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好的作品就应该是这样的

好的作品就应该是这样的

电视剧

在新年第一篇文章中《文化革命的意义》主要批判了一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外国死人”的作品,举得都是反面例子。其中引用了当时一位文艺水准很高的领导对于初版《林海雪原》的评语——

其实如果按照这个评语来,现在99.99%的作品都是不及格的:红色革命剧不讲阶级斗争,不讲发动人民群众,靠几个英雄人物“兰博式”的逆天输出解决问题;职场剧不讲劳动和实践,什么职业都在卿卿我我谈恋爱;抗战剧不讲农村包围城市,不讲游击战运动战,反而热衷于拍布尔乔亚最喜欢的谍战,拍地主资本家才子佳人的“卧底”故事;反腐剧永远都是更大的“青天大老爷”天降正义……

但在影视圈的“一潭死水”之中,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涟漪的,近年来有两部作品非常出类拔萃——《觉醒年代》和《能文能武李延年》,今天就着重分析一下正面典型,看看好作品应该要怎么拍。

在说这两部作品之前,我们先来一下五六十年代的优秀作品是怎么拍的,前三十年不但奠定了新中国现代化的根基,留下的文化艺术遗产同样宝贵,同样值得我们珍惜。

1963年的革命电影《小兵张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红色电影,由著名导演崔嵬(《青春之歌》《红旗谱》的导演)、欧阳红樱(《野火春风》《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经典电影的演员)联合执导,安吉斯、张莹、葛存壮(葛优的爹)、于中义主演。电影上映之后大受好评,尤其是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成为了一代经典作品。

《小兵张嘎》的故事剧情很简单,在抗战时期的河北白洋淀,少年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撤退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想要成为八路为奶奶报仇。之后在他“参军”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事故”,最终阴差阳错帮助八路军打下炮楼,自己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电影虽然不长,但是充满了亮点。首先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演员演技顶级。就拿奶奶被日军严刑逼供的场景来说,奶奶的表情先是对敌人与汉奸的轻蔑、不屑;被鬼子上刑后又是坚忍、仇恨、怒目圆睁;最后见到八路军战士为了保护自己暴露身份并被鬼子带走,又是震惊、担忧、无力、伤心欲绝……


奶奶的饰演者老戏骨李健几乎每一秒都在变换表情,简直就是在炫技。当然,这对于人家老一辈艺术家来说,那是基本功;只是在我们现在这个审美滑坡流量为王的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第二,电影艺术表达手法先进。嘎子一路经历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公路类型片”的先锋之作,剧情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摄影非常有艺术感,随便截几张图,即便是黑白颜色也能看出画面构图的水准。



作为河北人一定要说一句:白洋淀真的很美,欢迎大家去玩。



还有影像的深层次表达,比如这四幕镜头,从一个人变成一支队伍,这就是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

 


电影的配乐也是顶级,这里没办法贴音频了,希望大家能亲自去看一看电影。

 

《小兵张嘎》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三段长镜头:嘎子找到八路军,八路军开组织生活会,嘎子爬树上房。这三段镜头被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那时候摄影设备非常简陋,拍这三段镜头涉及到主人公钻地洞、爬树翻墙、七拐八拐,现在要有个大摆臂什么都解决了,但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种镜头来,可想而知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天才的创意。



第三,对真实战斗细节的还原。电影最后高潮部分攻打炮楼,八路军战士用两层棉被中间裹上湿土冲锋,这是真实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战斗经验——因为鬼子三八大盖子弹比较特殊,这种“土装备”可以有效抵御三八大盖的子弹;历史中有些战士还会在湿土间再夹一层木板,这就已经接近于防弹衣的构造了。而当鬼子换上机枪后,区队长拦住了还想用这种装备再次冲锋的战士,因为它无法抵挡机枪子弹。

 

同时,打炮楼先偷偷潜入在楼底放火,也是当年八路军惯用的战术。因为烟雾可以有效影响炮楼中鬼子重火力的视线,为我军冲锋制造条件,就相当于是一个低配版土制烟雾弹。


还有八路军对鬼子喊的那一句“卫生丸新交滴干活”,这也是当年战斗中的流行语,“卫生丸”就是子弹的黑话,“新交”是日语进贡的发音,连起来就是喂你小鬼子吃枪子儿的意思。这还是当年我姥爷给我讲的,他老人家经历过抗日战争,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也足见电影中方方面面细节的考究。



当年像《地道战》《地雷战》,包括《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这些革命电影,不仅仅是电影,也有民兵教学片的成分在,道具用的都是当年真实的武器,复原的都是当年的战场,请来的都是当年的老战士亲自指点,寓教于乐、备战备荒,看电影也顺便学习战略思想与战斗技巧。所以那些老电影对于战争战役的还原程度,远远不是现在那些“抗战神剧”可以比拟的。

 

最后,作品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革命电影一贯的思想高度。例如《地道战》,展示的是民兵队伍学习《论持久战》后,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与日寇开展新形式的战争。例如《平原游击队》,展示的是只要广泛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让鬼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那再狡猾的“冈村宁次”也注定一败涂地。


而《小兵张嘎》,展示的是一个八路军的成长史:张嘎怎样从一个鬼机灵、摔跤会耍赖、堵别人家烟囱的“嘎小子”,变成了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会为老百姓挺身而出不惜自己被俘的战士。剧中部队的群众工作、思想工作与宣传工作是怎样展开是一大看点。



须知,曾经的红色电影重点不是拍打打杀杀、枪战爆炸,拍的是革命思想、拍的是先锋队的工作方式、拍的是人民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还必须要澄清一下的是,近年来由于直播带货火的“嘎子”谢孟伟,不是电影《小兵张嘎》的主演,而是是2004年《小兵张嘎》电视剧的主演,并不是真正的嘎子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出处。这个很多年轻人都搞混了。


2004年的电视剧在制作上确实精良(花钱多)了不少,不过相比于原版也有了不少争议,其中主演谢孟伟相比于原版主演安吉斯不够精神、不够灵气,就是大家所诟病的焦点。



在2004电视剧的《小兵张嘎》中,这些优秀的思想境界全部看不到了,很多内容都是对前作的拙劣模仿,更为了充斥时长,增加了很多自作聪明的原创注水内容。尤其是在一部儿童向的革命电影里,增加了许多桃色情节,一时间备受争议。



当年潘长江与谢孟伟的闹剧,主要首先是因为谢孟伟在带货中过多运用炒作手段,过多绑定自己是“小兵张嘎”这一经典艺术形象的演员,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


同时潘长江在直播中以长辈的身份劝谢孟伟,说网络水太深你把握不住,结果潘长江转头就去给谢孟伟一样直播带货,这种双标且搞笑的行为直接引爆了舆论。



然而大家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并不会称呼谢孟伟的大名,而是直接把他称作“嘎子”——他曾经扮演形象的名字。这一方面说明了,谢孟伟多年来并没有在其演艺事业上精进,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角色。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舆论所追求的“反差感”与“新闻效果”——曾经的童星、抗日英雄小兵张嘎的扮演者,现在直播炒作卖货了。面对这样的舆论思维定式,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两句。不能让演员谢孟伟的个人问题,玷污了“嘎子”这个抗日小英雄。



本文的目的不是想批判谢孟伟或者潘长江,而是想让大家记住小兵张嘎——记住这部经典文艺作品,以及抗日战争年代千万万万的英雄们。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也是一名光荣的“红小鬼”“八路军战士”,他13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也如小兵张嘎一样是一位“侦查员”,组织上看他天资聪颖,就别培养让他识字读书,之后又送去学校。此后徐老先生就走上了文学道路,堪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创作了《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徐老先生,“小兵张嘎”是不是写的他自己?老先生很谦虚,说他小时候很呆,不似嘎子这版“鬼机灵”,他回忆自己在宁晋县大队时,听到过赵县两个小侦察员机灵勇敢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一个叫“瞪眼虎”,一个叫“希特勒”,这两个孩子是当地出了名的小英雄。他们经常装疯卖傻混进敌人据点,打探消息给八路军或者游击队,或者运走弹药,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帮助我军拖延日军。小兵张嘎就带着他们的几分色彩。

 

而电影大火之后,人们再去当地寻找“瞪眼虎”和“希特勒”却不得踪迹,但是按照徐光耀老先生的描述,找到了最符合的几个英雄——燕嘎子、张沉底、赵波,而真正是谁已经不重要了。“瞪眼虎”和“希特勒”他们可能已经牺牲了,也可能在抗战胜利后作为普通人平凡的过完了这一生,这样的无名英雄们在我们的历史上太多太多太多了。抗战时任雁翎队政委的马仲秋曾说,现实中没有这个小兵张嘎,张嘎是雁翎队队员的化身,像张嘎这样的人和事在抗战时期有很多。



再继续本文的话题:曾经《地道战》《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经典红色作品,其内容架构就是标准的起承转合:为什么革命(侵略者与反动派的血债)、怎么革命(发动群众)、最终结果(战胜反动派)。


而这其中,最后战斗武打的部分往往是笔墨最少、草草带过的,全篇有90%的内容都在讲为什么要发动群众以及如何发动群众,热血沸腾的大战斗场面仅仅最为影片结尾的高潮部分出现。


而现在的“主旋律”作品往往都本末倒置了,曾经重点讲述的革命背景与革命方法论被一笔带过,只讲述最热闹最有感官刺激的战斗场面,看完之后年轻人无法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打倒反动派呢?所以稍微有一些人格魅力的反派往往会圈粉无数,这种现象早已遗毒甚远。

 

同时,这些作品也不讲“怎么革命”。《地道战》里说得好:人民,只有人民,才能……但是现在的“主旋律”题材不讲发动人民了,那怎样胜利呢?于是要么把反派设置的特别弱智,是一群战斗力只有5的渣渣;要么就开金手指主角光环,让共产党人真的成为了“天兵天将”下凡,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这两种做法都是严重悖离唯物史观的理念:如果敌人都是战五渣,那么我们巨大的牺牲与如此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是黑我们自己么?同理,伟大的革命先辈们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战士,但是他们不是天神下凡,他们不能因为共产党这个身份就能逆天改命,他们必须要去实践,要去运用正确的策略斗争。用“主角光环”式表现手法,其实是对我们筚路蓝缕开天辟地先辈们的矮化。



而《觉醒年代》和《能文能武李延年》是近年来难得能把这些问题拍好的主旋律作品。



《能文能武李延年》作为《功勋》的第一个单元,把整部电视剧提升了一个档次,说实话《功勋》后面的内容着实有些乏善可陈,但李延年单元则是近十年来做好的革命战争戏——包括电影在内。

本剧最大的亮点就是展示了我军政工干部的优秀素质,以及部队建设、思想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三湾改编、古田会议为什么被称作为“真正的‘建军’”?就是因为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军事民主、官兵平等……一系列诸多原则,这成为了人民的军队与旧军队最鲜明的分界线。

 

然而很离谱的是,有很多主旋律作品压根就没有政委、指导员,还有如《亮剑》这样的神剧,光明正大说什么“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这种谬论,误导了一大批年轻人。美国人也不闲着,如著名好莱坞二战电影《兵临城下》,这部电影里不但用个人英雄主义消解了集体主义伟大的胜利,更结结实实黑了一把苏军的政委——苏军政委在电影里是一个脑满肠肥愚昧自大的官僚,用枪逼着战士们上战场。

 

须知,真实历史中的苏联政委都是带头冲锋的,德国人俘虏了普通士兵,关进战俘营里做苦役;德国人俘虏了政委,直接枪毙。因为他们知道政委肯定不会投降的,还会在战俘营里联络战士组织越狱、起义,所以直接枪毙了事。卫国战争打到最后,全苏联的党员人数都不够用了,很多情况不得已让还未入党的学生和先进工人担当政委。

 

所以《功勋》这部剧首先起到了一个以正视听的作用,基本就是一个我党政工干部的“百科全书教学片”,我军指战员最优秀的素养、最热忱的理想、最勇猛的战斗、最温暖的关怀,都在李延年这一形象上投射了出来。

 


李延年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代表了我军散作满天星的指战员们。

 

李源、张排长、陈衍宗、罗厚财、八班长、小安东、王文书、司号员们也不是他自己,更是代表了我军千千万万的优秀战士们。

 

“二妞”也不是她自己,而是代表了勤劳、善良、朴实且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要让小安东回去跟二妞结婚,其实是一个象征的意象,代表了所有战士内心深处最美好的皈依。他们都是苦命人,有的是国民党抓来的壮丁,有的是地主家的长工,有的早早父母双亡,直到加入了革命队伍,才正式成为了一个“人”。


旧社会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念想,他们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是小安东还有一丝念想,他有幸遇到了那个年代最珍贵的东西——饱受苦难的劳动人民对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所以他一定要活下去,而且要替整个泰山连的战士们去继承那一份最珍贵的美好。

 

他们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支队伍。

 


这个单元叫做“能文能武李延年”,本文就分别从“文”“武”两个角度来剖析李延年指导员的工作。

 

小安东当逃兵之后李延年那一段话很有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忆苦。李延年问了三个问题:这样的二妞好不好?你老婆(家人)好不好,想不想他们?那为什么要在这里打仗,不能在家里陪他们?这种启发式的提问,直接解释了“我们为何而战”这一话题。

 

这其实就是一个变种的“诉苦会”,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大法宝。当年我军收编了那么多国民党部队,让他们从旧军队变成人民军队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诉苦运动——因为国民党基层士兵也都是劳苦大众,被国党用坑蒙拐骗拉壮丁的方式带上了战场。他们曾经浑浑噩噩不知为谁而战,而诉苦会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

 


在汉江边与美军打得惊天地泣鬼神的五十军,就是一支国民党起义部队,史料中是这样记载他们的诉苦会的:


“国民党士兵的家人,也是备受欺凌:原六十军有一位新兵跑了,连长便带人到新兵家里去抓,没抓到,就放火把新兵家里的房子烧了。还有一次,没抓到逃兵,就下令让4名士兵抬起逃兵的家属放在火上烧,直到烧死。在第144师的2451名士兵中,母亲、姐妹、嫂嫂被强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总计达850人……”


“在五十军的控诉会上,有的哭得痛不欲生,有的哭得口吐白沫死去活来。第472团2营召开诉苦大会,第一次大会就哭昏倒了31人,第二次大会又昏倒了35人。一位叫何思勤的士兵诉苦后,哭得精神失常,耳朵听不见了,也不吃饭了,谁劝他,他都不理睬……后来人们发现,何思勤诉苦以后特别敬重毛主席,于是,到吃饭的时候,就给他写了个条子:毛主席叫你吃饭!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如果大吵大闹,就再给他写个条子:毛主席叫你睡觉。只要看到是毛主席叫做的事情,何思勤非常听话。后来,何思勤在上级批准他参加人民解放军时,喜出望外,逐渐恢复了正常。”(《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

 


第二层是动员。有了对旧社会、对敌人的恨还不够,还要有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的爱。而且这二者是一体两面的——你所爱的东西往往会被敌人伤害。


李延年给大家讲:两个朝鲜妇女在洗衣服的时候被美军炸死了,鲜血染红了溪水。首先是激发大家的共情——朝鲜人民也是饱受苦难,正在被侵略者蹂躏;更有一层涵义就是,如果我们不打跑美国侵略者,那时候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母亲和妻子,就会像这两位无辜惨死的朝鲜妇女一样。

 


这个故事我讲过很多次了——读大学的时候我有幸为一位老红军写过回忆录,他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我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啊,最早我那些战友还有吗,没有啊,我知道的是一个都没有啦,子弹打到人身上跟纸一样,能活下来是命大,就我撑到这一天过上好日子了啊……你说打仗怕不怕死,能不怕么。怕,我给你讲啊,为什么还要上?我们的命贱,娘生了十个孩子,能有三个长大就不错;灾荒一来,人跟那风吹稻子一样一片一片往下倒……我们的命贱,我们不希望你们,不希望你们这一代命也贱,我们打仗是给你们打啊……”

 

这与李延年这一番话的主旨和内涵是完全相通的,可见这是那个年代革命战士最崇高最普遍的共识与信仰。


为什么我们志愿军战士能用两条腿跑赢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为什么他们能在零下3、40度的野外潜伏隐蔽数日,为什么他们面对数倍于己的凶残敌人、以及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寸步不退……答案就在这些话里。


 

第三层是“团结-批评-团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李延年已经改造了小安东的灵魂,就没有必要消灭小安东的肉体了,所以对革命同志执行了“枪口抬高一寸”的策略。这也是我军一直以来优秀的工作传统,但这也是肃反扩大化时误杀了太多太多的好同志,换来的血泪经验。“肃反”是我们从苏联红军学来的,虽然这是保证革命队伍纯洁性的必要条件,但是苏联老大哥也从肃反扩大化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如何解决肃反扩大化与保持革命纯洁性这一组矛盾,伟大领袖毛主席设计了一个天才般的制度模型,完美的在保证队伍革命纯洁性的前提下,避免了肃反扩大化的危机。这个天纵英才般的设计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伟大的创新,答案也只有简单两个字:整风。整风不是隔离监禁,不是用反特务间谍的手段整党,不是肉体消灭,而是挽救思想落后、行为落后的同志。


毛主席给整风运动精炼地提了一套流程:团结——批评——团结。第一个“团结”是出发点,我们整风出发点的是为了组织团结,而不是要肉体消灭某些人;第二个“团结”是目的,整风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团结;而“批评”则是达到目的重要的手段,批评的出发点是团结,批评是为了让你进步,最终还是团结。

 

毛主席为整风运动的指导思想提炼了八个大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我们是为了救人,不是杀人,不是把落后的同志肉体消灭。从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力精神力凝聚力更上一个台阶,这是毛主席天才设计的伟大功效,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遵义会议之后,党内也从此杜绝了对同志的“肉体消灭”,诸如王明博古张国焘等人,也都是思想层面的清算。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张国焘叛逃之后毛非常之淡定,因为知道他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反而还是一个绝佳的反面教材。

 

回到电视剧的情节,不仅仅是李延年践行了这一思想的精髓,从师里下来的两位政工干部也是如此。在七连虎口拔牙成功进行了锄奸行动之后,我们的政工干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表示:审查结束。事前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风险,事后果断裁决不拖泥带水,这就是一个优秀队伍的干部应有的水平。这些桥段是最能完美体现我军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是怎样展开的,近三十年来几乎没有主旋律作品能有这种的高度。

 


其他“文”的部分简单叙述一下,比如李延年批评陈衍宗个人英雄主义:虽然自己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没有起到一个班长应有的作用,没有带领班集体战斗,战斗结束后五名战士伤亡,一个班的建制直接残了。所以陈衍宗虽然战果明显,但是非但没有记功,还被免去了班长职务。这就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一个指战员要有大局观,要作为集体的大脑和灵魂而存在,这样才能让团、连、排、班如臂使指,战无不胜。

 

我党我军向来强调集体主义,对于个人英雄给予足够的荣耀与肯定——剧中李延年也说了,大家要去拼战斗英雄的荣誉——但是个人英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再英雄的个人也属于革命队伍这个集体。然而很遗憾的是,近十数年来的主旋律作品,往往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忽视了集体主义。


最典型的就是《亮剑》,这部剧第一离谱的是李云龙频繁战场抗命,第二离谱的是李云龙一个主力团团长,跟自己的警卫员偷偷跑离驻地,去一个宪兵队长的生日宴上杀了一群鬼子汉奸。这个在历史上却有原型,但是屠了鬼子生日宴的是我军敌后武工队做的——人家专职工作就是这个。给李云龙安排这一段剧情,说《亮剑》是“抗战神剧”之滥觞毫不为过。

 

此外,剧中对军事民主的体现也非常到位——事前充分讨论,有不同意见尽管表达,而形成决议后必须坚决执行。“服从命令”四个字在剧中频繁出现,是大于天的四个字。就连李延年组织锄奸行动,也是包含了留封信向团长请示批准这一“程序正义”。既体现了我军战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机决策果断抓住战机,又尊重了基本军事决策程序,这才是“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说完了“文”的部分再说说“武”的部分。

 

抗美援朝时期的人民军队,经过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磨炼,堪称“进攻万花筒,防守铁布衫”。《功勋》的剧情好在用短短的六集,完美地展示了我军的进攻作战、阵地防御战与特种作战(锄奸行动),主创团队真是用过心思的。

 

以进攻来说,大军团级别的大范围穿插、迂回与包抄,志愿军战士们用两条腿跑出了机械化的感觉,三十八军更是创下了战争史上步兵行军的最高纪录。在阵地战中,我们也是得心应手:利用黑夜偷偷潜伏至美军阵地前沿,在持续多达几个小时的隐蔽之后,忽然雷霆万钧一举拿下阵地。我们这种战法打多了,后果就像剧中李延年说的,经常美军不会在前沿阵地留人过夜了。

 

当然还有我们都知道的“三三制”,这个意思是三个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一个主攻两个掩护;一个班有三个战斗小组,一个主攻两个掩护。当然没有这么死板,也有四五个人一个战斗小组,一个班四五个小组这样——简而言之一句话,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下面这一段来自于101亲自讲解“三三制”的文章:

 


多年以来,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总是简单粗暴的用“人海冲锋”战术来表达战斗场面,这明明是敌人污蔑我们的说法,结果被或蠢或坏的影视工作者们统统加进了自己的作品里。最近两年因为骂人海战术骂的多了,最近的影视作品里终于有所改善了,但是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

 

好消息:他们知道什么是“三三制”了;

 

坏消息:他们好像只知道“三三制”……

 


“三三制”其实只是101六大法宝之一,剩下的“五大法宝”分别是:“一点两面”“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一点两面: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一个攻击点上,并至少两面包围敌人,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

 

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

 

四快一慢:(抓住敌人后的)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

 

四组一队: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突击队。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拖住他;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101练兵真的很牛,在世界军事史上都能排的上号的。领袖的军事思想往往着眼于大战略,以及战争的总体指导思想(运动战、游击战);101军事思想科学化、规范化、细节化了连排班级别的战术与战斗。至少在战争层面,他们师徒二人说一句“珠联璧合”不过分。

 


除此之外还有步炮协同。我军实属把步炮协同各种花样都玩明白了,这是在解放战争中解放那么多个大城市,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经验。常凯申大队长这个人虽然是个混账王八蛋,但是有两点很厚道,第一是给解放军留下了大量的装备,第二是充当了经验包,各种战术实践都在他身上应用、磨合、改进,最后招呼在了美军身上。


就举一个小例子,东野解放大城市的战斗中,开发出了一种“狙击炮”打法,简单来说就是大炮蒙上几层被子,然后水平射击,这一套后来被用在了打美军坦克上。电视剧里步兵炮兵怎么协同,怎么发信号怎么定坐标,都有很好的展示,军事爱好者看了很享受。

 

《能文能武李延年》这部戏,很好地展现了我们“进攻万花筒,防守铁布衫”的特点,上面说的那些细节和战术,大家可以一边看剧一边一一对应。还必须一提的是,剧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志愿军战士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力量,即便战术理论再丰富多彩,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绝对优势的海陆空火力,也是无法施展出来的。

 


我再着重说几个我感觉很不错的细节。

 

首先是战士们的方言,因为我就是河北人,李延年河北昌黎的,所以听他说话跟我老家很相似,内味真的很亲切。我们河北的方言也就这样,跟普通话差不多,稍微带点拐弯。许多战士都有自己的方言,相信各地的朋友听了也会感到亲切。这就是毛主席的那句话啊——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其次,对于历史质感的还原。大口径炮打出来的弹坑有多大大家也看到了,一个迫击炮打出去也就是一团黑烟,这些在剧中都真实还原了。而近年来的一些作品,为了盲目追求视觉效果,制造了很多脱离历史、脱离现实的战斗场景。


比如香港导演拍的《建军大业》,几炮下去半个南昌城都被大火淹了。我军要在1927年就有这个火力配置,别说打南昌了,东京都打得下来。尤其是欧豪演的叶挺将军,只能用“辣眼睛”三个字来形容。

 

李延年中其他场景中的细节,比如说战士们嘴上的燎泡,这都是渴出来的。朝鲜的秃山头上基本都没有水源,一壶水是像子弹一样宝贵的战略物资,所以电视剧中志愿军战士们都在互相推让喝水。


有一个情节印象很深:班长问陈衍宗你渴不渴,陈衍宗很明显地咽了一口吐沫说不渴。表演中的这种细节都做到了,非常难得。

 


最后,电影中三次提到了毛主席:一次是好坏转换的辩证思想;一次是要在战争中学习,包括像敌人学习;一次是说美军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哪有战士不爱毛主席的?像《攀登者》这样披着主旋律外衣的爱情探险片,才会强行修改历史,抹掉了登山队员带上珠峰的主席像。

 

毛泽东思想的体现与剧情推进紧密结合,让我想起了《地道战》中,高队长读了《论持久战》后理论联系实际,打开了与日寇斗争的新局面。为什么我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伟大思想的指引是先决条件。


能让最基层的指战员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受到启发,在战斗最激烈最残酷的时候作为鼓舞士气最重要的手段,这就是“屠龙术”的意义。



下面我还要着重谈一谈《能文能武李延年》中另一大亮点,也是近二十年来主旋律作品最缺的一点:就是把台湾国民党在抗美援朝时做的那些龌龊事拍了出来。剧中有一个来自台湾的特务,对美军军官极尽跪舔之能事,摇尾乞怜,惹人反胃。




并且对我军“解放战士”开展有规模的策反活动——



终于看到我们的影视作品把这段历史拍出来了。朝鲜战争爆发后,我们还没有出兵朝鲜,台湾的蒋介石就跃跃欲试,先是跟李承晚策划“远东反共同盟”,而后又提出了帮助南朝鲜建立空军基地,作为交换是未来可以从朝鲜半岛出兵东北——依旧在做他“反攻大陆”的白日梦。

 

而等到美国出兵朝鲜半岛之后,蒋介石一看爹地都行动了,就更加手舞足蹈了。当时麦克阿瑟搞了一个“驻台湾军事联络组”,蒋介石拍着胸脯说国民党出一个军参加朝鲜战争,当时命令都已经下达了——“拟派第52军(含第2师、第25师、另附第13师)共3.3万人,经空中和海上运赴朝鲜战场”。结果麦克阿瑟搞这事其实是有点擅权,国防部让他弄一个联络组,没让他直接答应蒋介石出兵,再加上白宫那边普遍都认为麦克阿瑟是傻X,这事让国务卿艾奇逊坚决给拦下来了。

 

然后麦克阿瑟气急败坏,怒斥杜鲁门和艾奇逊:“不敢动用国民党的武装力量,这是怯懦和愚蠢的表现。他们简直是在讨好新中国政府。”那边蒋介石当着陈诚、周至柔、孙立人、桂永清,也是大骂杜鲁门:“患了恐共症和软骨病,完全是在重演当年张伯伦的故技。”麦克阿瑟和蒋介石这两个草包,倒是挺心有戚戚焉的,一个是西点军校校长,一个是黄埔军校校长,臭鱼对烂虾真般配。

 

(朝鲜战端刚开,麦克阿瑟就窜访台湾,这事我们很愤怒,白宫也一脸懵逼)


虽然蒋介石出兵朝鲜并意图威胁东北的计划破灭了,但他应该感到庆幸,不然以果党部队的战斗力,来几个军交待几个军,一点不都吹牛。不过这货依然贼心不死,在朝鲜战场上派出了大量的侦查人员、特务人员,并作为战争物资的中转站之一(绝大部分从日本运,台湾承担了一些边边角角的物资),同时向美军提供了海量的我军情报。

 

《能文能武李延年》中展示的仅仅是蒋氏国民党罪行的冰山一角:他们有的在阵前策反,搞所谓的“心理战”;有的穿上了志愿军的服装,偷偷摸进阵地搞破坏;更有些人利用中国人的面孔,穿过我军防区,破坏后方仓库和交通线。

 


然而在2011年的主旋律作品《东方》中,对蒋介石进行了毫无根据的美化。剧中虚构了这样的情节:在与麦克阿瑟的会面中,麦克阿瑟刁难蒋介石,说你的学生咋都跑到你的对面去了呢?


蒋介石义正辞严地回答:虽然他们跑到我蒋某人对面了,但是没有跑到外国,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将星,在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都站了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说法就特么的离大谱。

 


多一句嘴,《东方》这一部戏,就是那句著名台词“我们怎么能把汉人动过的菜,再端给他们呢?”的出处。所以说《功勋》这一部戏,以及今年年初的《跨过鸭绿江》,包括《长津湖》中所展示的毛岸英烈士牺牲的段落,都起到了一种对历史拨乱反正的作用,非常之难得。


给大家上一个手刃中华民族败类的场面,爽一下:

 


我们之前的文艺作品中,“为果党讳”是一个大毛病,就连《大决战》三部曲都是如此。《大决战》是一部划时代的艺术精品,但也不是100%是完美的,我认为其99.8%都是绝好的,但是有0.2%还不行——这其中0.1%就是对国民党将领的美化,另外0.1%就是某些角色莫名其妙的“加戏”影响了整部作品的节奏。


关于第一点举一个例子,《淮海战役》中黄百韬的形象是一个“尽忠孤臣”的形象,他的原话是——我虽然不是黄埔嫡系,但是发给我觐见“总统”的特别通行证编号是17,所以我每战必拼死争先,就是要报答蒋公的知遇之恩。

 


这就颇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但是毫无疑问这是对黄百韬过分的美化。可以看看功德林差等生、黄百韬手下64军军长刘镇湘的回忆录,里面记载了被围困在碾庄时怎样执行焦土政策,抢老百姓的粮食、烧老百姓的房屋,还有组织有规模的屠杀解放军受伤被俘的战士。


黄百韬杀俘这种反国际法、反战争法的事情,在当时是被当做反动派反面典型宣传的——新华社播发淮海前线消息《竟敢杀害解放军被俘同志 战犯黄大铿已缉拿归案 淮海我最高军法机关决依法惩办》:十四日黄昏蒋匪撤出小王庄时,该团团长黄大铿即命其三营营长黄广才负责就地枪杀我二十三个同志。黄广才又令其副营长吕树明率七连一个班以机枪射杀,吕并监督执行。因当时敌人狼狈逃窜,此二人伏至沟内幸未致命,得以生还。

 

黄百韬这个人为啥不是嫡系,却依然能获得小心眼蒋光头的青睐平步青云呢?靠的就是一条秘诀:积极反共。36年围剿湘鄂川根据地时“表现突出”,直接进了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并升了少将,从此从一个军阀下面部将走上了“正途”。


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这货下达“杀俘手令”,结果就黄百韬等人积极践行了,其他人都觉得光头太特么不地道了,至少咱得遵守国际共识吧?顺便说一句,湾湾的蔡英文解密了好多“历史文献”,比如蒋中正命令张学良918后不抵抗的电文,淮海战役的“杀俘手令”也在其中:“凡有俘匪,必须就地处决。”

 


黄百韬忠心耿耿地执行了蒋公的命令,蒋公自然也会以“国士待之”,黄百韬在淮海前线被我军击毙——对国军来说是“壮烈牺牲”之后,蒋公非常感动,为黄司令员召开了盛大的追悼会,并高呼口号——“黄埔精神不死!”——虽然黄百韬压根就不是黄埔出来的。然后慷慨的为黄司令的遗孀发放了抚恤金:十万元金圆券。

 

我比较了一下史料,黄百韬的追悼会是十二月初开的,按当时上海的物价,十万金圆券大概能买到两个烧饼或半盒火柴。还得黄夫人跑快点。可真是国士无双啊。



还举淮海战役的例子,蒋介石这种毫无底线的货色给被围困的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兵团空投了“从美国进口”的毒气弹,让他们使用毒气弹配合突围。后来杜聿明在功德林被感动的不行不行的,他治好病了回来主动交待,我之前不老实,有两件事没有交代,其中一件就是在淮海战役使用毒气弹,然后把前因后果各种细节都写了一遍。然后领导一看,表示这些情况我们差不多都掌握了,你还是写写昆仑关大捷吧。

 

多一句嘴,虽然蒋介石吹牛这是美国进口的牛逼毒气弹,但大部分都是国军工厂自己生产的,质量很低,很多开关都打不开,空投下来损坏率也很高。


更有少部分有良心的国军官兵,不愿对自己的同胞使用毒气,仅仅在阵地上使用“乙种弹”(窒息性毒瓦斯炸弹),而没有使用危害极大、极其痛苦且难以治愈的“甲种弹”(糜烂性毒瓦斯炸弹)。所以万幸没有对解放军指战员们造成太大的损害。



上面这段材料是功德林差等生黄维的回忆录,他也知道这是违反国际公约的罪恶行为,结果淮海战场上就他毒气弹用的最多,比黄百韬都多。

 

虽然没有对我们战士造成太大的危害,但也不能改变蒋介石及国军高级将领极端败坏的道德,在自己国家用毒气弹,这算什么事啊。


果党败退台湾后,一位美国记者在电视采访中问宋美龄:“美国若以原子武器轰炸中国,中国人民将有何反应?”宋美龄骇人听闻地答称:“将再欢迎美军动用原子武器。” 当时不少美国华人通过电视亲眼看到宋美龄这段采访,举世哗然。



一个毒气弹,一个原子弹,这俩狗男女到挺般配。



这只是举一个“为果党讳”的例子,其他的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决战》拍摄的背景,我们跟台湾省正值关系“破冰”阶段,所以国民党高层的罪恶多有些遮掩,这个趋势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已经愈发严重,到了遮掩历史的地步,甚至会让一些年轻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果党这样好,那为啥要把它赶到台湾呢?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所以《功勋》中能把果党干的那些龌龊事讲出了一二,甚慰人心。就是要这样光明正大的,把刺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的:“有了对旧社会、对敌人的恨还不够,还要有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的爱。而且这二者是一体两面的——你所爱的东西往往会被敌人伤害。”但是呢,我们现在的主旋律作品,只顾着讲“爱”了,没有对旧社会和三座大山的批判、反思,这显然是不完整的。

 

讲一讲伟大的革命烈士的黄继光的故事。弟弟黄继恕用这样朴实的语言来概括兄长黄继光的精神:“我哥哥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堵枪眼,这是因为哥哥小时候受苦太多。”黄继恕回忆,童年时兄弟二人在河边玩耍,被一只凶猛的大狗攻击,黄继光拿起石头打死了狗。但谁曾想这是当地甲长养的狗,甲长带了一众家丁去黄继光家兴师问罪,无礼的要求黄继光披麻戴孝背狗绕村走一圈,之后为狗设灵堂,全家按当地人去世一样披麻戴孝3天,将狗入棺材安葬。最后在乡亲们的请求下,黄继光披麻戴孝背着狗走了一整天,还买了棺材给狗“下葬”。黄继恕回忆说:“解放军来村子里了,他(黄继光)第一个报名参军。”



还是那句话:为什么我们志愿军战士能用两条腿跑赢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为什么他们能在零下3、40度的野外潜伏隐蔽数日,为什么他们面对数倍于己的凶残敌人、以及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寸步不退……答案是看看他们生长在怎样一个旧社会,他们梦想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再讲一个历史故事。1948年3月,有一封信从基层战士手中,经由连长、团长、师长层层上传,递到了九纵司令员许世友手中。这封信是潍县农民委员会写来,许上将讲这封信珍藏了一生:

 

亲爱的同志们,看见了你们,我们又悲又喜,喜的是可得救了,悲的是这几个月我们受尽了亘古未有的大大灾难。国民党伪军自占领潍县后,烧、杀、抢劫、抓丁、抢粮,无所不为,潍北全县被拉去牲口两千余头,粮食被抢精光,被抓壮丁难以统计。更残酷的是广大群众被残杀。两年多来,潍北人民被残杀者已有千余,直到今天寒亭据点周围的死难同胞仍曝尸旷野,无人收拾。

 

纸房区李家营一村,即被活埋七十余人。残暴手段更令人闻之毛骨悚然,铡刀铡和活埋已成为蒋匪的普遍手段。有的先割耳、舌,而后活埋;有的妇女被拔去头发铡死;有的妇女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轮奸,并用烧红了的枪条插入阴户,活活搞死;有的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用开水浇,把全身烫起水泡,再用竹扫帚扫,名为“扫八路毛”;有的用剪刀剪碎皮肉,名为“剪刺猬”;有的全身被刀子割开,丢在火红的锅里,叫做“穷小子翻身”。

 

纸房东庄蒋匪在街口安下十二口铡刀,按户抓人铡死。邢家东庄一次被铡十二人,妇救会长一个四岁小孩,也被铡成三段。贫农韩在林兄弟三家十五口,有十四口被铡死,剩下一个老母苦苦哀求给她留下一个后代而不得,她看到自己的孙子全部被铡死,悲痛得自己也上吊而死。高里区一个妇救会长,死时曾对大家说:“告诉共产党、解放军,一定为我们报仇!”

 

亲爱的同志们:你们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你们是胶东的子弟兵,你们屡打胜利,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有了依靠。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不能让你们走,要你们给咱们报仇。要求你们坚决彻底消灭蒋匪军和“还乡团”,要求你们像在孟良崮一样消灭敌人,在潍县留下英雄的胜利,立下大功,这是我们对你们高贵的信仰,也是人民对自己军队的命令!

 


旧军队的战前动员需要吃肉喝酒发大洋,而人民军队的战前动员只需要这一封信足矣。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所在。


每当跟朋友聊到那一段历史的时候,都感慨革命者们真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超人,想到要我们自己,肯定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挺不过去,肯定没办法一日一夜走二百里,肯定不敢用自己的身躯炸碉堡……


这也正常,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新时代,我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唯独不懂一件事——对敌人的仇恨。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潍县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家乡,如果遇难的都是我们熟知的父老乡亲,前面是不是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也都义无反顾了呢?

 


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上一篇文章说了说普通战士们的诉苦会——“在第144师的2451名士兵中,母亲、姐妹、嫂嫂被强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总计达850人”其实不只是普通战士,看一看革命领袖们:

 

毛泽东主席的家庭就不用说了,满门忠烈。

 

朱德总司令妻子伍若兰,1929年被国民党逮捕,牺牲后她的头被砍下挂在长沙示众,年仅26岁。从此朱老总一生爱兰花。

 


贺龙元帅的贺家亲族出了数千名烈士,整个乡都被国民党屠光了:贺士道,贺龙的父亲,1920年牺牲在桑植;贺文棠,贺龙的弟弟,1920年牺牲在桑植;贺英,贺龙的大姐,1933年牺牲在长湾;贺戊姐,贺龙的二姐,1933年牺牲在长湾;贺满姑,贺龙的四妹,1928年牺牲在桑植梭场坪;贺文新,贺龙的堂弟,护旗兵班长,1928年为了向贺龙送紧急情报活活累死途中……

 

大将徐海东的全家连同亲属、宗族被杀了66口人,他回忆说:“蒋介石曾下令一旦占领我的家乡,姓徐的一个也不能留。在句容集镇,有一条街上,以前有许多苏维埃合作社,人们安居乐业。如今一切已化为乌有,只有几个老年人苟延残喘。他们领我们走到镇外的一条山沟,只见十七具半裸的年轻妇女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我们都哭了。我们无法置信中国人会对中国人犯下如此的罪行。”



我仅仅是举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小部分的例子,还有太多太多的史料一篇文章根本写不完,甚至一本书、几本书都写不完,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罄竹难书”。但是我今天写不完,明天也会写,明年也会接着写,不能让反动派们犯下的罪行被遗忘。

 

同样的,我们影视作品中,不能在做替敌人文过饰非这种事情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就是人民的敌人!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并被踏上一万只脚、永不得翻身的存在。谁想在影视作品里夹私货,谁想对历史涂涂抹抹,就看看千千万万的烈士们答应不答应,看看全体人民答应不答应。



《觉醒年代》也是同理。首先立意高,其次制作精良用心,再次演员演技在线。这部片子的立意同样讲清楚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我们要怎么革命?


首先“为什么要革命”交待的很清楚:第一,帝国主义侵略;第二,人民受苦受难;第三,旧文化旧制度解决不了前两个问题。

 


为什么革命?因为他们。



“怎样革命”?剧中的主线也很明晰:第一,推广新文化;第二,用新文化唤醒民众。



电影的一大亮点就是展示李大钊和毛泽东是怎样深入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的。


长辛店的工人不是天然的认“守常先生”为导师的,是李大钊一次又一次救人之危、解人之急,是持之以恒的教工人识字、开办工人夜校,是真诚又热切地宣扬无产阶级当家做主人的思想换来的。



同样的,热情与真诚的长辛店工人也给与了李大钊先生最积极的反馈。电视剧里还没拍到之后的故事: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北平工人策划了几次劫狱行为最终失败,最后工人们计划孤注一掷劫法场,但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不必要的牺牲,被守常先生制止了。


相比于《让子弹飞》中“枪在手,跟我走”“谁赢他们帮谁”的群氓形象,《觉醒年代》中“人民”更加真实一些,更加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不得不说,虽然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可能人气更高一些,但是李大钊才是整部《觉醒年代》的灵魂。

 

说一个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李大钊在对长辛店工人的演讲中,激情澎湃地介绍了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八小时工作制:



我们没有时间思考了

我们要闻闻花香

我们要晒晒太阳

我们要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李大钊先生的这番演讲在当今的劳动者看来,依然震撼人心。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作品里直面了意识形态斗争,最经典的段落莫过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个人的辩论,基本上就是把小资产阶级与旧文人的画皮扯干净了,生动的像我们展示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小资产阶级就是废物。

 


小资产阶级,不行。

 

无产阶级,行!

 

我们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胡适之太多,郭心刚太少了。能探讨到这一步,我认为是足够了。



《觉醒年代》不但完成了一部主旋律率作品的基本目标:讲清楚为什么要革命、怎么革命,还更深一步,用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这些思想。


不要忽视“拍的好看”这个问题,《觉醒年代》能够出圈,让一大群对主旋律不感兴趣的群众追剧,根源就在于拍得真好看,艺术水准超级高。所以“美”是人类追求的公约数,不仅仅要让小布尔乔亚作品美,我们革命作品更要美。


我给读者朋友们截取一些经典片段,这里文字是苍白的,就得上视频:


青年毛泽东出场的气氛烘托的太足了,这就是影像表达的魅力,往往能够传递文字边界以外的体验与情感。看了下面这个视频大家有什么联想?用西方的说法叫救世主降生,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叫圣人出世,用日的说法叫天降猛男。这一段铺陈手法,从影像到配乐再到内涵都真的下功夫了。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再来看鲁迅先生的段落,每个大佬的出场都仿佛叠满了buff:


这一段戏里,砍头的、围观的、起哄的、蘸人血馒头的——总而言之这些麻木的、愚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们一一被展现了出来,一些台词如“这刀不如戊戌年间的快了”更是点睛之笔。已经把鲁迅《药》中的文字跃然于大屏幕上,演活了。


再来看这一段张勋复辟的段落:


一个盲人乞丐,和一个小孩,这不就是迷茫、贫弱、无助的广大中国人民的化身吗?他们被迫冲进逆行中的、带着鞭子的军阀部队,这个象征意义太明显了不用我说了。这一段运镜、剪辑都非常可圈可点。尤其是配乐,凄厉的二胡声、鼓点一般的军队步伐声再配上BGM,可谓一气呵成。很少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高水准的配乐了。


还有这段戏,李大钊和陈独秀分别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导演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大钊先生在剧场里看的一出戏,这出戏讲的是岳家军名将高宠的故事《挑滑车》:


岳家军众将士为了营救猪队友完颜构,被金军围困在了牛头山,金兀术拿出了他的压箱底秘密武器:滑车阵。岳家军大将高宠在击败金兀术后,又以肉身之力连挑了十一辆铁滑车,在第十二辆时因为胯下战马力竭倒地,壮烈牺牲。但是他也以一己之力破了金兀术的杀手锏,岳家军大获全胜,解了牛头山之围。

 

安排这一段戏肯定是大有深意的,高宠牺牲自己换来了整个岳家军的胜利,而这第一重映射就是现实中陈独秀“肉身投馁虎”,要让自己坐牢唤醒民众的觉醒、推动运动的进化。第二重映射则是未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们,面对黑暗旧时代的“铁滑车”,牺牲自己换来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也是李大钊看这出戏看得热泪盈眶的原因。

 

岳家军里岳飞、岳云、张宪、高宠、杨再兴、余化龙、何元庆都是满门忠烈;《觉醒年代》除了李大钊先生,里面出现的这些有名有姓的年轻人,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何孟雄、蔡和森、马天安……也是满门忠烈。


怒冲霄,哪怕他兵山倒。

杀他个血染荒郊,杀他个血染荒郊。单枪匹马把贼剿。

俺要把狼烟尽扫,俺要把狼烟尽扫。一马冲出战场道。

俺定要威风抖擞把贼扫!



相关阅读:大浪淘沙九周年,最火文章top20


毛泽东的“大民主”思想

 

在《三体》的结局中,刘慈欣终于承认了“理性主义”的失败


第二本新书正式连载完毕:《资本囚笼》全目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前所未闻的2024流行色,我的作品集能用吗?博客园,好样的,就应该这样,上法院,正面硬刚!你最适合的心理留学项目应该是……终于回家了 - 古城风采依旧惊呆|特鲁多“职场发疯文学”被网友喷:他应该是知道自己快被解雇了今年春晚没人骂了!国风帅爆了!这才应该是中国人的春晚“这才是伟大的作品!”精神状态,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一份优秀的产品经理职业规划,应该是怎么样的?王家卫应该是中国大导里对女性议题认知最前卫的应该是车辆违停被拖吧?在养老院的生活 之二夏婳:两情难相知(四十四)3年产品经理应该是什么水平?裸辞跳槽时我终于知道了答案学习强国力荐,感动前联合国秘书长,他的作品到底有何魅力?日本首例未成年人被判死刑,日本网友:早就应该这样...前尘不扫营销做好了,产品就成功了一半2023华语电影:分裂的作品,脆弱的创作者双十一刚过,阿里全系产品就崩了不到砖柜1折,国产的者侈品就是装杯神器滨口龙介大师班∶我有的作品,团队加起来也就十人左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豆瓣9.4分神作这样回答你的作品全长毛了,扔了吧!90后深圳小伙裸辞创业,设计1000+爆款惊艳网友:大师的作品,就是拿来“抄”的我的作品集,让我收到了32个offer那些“重回故乡”的建筑师们,在家乡留下了怎样的作品?《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学,应该是学生梦开始的地方!李佳琦就应该被封杀,他赚的钱一点也不干净?什么样的作品集,让考官一看就想给offer?今年春晚没人骂了?!国风帅爆了!这才应该是中国人的春晚阮玲玉,真的很美痛惜,他走了!很多人都听着他的作品长大……日本首例未成年人被判死刑,日本网友:早就应该这样..3年产品经理应该是什么水平?跳槽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了答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