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牛娃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家长?有什么样的养娃公式?
近几年,桃蛋妈采访过很多牛妈牛爸,为大家分享他们养娃的心得和心路。前几天,我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是一位上海妈妈的自述。她的女儿,是今年麻省理工在大陆RD阶段录取的四位中国籍学生之一,名叫清瑗。清瑗妈妈回顾十八年来和女儿一起走过的路,总结提炼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
在内卷的当下,她的分享,没有让我感到焦虑,反而像一脉泉水,缓缓流过心里,娓娓道来,让人内心充满希望和温柔。孩子成才,是父母和孩子互相配合的结果,清瑗是个聪明的孩子,清瑗妈妈也是一位有智慧的家长。
每当回忆起去年此时,清瑗妈妈都忍不住感叹美本申请时的波折和压力。那时,女儿清瑗早申文书改了9稿才递交,但等来了麻省理工的面试的女儿,却也等来了麻省理工的defer,一些保底学校也没能给出好的结果。早申录取的期望落空,让清瑗妈妈更加直观地感到美本申请的激烈。无尽的煎熬和等待,一直持续到了常规录取揭晓的那一刻。直到放榜时间过了近二十分钟后,清瑗妈妈才紧张地登录系统查看。瞬间,满屏弹出的彩色礼花,照亮了她微湿的眼眶。女儿清瑗最终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成为麻省理工在2022-2023申请季、在大陆RD阶段录取的四位中国籍学生之一。“有些不敢相信,又有种石头落地的淡然,应该说这个结果还是在意料之中。”点点笑意中,清瑗妈妈描述了那个不同寻常的早晨。
不过,更加温暖的还是刚见面时,清瑗妈妈的亲切和诚恳:“这一路我们走得是跌宕起伏,我们也想分享下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在长达五个小时的采访中,清瑗妈妈用她轻柔的语调,不紧不慢地回顾了女儿成长的全过程。我们也希望能用文字,传递清瑗妈妈的这份温暖,为大家在育娃上,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我们孩子可能不是非常有天赋,不过陪着孩子一路走来,我总会觉得,孩子在幼年时的各种小事,都有可能对她今后的成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做对了什么,可能还在于“高质量的陪伴”。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希望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给她买各种各样的玩具。清瑗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我拆了一包拼图给她玩。没想到,她对拼图特别感兴趣,没有怎么教她,她就可以自己将两三片的拼图拼起来。观察到这点后,我就时不时给她买拼图。不久后,她上幼儿园了。我们就拿拼图哄孩子,只要她不哭,保证每天回家都会给她买一盒新的拼图。慢慢地,我发现她不仅适应了幼儿园,拼拼图的能力也在飞快发展,从最初的十多片,到后来的一百多片、两百多片,她都能很快拼好。直到现在,她还会买2000片的拼图在家,玩着解压。我后来也问孩子玩拼图有什么诀窍,她就认真和我分析拼图的过程,需要如何去观察。我想可能是这些玩中学的体验,误打误撞地引导了她最初的思维开发。在众多游戏中,我更偏向于选择锻炼思维训练的玩具,比如七巧板,女儿也很喜欢用这些木块,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那个时候,我还给她买过比较流行的巧虎玩具,从1岁玩到6岁,她也都很喜欢。到了后期,这些玩具还出现了电容、电阻的零部件,现在回想起来,女儿对于理工科的兴趣,或许就是她在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萌芽的。小时候,我还会给孩子买很多寓教于乐的动画片,像成语故事和三十六计,没事就在家看动画。这些动画片还挺有意思,可能看过一遍,她可能就记住了,后来我发现她学的成语知识,几乎全是看动画片看来的。我们当时还没有“摇号”政策,不少妈妈们为了孩子考上一个好学校,从中班就开始幼小衔接。但当时我和爸爸觉得,女孩子学门乐器、会唱歌跳舞就已经很好了。所以在孩子到了年龄后,我们就给她报了钢琴班。一开始,她也不喜欢练钢琴,两三天练半个小时,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家长的耐心了。每次练琴,我就会哄哄女儿,等她练完琴,我就会给她买她喜欢的玻璃制品、各种黏土,陪着她做冰激凌、巧克力和棉花糖。那时,家里一排柜子里都是她的手工作品,直到现在,家里的一些家具上,都还有撕不下来的贴纸。等女儿慢慢长大后,钢琴学习也慢慢走上了正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还报了绘画班。和钢琴初学时的“威逼利诱”不同,我女儿对绘画还是真爱。从她懂事开始,女儿就喜欢拿着画笔到处画画,甚至连床单上都画满了画。另外跳舞我们也在坚持,空余的时候还带着她去拍过广告、做小主持人。兴趣班的取舍上,我们主要还是以孩子不反感为原则,让她接触的事物越多越好。作为父母,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更加长远的时间维度,观察孩子,帮助她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要知道,这一天天“心动”和一天天的“坚持”,带给孩子的改变,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直到清瑗长大后,我们多少还能看到当时启蒙时期的影子。比如在坚持弹琴中,她收获了专注力,这能帮助她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虽然在小升初时我们放弃了学了八年的绘画班,但后来,我们买来了手绘板开始了漫画的自学,高中的时候女儿还成为了学校漫画社的社长,最终为申请MIT提供了丰富的文书和资料;另外,接拍广告、主持也锻炼了孩子对舞台的掌控力,为她以后的演讲、辩论,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没有特意准备“幼小衔接”,我们在刚入学后,一直是班上的“小透明”,成绩处在中游的水平。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调整,女儿从二年级时起,成绩开始稳步提升,居于班级前列。一年级寒假的时候,我们曾上过一个思维训练的兴趣班。在班上,女儿就发现很多题目的思维方式,都类似于幼儿园时的“找不同”,这堂课上下来她就非常喜欢。正好当时,我们小学有一个特殊的政策,孩子只要平时数学成绩好,期末考试就能免考。那段时间,女儿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在了数学学习上,那年学校的期末考试,她也第一次成拿到了免考的机会,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这么一下建立起来了。深入数学兴趣学习后,她也掌握了更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过我们还是继续兴趣先行的原则,让孩子自行掌握学习进度,也没有刻意要求做题的数量。所以她平时也很少刷题,几乎每次数学兴趣班的作业,都是在去下一节课上课的路上完成的。因此“双减”前的大大小小数学比赛,我们总是能入围,但很少有机会去拿到一等奖、二等奖。赛场上的得失,我们也不太在意。作为妈妈,我内心当然是希望她能多努力、多刷题,但平时,我对她说得最多的还是“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量力而行。我们还是希望孩子能在一个不那么充满竞争的环境下,成长得更松弛些,用更多的时间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相比于数学,语文上我们就没有学得那样松弛了。为了提高女儿的作文成绩,我也想尽了办法。后来,我干脆“功利些”,每晚拿着一本作文书,和她一起读优秀范文。她要是不乐意读也没关系,我就读给她听,这样坚持了大约两个多月,她的写作也不再是拖后腿的“老大难”了。2. 在适当的能力范围跳一跳,帮助孩子享受学习的自我掌控感在保证校内的基础上,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各种新尝试上。一年级开始,我们学了两年的游泳。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里拥有了几次成功的主持经验;到了三年级,女儿还在钢琴学习的基础上学了双簧管、进了合唱团。虽然在“小升初”择校上有过一定的取舍,但过了升学的节点,我们还是鼓励她,把这些兴趣都捡了起来。我始终觉得,孩子小时候所学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就像小时我们学过两年的游泳。虽然游速不快,但就在最近MIT入学测验中,女儿就能顺利通过游泳考核,抢到了热门的帆船课。当然,在这个阶段,我们看重的不再是兴趣的启蒙,而是在兴趣的深入学习中,培养孩子时间规划的能力,以及如何设定目标、完成目标的执行能力。仍以钢琴考级为例,过了启蒙的阶段后,我们开始每年以一次考级为目标。为了完成“KPI”,她总能在考级前的那个暑假,花上5到6个小时的时间练习。有时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她放在桌下的手指,都还在自发地练习。她这种自发的“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的”执着感,也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内她都会非常认真听讲,每次考试都会全力以赴,争取最后的期末免考。虽然平时数学兴趣班不做题,但她也会在每次比赛前认真准备,不放弃每一次参赛的机会。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另一方面可能也来自于我从小对她的夸赞。不夸张地说,从小我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三个字,就是“太棒了、太好了”,从小在夸赞中长大的她,非常自信,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特别容易膨胀,到了高年级的时候,我发现她稍有打击就没办法接受。看到苗头不对,我开始指出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不会刻意打压,更多是讲事实、举例子。但刚开始,女儿就没法接受,一说就哭,还问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我会告诉她,“妈妈不是不爱你了,而是希望你变得更好,无论你变得怎么样,妈妈永远都爱你,是你最坚实的后盾。”次数多了后,她也就能坦然接受了。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她就不会去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设置一个够得着的门槛,这样自己也不会特别累。有时看到我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她还会反过来还会安慰我,“妈妈,你不用担心,我心理很健康。”这点也让我非常欣慰。这些课外兴趣班,也给清瑗的“简历”增色不少。校内成绩不错的清源,也有机会得到学校推荐,拿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上外附中”)的“面单”。后来凭借奥数思维的基础,女儿顺利入读了上外附中。在这所神仙学校,我们获得了不少机会,参加了许多的活动。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体验中,我们也学着将一次次挑战,当作了孩子成长的养料。刚进初中不久,清瑗就遇到一次机会。当时学校正组织USAP团队,准备去美国奥马哈参加USAP五项全能总决赛。USAP(United States Academic Pentathlon)美国学术五项全能是美国权威的综合性主题学术团队竞赛。参加USAP比赛的学生们需要在科学、数学、语言艺术、历史和社会科学等五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展示他们的知识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因为初二团队正好少了一人,数学老师可能看到清瑗数学基础不错,就推荐了她。但那时,她对这个比赛了解得并不多。
正好备赛期间,女儿被安排和一位初二的学姐住在同一个宿舍共同备战。这对清瑗来说,其实是一个相当宝贵的机会,这让她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我还记得当时女儿的一次来电。她看到学姐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重点部分还用荧光笔圈画出来,就非常惊讶和我感叹,原来学习还能这么学。当时12岁的女儿,其实还不太明白什么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她也没有养成一步步动手推理的好习惯。虽然我也一直在和她强调草稿纸的重要性,但直到上了中学,我还一直收到数学老师的“投诉”,说她解题过程总是各种小粗心、跳步骤。但参加了这次比赛后,女儿才直观地明白什么是学习的细致和严谨。大受震撼的她,认真和我说,妈妈我要向她好好学习,努力备赛,千万不能拖团队的后腿。就这样一路比赛、一路学习,到了总决赛的时候,女儿跟着学姐的思路,从一个“小白”,迅速学会了如何打比赛。据我所知,后来这位学姐也是表现出色,今年还从康奈尔大学转到了哈佛。到了决赛的那一天,她发挥出色,和团队成员一起,从参赛的40余支国际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八年级国际组金奖和super quiz国际组团队第一名。同时她还拿到了文学、科学、社会科学金奖、数学铜奖和个人总分金奖。荣耀之外,我们也尝到了屡次失败的滋味。在学校和全国的“英文辩论赛”的舞台上,我们很少有胜出的机会。几乎每次辩论比赛,女儿都会止步决赛。看着一起学习辩论的朋友,一个个都入围了决赛,她也有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自我怀疑。其实让孩子参加辩论,也有我的私心。我一直觉得社交,是女儿比较薄弱的环节。小时上课,她很少举手发言,平时参加比赛,也大多独来独往。所以平日,我也常会鼓励女儿参加班委会的竞选,多留心提高表达能力的场合。输掉辩论比赛后,女儿产生过好几次放弃的念头。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再坚持一下,好好锻炼日常的口语表达。因此,赛后我常会拉着她一起聊天,安慰她输赢很正常;另外,我也开始每天和她一起听英语新闻,锻炼开口说话的能力。不放弃、不间断地坚持了三年后,我们也没想到,初中时,她在英语辩论上没能点亮的技能,反而在高中时期的英文演讲上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厚积薄发下,女儿在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英语素养大赛一路过关斩将,以上海市第三名的成绩,闯入了全国总决赛,拿到了全国一等奖。所以,在学习的路上,父母还是要成为支撑孩子的那根柱子,给他们解压、也要给他们鼓劲。同时,也要像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告诉孩子的话,“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一般来说,要想申请海外大学,初中就要做好申请的准备。我们自然也不免俗,也曾认真考虑过女儿升学规划。当时女儿初三,除了校内一直保持全年级前二十名的成绩外,并没有特别能拿得出手的竞赛成绩。仔细分析女儿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发现她更擅长学习和理解理工科的知识,由此我们也打算从她的兴趣出发,试着走科创路线。但一来不知道这条路线是否能走通,二来当时因为疫情,未来发展也不明晰。所以我们当时的心态,主要是不去太积极地规划孩子的未来,先把眼前的事情给做好。要想走科创升学的路线,首先需要孩子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课题的这段时间,我们有一次出门,刚好小区刷油漆,传来一阵非常刺鼻的油漆味道,眼睛也被刺得很不舒服。我们互相看看,忽然就来了灵感:这个油漆成分是什么?有环保的改进空间?看着女儿,我也鼓励她,“要不咱们研究研究、试试看?”于是回家后,我们一起在各种英文网站上搜索资料,还买了有关树脂油漆的书籍来看。就在这样一点点查阅文献中,女儿也跟着自学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部分理论知识。搞清楚相关分子式后,女儿也像在玩游戏一样,试着改变这个化学成分,让它变得无害人体健康。初三这个暑假,就这么穿插着学习各种化学试验,过得非常充实。我们也拿着这个方案,去参加各种青创比赛。这类比赛有个好处,那就是评审专家都会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得到专家点评后,我们也会回来马不停蹄地重新修正方案。这样一次次打磨后,这个课题一改最初时简单的课题报告,而是呈现出来了更多丰满的细节和样貌。有了这次经验,我们对科创路线也有了信心,女儿也报名了上海英才计划的选拔。顺利通过一轮笔试和一轮面试后,她也获得了跟着复旦大学郑耿锋教授做课题的宝贵机会。第一次走进高校实验室,女儿的感受是非常鲜活的。实验室里还专门给女儿准备了工位,也为她提供了相应的试验材料和试剂,在复旦的这些日子,也成了她科研的真正起点。2. 科创道路除了一点运气,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因为导师研究的方向就是二氧化碳还原相关的领域,我们就把主意打到了豆芽上,希望能利用豆芽的特殊属性,在它生长的过程中吸收金属离子,并将其固定在豆芽的体内。完成有关“新的用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催化剂”的课题。这样的尝试,以前没人做过。在家里种豆芽,确实也是一个高中生才会想出来的创意。但这个课题看起来简单,挑战却并不少。比如孩子需要研究不同的过渡金属,此外,她还要去找到合适的溶液配比。浓度过高,豆芽长不出来;浓度太低,豆芽身上又没法检测到金属离子,只能宣告试验失败。那段时间,女儿真的就和豆芽“杠上了”,从早上校园一开放,她就蹲在实验室做实验,一直做到大半夜。有一次深夜十点多,我去学校没能找到她,急得我差点报警,可她就还呆在实验室,做试验做到崩溃。有时我去接她,看到她垂头丧气的,我就知道她可能没找到合适的数据,心情不好。为了跟上她的进度,我也学着去看相关领域的文献,看了差不多有五六十份,这样我才有底气和她一起回忆、梳理试验的步骤,看看是不是要加入各种新元素,或者给出其他的建议。整个实验的过程,女儿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边是试验没有标准答案,找不到数据让人急得打转;一边也有一些专家的质疑。我记得有次一位专家,直接在评审中否定了她的想法,也给了女儿一次沉重的打击。这里我们也非常感谢郑教授,在孩子快走不下去的时候,他会鼓励女儿向前看。他说就算试验失败,它也会是一篇论文,为后来人总结经验教训,总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在教授的鼓励下,女儿还是坚持了下来,看到了豆芽颜色的变化,也获得了理想的数据。而这个科研课题,也为她带来了丘成桐化学金奖。得知获奖消息的那一刻,女儿整个人都高兴地在屋里大叫,在实验室日夜试验的那些岁月,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陪着女儿一路走来,我也第一次近距离体会到科研的不易。这不仅需要一点运气,孩子还要有面对未知更加强大和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还是她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不是因为喜欢化学,我想我女儿可能也不能泡在实验室里,坚持等到一个结果。科创不能闭门造车,思维碰撞后才有火花。如何教授沟通实验思路、如何在评审会上清晰表达自己的设想,这些都离不开孩子的口头表达。所以有时,我也很庆幸在她小时,就有意识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每次交流,女儿都很主动和积极,她会在自己的想法后,自然跟上自己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心得;有了新的发现,她也能主动和实验室的学长、学姐交流这些实验、数据。在这样一来一往中,她也自然学到了不少实验室数据可视化的经验,成为了做实验的一个好手。这样的能力,在高二暑假,派上了大用场。那年因为丘成桐化学奖,我们成功申请上了SSP夏校。暑期科学项目Summer Science Program(简称SSP),成立于1959年,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并与理工名校哈维穆德学院进行学术合作。作为理科方面最具含金量的夏校项目之一,每年有90%以上营员被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哈佛、耶鲁等顶级大学录取。不同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夏校更看重学生间团队合作的能力。在SSP,女儿和另外的两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小团队,需要共同通过实验和计算机建模,完成解析一种生物酶的特征。
女儿在恶补了一个礼拜的生化理论知识后,为小团队贡献了她丰富的实验室经验。最终三个小组成员,都成功获得了夏校教授的重磅推荐信。跨越了一个个台阶后,我们才从原先考虑TOP30的学校,慢慢到想要试一试TOP20、最后才有了冲刺MIT的信心。去年早申被拒后,我们也做好了重新高考的心理准备。在麻省理工常规申请阶段250字的补充文书中,我斟酌了半天,还是选择将孩子历年来的漫画和画作,放入了文书之中。虽然女儿这些自学的漫画,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准,但是我们更希望呈现孩子真实的一面,也展现她对心中所爱的坚持不懈。我觉得热爱和坚持,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所以就像大家一直在讨论的教育“内卷”。我想不管“卷”还是“不卷”,不在于别人的看法,而是看自己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当时为了女儿学好钢琴,我花费了不少心思,女儿最终也考出了钢琴八级。可现在来到MIT,就算是有条件弹钢琴,她也很少会去碰琴键。现在我也在反思,在女儿不感兴趣的领域,推着她去“卷”,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相应的,在女儿感兴趣的地方,适当去“卷”,可能反而更会激发她的学习的热情,简而言之——在热爱的领域,卷到极致。如果只能分享一句话,那就是这句话。就像前几天,女儿电话中告诉我,她现在正在学习计算机编程,甚至还开玩笑,说有些遗憾中学时期,没能去尝试下信息奥赛。你看,当孩子通过兴趣走上钻研道路后,他们自然会感到更加高级的快乐,燃起对这个世界宝贵的探索欲望。所以孩子小时的兴趣,父母不妨先搁置结果导向的思维,而是多让他们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推一把,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一路走来,我们不可否认运气的存在,但我想女儿能进入MIT,更多还是一种水到渠成。我也相信,当我们走好每一步再回头再看时,那些曾经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辜负;那么多年的积累,也终有花开的那一天。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