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科技停滞时代(视频)

大科技停滞时代(视频)

科技
头条是广告供稿,只要作者栏没有标注【原创】的都是广告,特此注明,感谢理解。
视频全都发在了视频号里,关注下方二维码即可。
下面是文字版。


2008年1月16日,苹果MacWorld大会,乔布斯从档案袋里拿出了第一代Macbook Air,说:

「这是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


Macbook Air薄到了什么程度?

当时市面上最薄的笔记本是索尼TZ Series,而Macbook Air最厚部分,比它的最薄部分还要薄。


诸多细节方面,Macbook Air都做到了美学极致,延续至今。唯独在续航方面比较差。

如果你拆开Macbook后盖,会发现在密闭狭窄的有限空间中,锂电池几乎塞满所有空间,只为了提升那一点续航时间。


这是艺术与现实的妥协。

十年匆匆而过,各种型号的笔记本电脑蓬勃发展,全面屏手机成为标配,摄像头从800万提到1亿像素,指纹解锁、面容识别、快充技术也不再新鲜……一切都在变化,顺应时代发展。

一切又仿佛没有改变,从1990年到现在,锂电池技术几乎原地踏步,进展缓慢。

电池这玩意涉及到材料学,而材料学但凡想做出突破,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就是不断换材料进行重复实验,什么时候出成果,不知道,简称薛定谔的材料。

我一个在研究所工作的朋友,每天任务就是做理论模拟,盯着元素周期表和晶体数据库,将各种材料反复组合,不管能合成、还是不能合成的,通通计算一遍,只为了碰运气,找到在电池上的突破口。

但这一碰就是三年,不要说有什么突破性材料,甚至连电池的理论寿命都无法推导,完全找不到数学模型,只能靠一遍遍实验数据去算,去寻找趋势,做各种无用功。

太苦了,眼见他的地中海逐渐成型,岁月不饶人。

早些年还会有新闻贩卖概念,什么锂空气、纳米电池、量子电池等等,甚至是加水就能跑的氢能汽车,要不只谈容量,回避生产成本;要不谈充电速度,不谈寿命;或者干脆就是交智商税的。

如果一味追求续航时间长的电池,我们早就发明出来了,现在人造卫星上用的核衰变电池就可以用好几十年,可功率太低,根本带不动手机。

电池这一块,我们一次次折戟沉沙,无功而返,只能在现有锂电池技术上修补,做各种形式上的创新。

近年来也有不少安全性上的突破,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成功征服了针刺测试:


针刺测试已经克服,但如何克服在寒冬环境下锂电池的衰减问题,目前进展未知,北方朋友也特别煎熬。

不仅电池,半导体行业同样面临相似困境。

为了证明「科技大爆炸」,有人会拿几十年前的大哥大来对比智能手机,或者拿占满一间教室那么大的古董计算机,来对比如今的笔记本电脑。


电脑和手机是改变了我们生活,只是拆开来看,它们的底层结构没有任何变化,都只是体现在应用上的进步,比如储存容量、运行速度、屏幕分辨率等。

现代计算机虽然结构更复杂,计算能力更强,仍然是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冯诺依曼机原理上进行改良。

体积缩小,归功于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也就是「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隔18-24个月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但摩尔定律不会一直维持下去,想压缩集成电路面积,又要在里面无限堆砌元器件,最终肯定会达到物理极限,5nm制程必然不是终点,也很快到临界点了。

量子计算机倒可以期待一下。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19年,那时谷歌宣称「量子霸权」已经实现,在实验中证明了自家量子计算机的优越性:在世界第一超算 Summit 需要计算 1 万年的实验中,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只用了3分20秒。

严格来说,这个实验只是一个特定任务,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而且由于框架性问题,量子计算机是很难取代经典计算机。

然后是去年年底,我国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在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上,比谷歌的快了一百亿倍。

虽然计算速度很快,可它们不是真正的计算机,既无能编程,也无法实现纠错容错,离真正大范围的普及可商用化,还需要保守几十年时间。

至于IT界,一直陷入迷茫中,反复鼓吹概念,比如全息互动、人造生命、永生技术,意识控制,记忆共享,脑联网等等。

这些概念背后,基本没有任何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谈论创新,陷入了虚假繁荣,无法自拔。



要论鼓吹最多的概念,人工智能榜上有名。

人工智能起源于计算机技术,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提高技术研发效率,从而取代人的部分工作。

可惜,当下的「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幌子,沦为圈钱工具。许多做算法优化、做硬件集成、做大数据的公司,只需改个名称,就说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

它们会根据你的搜索内容,进行精准识别,推送一些定制广告;或者给手机摄像头打上AI噱头,本质还是自动美颜调一下滤镜;

主打换脸的AI软件,用的是深度学习,勉强达到弱人工智能的最低门槛,甚至连智能都称不上,仅仅停留在浅层。

想要实现强人工智能,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远到令人绝望。

为什么如此难?

因为实现人工智能的前提,是要对人类基因组有突破性进展。

人类大脑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结构,拥有上千亿神经细胞,而人类的基因组,由大约30亿碱基对组成。

在50年前,大家对科技发展看得太乐观,认为到2000年就能充分了解大脑的思维特性,然后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对大脑、对基因的认知,还处于最原始阶段。

我们一筹莫展,为何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会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什么会有肤色差异、单双眼皮、异色瞳孔......为什么人与老鼠这两个物种的差异如此之大,却有99%的基因找到同源序列?人类基因组有两万多个基因,每一个序列又是什么?

生物学的本质,仍是一门基于实验和经验的科学,需要依赖大量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而且缺乏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缺乏一个生物学的牛顿。

也因此,人类基因的密码牢不可破,许多疾病很难解决。

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诸如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既不能观察,也难以治疗,甚至只能用「有无遗传病家族史」和人群发病率,去做一个大概判断。

几乎所有疾病都无法根治,要么病因不明,要么发病机制不明,现代医学所达到的「治愈」层次,也只是让人恢复到健康状态。

比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通过定期服用药物;早期的癌症患者,服用靶向药物进行长期控制,尽量不让病毒对生活产生太大影响,就可以了。

我们是处于「科技大爆炸」时代,但真正「爆炸」的领域就只有IT互联网,同时掩盖了科技树主干进展的贫瘠无力。

有些研究真的无法快马加鞭,我们只能选择希望。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横亘百年的问题:

地球上的石油什么时候会被我们用完?

答案一直在变,从最初的10年,一直到50年,100年……由于勘探技术进步、页岩油气革命、地质理论突破等因素,石油探明储量越来越多,很可能永远都采不完。

有一个严峻前提是,要想继续满足每年庞大的燃油需求,我们只能加把劲去发展钻井技术,以应对表层油田快速枯竭的现实。

正如上面我提到的「摩尔定律」一样,钻井技术总有一天会达到瓶颈。

或许等到开采石油的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失去了竞争力,一桶油可以卖到天价,自然就被市场弃用,也就等同于枯竭了。

而没有石油,光靠煤炭,可没法维持人类的高科技生活。

仅仅石油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全球大部分城市无法正常运作,农业生产也难以为继,更别说要养活全球70多亿人。

而且石油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塑料、合成橡胶、化纤、清洁用品、添加剂还是沥青,都离不开石油,新能源也无法替代。

不管核能、水电、太阳能、风能还是潮汐能,目前仍处于最低层次的利用,而且各有弊端:

水电有季节性,风能太阳能是间歇性获取,不能随取随用,也不能调度,对现有电网的稳定造成冲击,只能作为补充能源……甚至一些新能源行业还要依靠财政补贴才能撑下去。

马斯克这个人是挺大嘴巴,资本利益代言人,可为了实现殖民火星的愿景,他可以一边夸夸其谈,一边用长达十几年时间研究,甚至掌握了航天器发射与回收技术,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哪怕马斯克真解决了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种种问题,包括空气、食物、水和人造基地,也无法解决最核心的能源问题。

目前在火箭推进方面,我们很难有技术上创新,发动机还是使用液氢液氧甲烷来做燃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即使不断压缩成本,马斯克要想送一个人去火星,也要至少50万美元成本(假设有人愿意),更别说在未来的宏伟计划中,要运送100万人口和一亿吨物资。

再往后推,仅以现在的火箭速度,我们飞到距离地球最近的比邻星,就要6万年……6万年,比人类的文明史还要漫长。

如果在未来,火箭发动机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火箭推进仍然基于化学燃料,人类将永远困死在太阳系内,毫无希望可言。

所以目前可以一次性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解放人类生产力的方向只有一条:可控核聚变。

不可控核聚变,在上世纪我们已经研究出来了——氢弹。

可惜氢弹是一锤子买卖,炸完就没。

因此,如何把一个等同于氢弹的几亿度高温反应材料,和零下269度的低温材料,还有上万个零部件,拘束在一个极小空间内,实现能量的高效率转化,并令其保持长期稳定,是最大难题。

为了让核聚变「可控」,科学家们已经研究了50年,接下来还要继续研究第二个50年,甚至第三个50年……

目前我国的研究进度是,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可以维持20秒,并且在今年4月底冲击100秒,算是迈出了一大步,很不容易。

升级改造中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图:新华社

为什么「可控核聚变」对人类如此重要?

一旦人类掌握了这项科技,等于掌握恒星的能量利用方式,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而获取核聚变的原料来自海水里的氚元素,原料成本忽略不计。 
  
有了「可控核聚变」,就有无限廉价电力,就有无限前景:

内燃机将成为历史,石油沦为化工原料;

极大降低各种矿物开采、提炼成本;

大规模海底渔业养殖、大规模沙漠农业成为可能;

粮食问题彻底解决,无需耕地,直接无土栽培,用海水淡化,电费忽略不计;

星际航行成为可能,开发太阳系不再是梦想;

温室气体得以控制,大型绿化得以实现,不计成本改善地球生态……

这是我们最期盼的未来。

但如果在化石能源耗尽前,人类还没找到「可控核聚变」的办法,最终命运一定很惨,不只是文明倒退,而是从此被锁死在太阳系内。

所有高级物理实验无法进行,所有科学理论无法进一步验证,太空作业将成为历史,能源危机甚至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人类承担不起「科技停滞」的后果。

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分蛋糕的人不会争抢;可蛋糕体积一旦固定,而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矛盾就开始了。

要么坐下和谈,要么从别人手里抢来,一切都靠着拳头说话。

战争离我们没那么远,核手提箱也不仅仅是战略威慑,真正的和平,永远处于大炮的射程范围内。


至少在短期内,人类社会难以出现大的科技变革,所以地缘纷争、人口压力、经济制裁、能源危机将成为常态。

也只有末日到来,才能确定人类是否接近极限,是否有孤注一掷的决心。



当今科学理论的验证越来越难,但人的寿命有限。

300年前,人们根据燃烧的化学现象提出能量守恒理论;200年前,一边提出电磁理论一边做实验验证;100年前,人们期待100年后能够有足够能力去验证量子力学。

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任何一位顶尖数学家、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都需要经过大量时间去学习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目前无法再复制出牛顿和爱因斯坦。

当一位科学家处于人生黄金期时,他仍在埋头苦学知识,可能40岁时学完自己专攻的一个极小领域,待到花甲、古稀之年才终于攻克完一个物理学的分支,至此留给他继续开拓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所剩无几。

南大博士方承志在《技术大停滞》里举了这样一个生动例子:

有一本书叫《有限单群分类》,由四位高龄数学家出版。这本书一共350页,全文内容仅仅是一个摘要,想要完整证明,至少要15000页,是数学史上最庞大的证明。

为了保存这长达15000页的证明,几位数学家正与死神赛跑,到2011年,这本著作只是勾勒出了证明的梗概。

全世界能够理解这些证明的人所剩无几,他们害怕在年轻一代数学家接班之前就会离开人世。

不只是数学,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现象。

当每个人,甚至是天才,穷尽一生也无法学完某个知识体系中的一支专业知识,那么科技的发展也就到了上限,难以再有什么突破。

另一个是人类思维所能到达的极限。

许多领域的研究,是靠人力反复尝试才能出成果,以前还能这样玩,但当下的前沿物理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力范围,很难下手,进展缓慢。

比如我们无法理解的弦理论、暗物质、多维空间、宇宙边缘,搞不清楚双缝干涉实验、戴森球,计算不了曲率引擎,也找不到可以承受10%光速旅行的材料。

被困在三维世界中思考的我们,有时候必须承认,人类的基础前沿科技已经触摸到天花板了。

科技虽然是没有尽头的,可对人类来说,能摸索到的科技是有尽头的,这个尽头上限,取决于人类寿命。

相比起整个宇宙,我们太微不足道,也太孤单了,至今没有找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足迹,又或者被人为掩盖了踪迹。



1950年,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一个著名的「费米悖论」:

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

可为什么我们还没观察到有外星人的存在?如果我们技术有限,没法观察到,那外星人又为什么发现不了我们?

不要低估了宇宙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仅以银河系为例,类似太阳的恒星就达到上千亿,而类似银河系的星系同样有上千亿个。

从概率上来说,整个宇宙有无数类似的地球生命存在,但整片浩瀚宇宙,却充满死寂,除了人类,放眼望去,一片漆黑。


其中有一个理论,叫「大筛选」。

宇宙肯定存在着大量文明,可有能力离开自己星系、进行太空旅行的文明,几乎没有。大部分文明经过一层层筛子、从使用火种、农耕文明、工业、蒸汽机,到内燃机和电力,最终都倒在了「可控核聚变」这道筛子上。

踏过去了,就能拥有整片黑暗宇宙森林;踏不过去,就被困死在自己星球上,用剩余能量维持文明,苟延残喘。

显得残酷又公平。

从宇宙大寂灭来看,我们突破能源封锁的成功率,微乎其微,只能寄托在前沿科学家身上了。

我挺担忧的是,科技发展至今,从业人员的疲态越发明显,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和大数据、摧残心智的工作制、高速运转的效率需求,搭配难以专注的大脑和碎片化时间,已经让人身心俱惫。

全世界范围内,老龄人口急剧增加,凡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本土人口越来越少的现实,而养老金问题,已成为媒体和政治辩论焦点。

比如美国每年在福利上的投入,是可控核聚变研发投入的百倍以上,更是关停火箭推进计划、超导超级对撞机等项目,节省财政支出……毕竟过好当下生活,远比遥不可及的「可控核聚变」有意义的多。

马斯克幸亏是有钱,背后也有NASA助力,才能支撑起自己的星际殖民梦,更多国家干脆就选择躺平。

我以前写过不少有关宇宙的文章,也曾感慨过,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要看他们能否仰望星空。

很庆幸,我们国家还能不遗余力修建许多大型科技工程,有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观测宇宙生命),有接棒的天宫空间站(将成为世界唯一的在轨空间站)、有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对上帝粒子进行精确测量)、也有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开展对量子力学的实验检验)……

只要有那么一丝希望,我们就不应该放弃。

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
无限的宇宙视野并不是奢侈品
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星际唱片》

参考资料:

资水东流博士:《技术大停滞》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宇宙简史》
新华社:《冲击!1亿摄氏度100秒》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最关键的是钱,笨蛋!” | 今日美政(附音频)拒绝停滞 || 大视野热水器也能玩硬核的!多轮实验+专家实测,小气泡竟成去污外挂?(附视频)​“出国了,又好像没有!”澳留学生在墨尔本拍的一段视频火了,国内网友笑喷了(视频)在英国挑鸡蛋可是一门学问:日常选蛋妙招大科普!周末如何聪明陪娃?这 5个超好玩的脑力提升游戏,通通打包送给你(内附视频)不拥枪不是美国人早报 | LV老板未回应暂时停滞的中国奢侈品市场;多个奢侈品牌下调中国业绩预期;亚马逊与卡地亚联手打假中国城不屈! 华人不屈,守护中国城-反对在76人队在中国城建体育场,社区中文媒体见面会(含完整版视频)为什么大科学家都信神学?问题就错了 | 科技袁人影响你停滞不前的18种人生bug,你中了几种?早报 | 三亚因疫情突然停滞中免股价大跌近5%;卡地亚母公司反对宝格丽前高管加入董事会;Zara在上海开设巨型门店奇观 | 因能源耗尽:这个国家未来几天社会经济将陷入停滞。经典大瓜后续!涉不雅事件的中×证券美女正式被开除!(附视频)蒙市丁胖子广场大火 浓烟窜天 康康小美严重损毁 多家华人商铺受影响(视频多图)凤姐的冤屈难诉与作祟的嫌隙人们知青进城和李向阳进城的不同芯片时代 | 今日美政(附音频)未去黄泛区农场之前, 真的没想到那儿的生活不但比农村, 甚至比很多城市都好警惕!快查查你的信用卡记录!墨尔本盗刷案频发,小心这种陷阱(含视频)中概股赴美IPO停滞一周年:曾经历至暗时刻 黄金时代远去全澳首家NBA旗舰店入驻墨尔本,就在Emporium负一层,这个周末快去看看吧!(含探店视频)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二)微观与宏观的小结与心得中国城不屈! 华人不屈,守护中国城-反对76人队在中国城建场馆,社区中文媒体见面会(含完整版视频)伊州赏秋报告发布:在芝加哥寻访最浓秋色(视频)创新型国家与重大科技创新路径ESG特别对话 | 天风证券宋雪涛:新的能源体系、大国战略及宏观ESG研究(视频)每次买葡萄酒满头问号瞎买?红白葡萄酒大科普:英国好酒推荐!大换血!2022年最受欢迎的10大科技厂出炉!滴滴正式退市:市值蒸发超500亿美元 中概股上市停滞近一年铸星计划 | 四大科研主题,邀你共同探索前沿科技的星河(视频)洛杉矶女子买咖啡遭灭火器砸头,嫌犯在逃一键收藏!吴军、俞敏洪联袂分享,职场人必听的生存法则(内含精华版对话视频)疫情两年后欧洲三国游 (1)-计划与行程工大科雅深交所上市:市值45亿 齐承英家族是大股东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