以依赖还是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以来,加快发展新能源都是最直接的选项。对于中国,一是我们在“双碳”领域的制造能力全球领先,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这些产业已经从依靠政策补贴进入到了可以获得商业回报的阶段;二是“双碳”对中欧关系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合作共赢的中欧关系对于中美之间的竞争博弈至关重要;三是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的人口大周期和房地产大周期结束了,对初级能源的消耗系数即将进入达峰阶段。
资本市场需要重视两股力量,一股是新能源体系背后的新货币体系、新供应体系、新产业链;另一股力量是旧能源的既得利益者会制造矛盾,拉扯新能源的发展。因此资本市场在“双碳”领域也不是一边倒地投向新能源,而是选择做平衡,在新能源发展快的时候,也需要旧能源的确定性;在旧能源过于强调安全的时候,又需要新能源的成长性。市场一直在体现这个矛盾相生的新旧能源关系。
Q:接下来,我们进入ESG领域的相关探讨。在“环境E”方面,全球已基本达成共识:应对气侯危机。但是在“社会S”和“治理G”方面,仍在发展。您认为在这两个领域目前的共识和东西方差异在哪里?
A:先说一下大环境的变化。首先是技术进步在变慢。过去效率最大化的发展方式开始受阻,对于公平的诉求正在上升,这个过程会带来价值观的转变。第二是国际环境正发生变化,全球的分配的规则都面临重构,这又会影响到世界观。
这跟ESG是什么关系是呢?因为在我看来,ESG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E”,是技术变革的价值观,如何利于资源能源、平衡发展和环境,本质上都是技术选择,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环境不友好的行业,投资给了负面的价值评价。“S”,是内部分配的价值观,可以叫做社会责任,在中国是共同富裕,内部分配的价值观要考虑分配公平。“G”对外部分配的价值观,平衡对外部的关系。在我们的定义里,E可以被量化,S和G没有定量指标,但国际关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这是对ESG投资影响巨大的问题。
Q:天风证券的ESG研究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A:我们的ESG研究体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很宏观,要自上而下,重新定义ESG;二是中国特色,与中国的投资价值观结合,解决转型中的投资问题。首先是从宏观角度研究ESG。宏观上的“E”不仅仅是环境,还有环境背后的能源,能源背后的气候,气候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些会带来技术变化,所以我们既研究能源与气候,也关注新产业、新能源的技术趋势。宏观上的“S”是对内的分配政策,主要研究市场与政府之间、资本与劳动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分配政策,范围广泛且具有中国特色,比如共同富裕、监管政策等内容。宏观上的“G”涉及国际关系,主要研究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环境、国家所处的国际关系所发生的重塑,将如何影响到企业与行业。
对话主持:
汪洋 | 彭博中国区买方市场和产品专家
汪洋现任彭博中国区买方市场专家,负责彭博中国买方产品流程和策略制定、市场跟踪和运营。加入彭博之前,汪洋先生曾就职于中投公司、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中金公司。
您可点击 “阅读原文” 预约彭博终端演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