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体育帮孩子建立深度学习模型,一位清华妈妈是这么做的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435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Sylwia Aptacy on Pixabay
本文来自全村专访姚晨光。姚晨光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家二级运动员(跳高),计算机软件行业14+年,现为一土PTA主席团成员。
01
十年体操训练为了什么
很多父母会给孩子报兴趣班,我也是给女儿从小就报的体操,但我不觉得体操是兴趣班,只觉得运动跟吃饭一样,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女儿不到一岁就开始在体操馆里,每天泡几个小时。每当别人问起练了多久了,我就说她今年几岁就是练了几年了。
所以到今年为止,她已经练了 10 年体操了,大大小小的比赛也参加,奖牌也有获得。
同样有人问,你们坚持这么久,是不是想走专业路线啊?或者是不是在升学中可以特长加分啊?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学体操的初衷,甚至十年后再回首看,从父母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没有一分钟是为了所谓的专业路线或者升学加分练的,我想她自己也没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体育方面,我孩子天资一般,并不属于那种天赋型孩子。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体育或者对所谓的兴趣班的一些个人看法。
▲ Photo by Galina9237941221 on Pixabay
其实,我小时候就练田径,一直到大二,也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而我练田径的原因,说起来非常简单。
小时候可能大家都有过自己脖子上挂个钥匙,放学后自己回家、开门的经历。后来我发现,原来放学以后,我可以做点学习之外的事情,而且还可以在学校「逗留」很久,不用一个人回家等爸妈下班了,我就是这样走上了田径的道路。
当时也没什么具体的目标,就是训练、比赛,而且我成绩不错。我妈有时候会问我,都拿了第一名了,是不是可以不练了,但是我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就觉得训练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需要吃三顿饭一样,习惯了。
我想,最初带女儿练体操,也是这样的初衷。我认为体育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她一岁的时候,就把这顿「饭」,呈现在她面前。
02
体操训练与深度学习模型
我对体育的态度和认知,在我参加工作之后,又有了新的体验。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退缩逃避,要么就是硬着头皮上。但我发现,自己在应对挑战时,内心居然会有兴奋感:跃跃欲试地想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或者能做到哪个程度,然后就会卯足干劲地开始。
就像平时你正常走路,突然让你绑个沙袋,那肯定觉得很有挑战,但我是那种一直绑着沙袋的人,所以当挑战来的时候,我不会觉得那是挑战,毕竟都是自己驾轻就熟的场景。
后来我才发现,那十几年的田径训练,对我人格的塑造是有很大影响的。
▲ Photo by Vlad Vasnetsov on Pixabay
我一直觉得这个体育训练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度学习模型」,不管练的是田径还是体操,都不会把它单纯看成是一个可以获奖加分的特长训练,它除了能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帮助综合思维模型的养成。
目标管理能力
体育训练中需要通过分解练习来逐步攻克阶段性目标,比如女儿在体操练习时需要先把分解动作练好再做连贯练习。
当别人都在盯着终极目标焦虑时,她能专注在眼前的一个个分解目标里,她自己知道只要按部就班地盯着一个方向走,总能实现目标,不会瞎着急。
面对竞争时的平稳心态
我女儿 5 岁第一次参加体操比赛,她问我「为什么要比赛,为什么不能只训练不比赛」,我会跟她讨论比赛的意义。比赛里不只是成王败寇的输赢,而是一个检验我们训练成果的过程。无论结果是输是赢,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优势和缺陷,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发挥已有的优势,完善之前发现不了的缺陷。这种检验比赛果更重要。
当她真正体验过比赛的意义后,她会更投入地享受比赛,不会单单为了赛果而兴奋或失落。更重要的是,她在训练过程中也会更有目标感,更善于去发现对手身上的优势,思考如何为自己所用。
这种习惯也会顺理成章地被迁移到她的学习上,在面对考试和评估时,她会知道那本身就属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非对她能力好坏的定论,所以她所享受的学习过程也包括了考试和评估。
学会了解和关注自己
不管是田径还是体操,其实都是在自己跟自己的身体玩,不涉及跟他人对抗,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保持高度专注和觉察,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会一直在自己身上。
我们经常讲自我认知,自我认知首先得学会关注自己,不管是自己的身体还是心理。比如田径训练需要我关注自己身心的方方面面:包括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姿势,掌握自己的极限,了解自己体能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感受自己当前的状态等。一旦开始练习,我们都不得不全身心投注在自己身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相处得最纯粹的时候。
慢慢地,我对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觉察能力就在训练中逐渐提高了,这种觉知力反过来又会帮助我在田径训练上获得更好的提升。
▲ 全村家长学习年卡活动正在进行
培养抗挫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人生那么长,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阶段都有各种不确定性,不管是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是需要提前练习的。
在体育比赛中就有无数次直面不确定性的机会,让我们收获许多平时无法经历的体验。比如平时练得好好的,却因为赛前一天突然拉肚子,而影响了正式比赛时的发挥。这是客观因素上的不可控,还有主观因素上的。毕竟每次比赛的选手水平都不一样,遇到劲敌时,我们需要带着压力出赛,遇到不如自己的对手时,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傲慢。
尤其当我们发挥不出自己的实力而不得不面对失败时,我们如何放过自己去迎接下一段旅程,这也是个反复体验和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胜出了,哪怕我每次都是冠军,前面依然会有更快的纪录在等着我去追逐。也就是说,无论输赢,我都不可能成为终极赢家,这就是体育训练的最大挑战,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 Photo by Bernd Hildebrandt on Pixabay
03
适合自己的前提是了解自己
教育中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很多父母寻寻觅觅给孩子找所谓的好学校,好出路,但就是没想明白这个路子适不适合自己孩子,自己家庭,导致孩子无法适应,又没有方向,进退两难。
我认为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思路相对还是比较清晰的,我们并没有跟着大环境一起没日没夜地卷,也没有破罐子破摔就躺平了,一直按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地成长。
那你说这跟练体育,跟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对身体的觉察和关注,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会在方方面面帮助你有个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合适自己的选择。
04
「兴趣班」是一个载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这些学习场景,所以体育带给孩子的综合体验,是最珍贵的,这背后是一种人格的养成。
我女儿练体操 10 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只盯着哪个比赛,哪个奖牌,就是充分体验这个过程,体验这个深度学习模型,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它就是能塑造你的心性和人格。
我越来越觉得,任何兴趣培养都可以是一个载体,像钢琴、画画、篮球等,孩子都可以基于兴趣培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深度学习模型」,获得在常规学习中没有的体验,这也才是兴趣培养更根本,更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只把眼光局限于那点分数和奖牌,那就太浪费了,而如果着眼于长远的思维养成和人格塑造,兴趣班会带给孩子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孩子思维和人格底色的养成,更多来自于我们所营造的场域: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在以什么样的状态生活,家庭的氛围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
今年,一土全村联合三联中读,推出了「家长深度学习年卡 2024特别版」,让父母能够在学习养育底层知识和心法的同时,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和边界。
特别版年卡首发特惠,本周正式开启:原价 ¥1556,现在立减 ¥557,到手价 ¥999,拍下可获得:一土全村家长深度学习年卡1年+三联中读知识年卡1年+环保帆布袋1只。欢迎你的加入,在养育的这趟旅程,收获从容和自在。
- END -
我,一名从焦虑到平和的海淀妈妈
每个孩子都需要「休学」
父母的松弛感将带给孩子什么?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