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二)微观与宏观的小结与心得

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二)微观与宏观的小结与心得

时事



兔主席 20220704



接上文: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第九版防控方案学习(一)



二、针对《第九版》调整的一些小结(“take aways”):


1.微观的:

再引用一下关键概念的出现频次表。

1)“快”:《第九版》里,从病例及密接人员的转运、流调、信息的发布到核酸频率等,无处不体现一个“快”字,以适应Omicron传播力强的特征;这里可以从“2小时内”、“及时”、“快速等字眼的增加看到;
2)“精准”:《第九版》非常专注于对有风险暴露的重点人群、机构、场所的防控,制定了更加细化的方案和指导。这就是通过对重点人群加强防疫管控,保护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3)“严”:《第九版》提出了更加科学、系统、符合Omicron管控要求,可以从“隔离、“转运”、“管控、“闭环”、等字眼的出现频度看出。同样的,只有对于感染人群/风险人群加强管控,才能保护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4)“短”:隔离/检测观察时间缩短、“7天化”。虽然《第九版》对感染者、密接、入境及关键人物仍然管理严格,要求集中隔离,但已经系统性消除了14天这个概念,把“7天/一周变为最基础的隔离及监测周期。因此,一方面虽然“严”,但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代价和投入,两者应该能取得较好的平衡,是个最合理的结果;
5)方舱是核心基础设施:《第八版》里没有方舱的概念(出现0次),新冠的集中隔离和治疗地都用“定点医疗机构”。在实操里,这可能会导致正常医疗资源被挤占的问题,特别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时。所以必须依赖方舱。《第九版》里系统引入了方舱医院的概念(出现29次),并对未来建设(以地市为单位,60间/万人)提出了要求。方舱是防疫体系里的核心基础设施;
6)“自住居所”是重要的隔离场所。《第八版》还大量依赖集中隔离场所(而且很多实际上是所谓的定点医疗机构),居家只出现48次;《第九版》则开始高度依赖“居家健康检测”,概念出现了133次。分布式的自住居所取代集中隔离,也可以减少对医疗资源(包括方舱)的占用;
7)核酸检测是整个防疫体系里单一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精准防控要求抓住源头,从一开始就发现并扑灭病毒传播。这一切都依赖核酸检测能力。在《第八版》里,核酸检测出现168次;在《第九版》里,核酸检测出现353次,是原来的两倍;
8)核酸检测里,引入了Ct值的概念,作为应对/处理/管控等措施的基础。使得管控措施更加科学导向,符合实际情况;
9)增加了抗原检测作为筛查的补充手段。在《第八版》里,抗原检测出现了0次;在《第九版》里,抗原检测出现了19次,被全面纳入防疫体系(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就颁布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抗原检测在上海疫情期间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抗原不会作为最终的诊断/确诊依据,但对核酸检测资源与能力不足的地方是个重要补充;
10)减少了其他一些医疗资源占用问题:例如《第八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隔离期间应当做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等。这些都会占用医疗资源,《第九版》就都简化了。应当和上海疫情经验也相关。
11)注重社区支持,开展社区建设。社区基层治理与支持也是一项基础设施。居家监测、信息收集及重点人群的追踪等,风险区划定后的管控与服务、无不需要社区支持。社区能力强大了,也可以减少人们对医疗机构的资源依赖与挤兑;
12)注重“物”:许多感染事件都是从物/货品中来的,《第九版》因此也非常注重对物的防控,强调人物同查、人物同防;
13)特别注重外防输入:现在疫情都是通过不同渠道由境外输入的,精准防控,如果要从源头上做文章,就要在一开始严防输入。因此《第九版》对涉外人员、物品、场景及口岸等都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14)注重更加统一、透明的标准(例如风险区的划定)、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统筹的指挥体系、多渠道信息/数据收集与共享等。可参考“协同”、“协查”、“统筹”、“专班”、“工作组”、“联防联控”等字眼出现的频率;
15)考虑了疫情出现一定程度的爆发后的情形/场景/挑战(依托上海等地提供的经验);
16)对病毒变异风险没有掉以轻心。虽然整个防疫方案是针对Omicron的,但也非常关注病毒的变异。主要体现在病毒基因变异检测、溯源调查等部分;
17)关于疫苗接种问题。这一条比较比较重要,分开讨论。如果说《第九版》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在疫苗方面没有什么进展。从方案全文可以看出,这套体系依赖的核心能力及基础设施就是核酸检测、方舱、联防联控、社区支持等,而不是疫苗。因此我们看到,在《第九版》里,“疫苗出现的次数和上一版差不多。在多达十四个附件里,也没有专门针对疫苗的。虽然《第九版》较上一版是有突破的,明确提出了对3岁以上“应接尽接”,并强调要重点加强对60岁以上老人的全程接种及加强接种,但特别强调“知情、同意、自愿”等原则,止于要求强制接种。目前在实操里,我们也感受不到政府在大力推动疫苗接种。这和中国大陆以外大多国家地区就存在差异了:大多地方没有中国内地的防疫机制和基础设施,在Omicron面前是没有选择的,只能被动“共存”,所以也就高度依赖疫苗保护。所以,很多国家实践的就是强制接种,或者接近于强制接种的“类”强制接种,把重点都放在提高重点人群(例如60岁以上老人)的接种率,以此减少公共卫生代价。
疫苗和核酸都是防疫的公卫手段,但属于两种思路,疫苗的思路是“得了也不怕;核酸/动态清零的思路是“首先就不要得”。两种思路其实都会占用公共资源。在疫苗模式里,如果病毒实现了免疫逃逸,不防感染,那么人群还会复感染,并周而复始的占用甚至挤兑医疗资源,导致公共健康乃至社会生产力的下降;核酸模式里,核酸检测、方舱建设、闭环管理等机制也会大量占用公共资源。目前《第九版》里,还是侧重核酸检测,将核酸作为最为核心的防疫基础设施与能力。
但要看到,中国最需要保护的老年人群体接种率还是比较低的,例如80岁以上人群,三针接种率30%,二针60%,保护程度远远不够,亟需加大接种率。
关于疫苗,有种观点是认为只要病毒能逃逸,疫苗不防感染就用处不大。但实际上,对疫苗效用的评价还是应该以防止发病作为标准。像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的潜伏期也都在10天左右,在潜伏期内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因此,这几种疾病的疫苗也都以防止发病作为评价目标,并不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其实这个概念是这次新冠疫情后出现,过去称为隐性感染潜伏期感染)。
而目前各种数据及实证研究均表明,不论接种现有的哪种疫苗,都可以预防重症与死亡(这其实也是由SARS-COV-2病毒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满足了上述“防止发病”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只要把老年人的接种率打上去,后续病毒再怎么变化发展、也就都有了调整和应对的基础。
按现在的规定,完成加强针全程接种需要7个月,即使能把第二和第三针的距离缩短(例如从6个月缩短到3个月),也得4个月时间。加强针接种对老年人极为重要,是与时间赛跑。
所以,方案如果能够“既要又要”就好了:一手抓核酸能力建设,一手推动疫苗接种,这样,短、中、长期就都能照顾。要特别避免两个实践产生冲突,影响疫苗接种的进度。譬如现在很多地方(包括笔者到过的北京、深圳、广州的核心社区)的核酸检测点都明确要求48小时内接种过疫苗的人不得前来测试核酸。这样,就会把基于核酸的常态化防疫与基于疫苗的防疫对立起来了。两种实践会产生冲突。这可能是决策者要考虑的问题。
下一步,希望国家能够加速推动针对疫苗接种的指导/指南,加强正面宣传与引导,拿出切实方案鼓励及鼓动重点人群接种。

2. 宏观的:

1)《第九版》完全是针对Omicron变种的(但并不适合早期的变种)。虽然从纯粹科学的、理论的角度来说,尚不能排除有更加危险的变种出现,但我们的公共卫生决策者与专家应该认为,这种可能性和风险是可控的;Omicron是绝对的优势和主导病变种,虽然还在变异,但很难被取代。相比之下,病毒自身进一步弱化,以及我们免疫力进一步增强的可能性反而更大。需要围绕这个现实制定政策。
2)《第九版》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的科学经验和实践都反映进来了。上海等超大城市前段的疫情也提供了重要经验,已经充分反映到了《第九版》里。现在回头看,一切都更清晰了;上海不是什么放弃“动态清零”的试点,其防疫战所积累的重要经验、教训和心得等,成了现阶段常态化精准防控的重要借鉴。此外,这也说明,我们之前经历的一切,都是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们在防疫里的努力、付出、贡献并没有被“浪费掉,而是化作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对全国人民新阶段的防疫提供了指引。
3)新实践的确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推出,就要在全国各地的14亿人里落地,所以不容有疏忽,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个过程。Omicron去年末就出现了,早在去年末、今年初,就有英国、南非、美国的科学家发表论文称Omicron致病力减弱。但我们能够凭借这些论文就改变两年确立的防疫体系么?不能。我们肯定要做大量的实证工作,形成中国自己的、独立的科学判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逐渐的,调整我们的防疫体系。另外,中国是“全国一盘棋”,14亿人无小事,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全国最短板、最落后、最脆弱的地区和人群,而不能以大城市为标准。同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是基层治理面临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政策落地后在地方上变形走样。这些都要系统性地通盘考虑。但无论如何,现在看来,整个决策转变是很快的,也就半年时间。有一些人(特别是能够读取外文资料的居于超能级城市的中青年精英)似不太能理解这个基本的逻辑,认为Omicron来了,我们马上就需要刻不容缓的全盘调整政策,如果滞后了,就说明我们的决策甚至体制有问题。这种看法是幼稚的,是对中国国情、公共政策决策的不了解。现在回过头看,一切都应该更加清楚了。
4)《第九版》下来,给各地“层层加码”的空间少了。对经常需要跨地旅行的人来说,对层层加码应该很有体会。一是自己出行会直接受到各种影响(行程卡带星、中高低风险区旅居史处理的判定、变码/弹窗等),二是间接管控,例如幼儿园/学校对共同居住人出行的严苛要求(通常来自教委体系),一出行就要求小朋友停止线下学习,变相抑制人们合理出行。这种“层层加码”都是背离中央精神的,但必须有国家卫健委给出明确的指导、规范,才能为人们对抗“层层加码”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国家卫健委给出的规定越细,指导/指南越明确,标准越清晰,量化基础与指标越多,人们也就更能有依据、更容易判断到底哪个地方进行了不合理的“层层加码”。期待《第九版》能够尽快在各地落地推行,发挥积极作用。
5)牢牢把握着防疫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在防疫问题上,中央政府考虑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不对少数/特定的地方、团体或人群负责,更不对外国政府或舆论负责。现在回过头看,疫情防控政策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今年3月17日政治局常务会议提出提高精准防控水平、“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月5日,正值上海疫情攻坚保卫时刻,舆论有很多不同声音,不少人意志动摇,政治局常务会议又提出“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5月末6月初,上海(及北京)的疫情都得到控制,针对Omicron的防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6月末,国家卫健委颁布了呼应3月份政治局常务会议精神、科学导向、充分调研、与时俱进的《防控方案》。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笔者的建议还是,一定要相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目的,就是用若干年时间(从2020年开始算),摸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以全球人类社会最小的公共卫生代价穿越COVID-19疫情。
6)防疫体系极具中国特色,它国几乎不可能复制。我们的防疫政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经验,不断迭代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特色的防疫体系。但是这套防疫方案拿到其他国家,能够执行么?恐怕是不能的——其落地执行完全依赖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发展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经验对他国是有参考意义的,这个参考意义是纯粹从科学及公共卫生角度说的;及中国经验对他国又缺乏实践参考意义,因为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条件(而这些问题又是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不能回答的)。所以,中国经验,是既有意义,又没有意义(at the same time being relevant and irrelevant)。但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在人类社会之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全文结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国视角看俄罗斯政治理念(二)“国际秩序”、新欧亚主义沟通是维系关系的重要法则 | 人间日签浴血香江︱从草根到特首:李家超的人生逆袭之路(二)你应该知道的死亡教育:与光同尘 我心安宁(二)大波士顿地区顶尖美初推荐(二)!漫谈相对论(二)时间和空间,其实都是牛顿的假设2022 年,一个书单里的远见与未见(二)为“学习障碍者”提供评估和支持,是优化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步网络与复杂系统(二)父母如何引导和与孩子进行“性话题”的交流(二)2022,如何打造行业专精、数智驱动、敏捷化的专业风控体系?布雷维克的幽灵(二):文化马克思主义?简单粗暴省税之退休计划篇 (二) 三张图看清能不能存IRA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第九版防控方案学习(合集)北京“秘境”(二)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第九版防控方案学习(一)我想写写2015年(二)数据跨境安全网关条款评注(二): “互联网接入”、“线路”与“服务器托管”——翻墙产业“关键”基础设施京城联的豪华少儿外教团队——足球追梦人孔兵(二十二)越是危險越向前相逢本是一场梦(二)明天恢复堂食,北京新的常态化防控体系击败了奥密克戎的反扑男人更需要排毒!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之路(二)| 中国心血管创新做题家们的悲歌(二):生理与心理的终身缺陷一个日本女人跟中国男人的房事及其他。健行圣乔治岛,百慕大【全球市场】美元指数短线料“利空出尽”—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2年(第24期)唐山事件:舆情,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伦理(二)一家“追光”企业的哲学思考:未来产业的重构密码 | 微观视界如此臆想中国,也算“脑洞大开”!| “且看美国毁三观”系列评论(二)中国说到做到,美国出尔反尔—— | 且看美国人权系列(二)大科技停滞时代(视频)再谈谷爱凌和徐州的罪恶洋河,再度崛起(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