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人,他正在推动建立亚太版北约
作者 / 林海东
“亚洲版北约”、“亚太版北约”或者“亚洲版小北约”,这些说法指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情。为行文方便,我们在这里以“亚太版北约”称之。
简单讲,“亚太版北约”目前只是渐成气候,是趋势,不是现实存在。众所周知,北约是冷战产物,是阵营化对抗的主体;一部冷战史,道尽阵营化对抗的种种故事。时势变迁,沧海桑田,华约烟消云散,北约依旧存在,至今仍是美国在欧洲的主要支撑点,也是欧洲集体安全的重要机制,所谓牵一发动全身,单挑会变成群殴。冷战结束后,北约东扩或扩张至今仍是让俄罗斯担忧的安全问题,这一点有俄乌冲突做注脚。而我们所担忧的,则是美国谋求建立亚太版北约,遏制我们的发展,威胁我们的安全。
印太战略也好,亚太版北约也罢,说起来容易,推行起来难。从美国这些年的做法看,建立亚太集体安全机制、搞所谓基于价值观的阵营化对抗,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能依靠“蚕食”的渐进方式,比如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比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比如传统的美日、美韩同盟,以及正在推进的美韩日三方同盟。所以然者何?一言以蔽之,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小伙伴之间彼此各有算计,抱美国大腿则可,小伙伴之间手拉手较难,想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多边安全机制整合成亚太集体安全机制是个难题。
题再难,也要解。简单讲,美国的主要做法是“树敌”,树立一个针对所有小伙伴的“全球威胁”,从而将各个多边安全机制整合成一个亚太版北约,夯实美国在亚太的支撑点。理想的“敌人”当然有,但却并非所有小伙伴都完全认可,毕竟大家都有各自的现实与长远利益需要考虑。怎么办?退而求其次,于是,拥核且始终不消停的朝鲜就成了最好的目标。
个人认为,从目前的态势看,AUKUS也好,QUAD也罢,都无法构成亚太版北约的主体,最有可能成为主体的,则是美韩日三方联盟。今年8月戴维营三方首脑会议将三方合作称之为“新时代”,称之为东北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分水岭”,大致就是这个意义的显现。而现下的东北亚阵营化对抗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则亚太版北约就有了得以建立的理由。
至少有两件事情是值得关注的,一是美国及其小伙伴正在将朝鲜视为“全球威胁”,二是朝鲜将当下国际及地区形势视为“新冷战格局”。这种情况显示,双方都在以对方威胁为借口,推动地缘政治格局向阵营化对抗方向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事情。
日前的美韩日三方国安首长会议,确定了包括三方实时共享朝鲜导弹预警信息、今后多年三方联演等实际行动方案,还提出了三方全面应对朝鲜威胁的“对朝新构想”。尽管是对戴维营三方首脑会议精神的落实,但却向三方军事同盟的方向推动了关键性的一步。一旦美韩日关系从两对双边同盟关系演化为一个三方同盟关系,亚太版北约也就大致有了雏形。
当地时间12月10日,美国国会众议员、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迈克尔·劳勒(上图,Michael Lawler,其个人官网使用Mike Lawler)提交了关于组建“印太条约组织特别工作组”的议案。该议案旨在通过特别工作组的工作,来分析印太地区的安全局势,确定美国与小伙伴之间建立亚太版北约能否有效遏制和威慑中朝。劳勒提交的这一议案涵盖在其提出的《印度太平洋条约组织法》(Indo-Pacific Treaty Organization Act)中。当地时间5日,劳勒在其个人官网上发布信息,解释了其提出这一法案的初衷,即包括朝鲜在内的美国主要对手正结盟“扰乱和破坏全球稳定”,“必须齐心协力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集体安全协议”来作为应对保障。劳勒的这番解释亮明“阵营化对抗”的企图,如果他推动的这一法案得以通过,则亚太版北约就呼之欲出了。当然,立法有过程,落实也需要时间,亚太版北约在短期内尚无法出现,但劳勒这些人的推动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动向。
迈克尔·劳勒是共和党人,是来自纽约州的国会众议员,是80后(1986)。我们需要记住这个人,因为某一天他的名字或许会与“印太条约”(IPTO)联系在一起,成为亚太版北约变成实体的关键性人物。
友情提示:今日丹东大雪,接下来两三天内草莓采摘和发货会受到一点影响,请已下单的朋友安心稍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