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新闻,一个钢琴厂的老板说钢琴彻底崩盘了,去年一半钢琴厂倒闭了,以前五六万买的钢琴,今年五千块出手都没人要。学琴和买琴的,好像一夜之间都消失了。
消失倒是不至于,我身边学钢琴三年以上的家庭还在尽量坚持,毕竟沉没成本摆在那里,但新入坑人数确实在锐减。我当年也头脑发胀给大圣报过钢琴课,他五线谱都没认全呢,我先种草了雅马哈十几万的钢琴。那会儿钱来得容易,花得也快。如今再回首,流水落花春去也。学钢琴倒也没别的功利目的,就是想培养一下乐感,给人生增加点厚度。没功利性也就意味着不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盯着孩子练琴,而对于普娃来说,乐器不逼是根本不可能学出来的。所以上了十几节课后,我发现这事又费妈又费娃还费眼,就是个无底深渊,果断放弃了。经济欣欣向荣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不在意花“冤枉钱”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但是寒冬来袭时,最先砍掉的也是这部分。连房子都大量断供了,何况孩子。我至今仍觉得精通一门乐器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它是给人生锦上添花的东西,不是刚需。就像那些存款不到十万天天问自己配不配买香奈儿爱马仕的,人格上,确实没有什么不配的。经济上,知道你急,但你先别急。没钱就是没钱。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时代过去了,你这个月散尽了,下个月就喝风。今天刚刚看到个帖子,北京好几个国际学校特别是小学部开始出现退学潮了。这几年,多少巨富变老赖,曾经挥金如土全国手握几十套房产的富豪如今连杯咖啡可能都快喝不起了,别说国际学校一年几十万的学费。中产就更不要说了,过了三十五岁的企业中层,经济好的时候是年入百万的金领,贷款买房,老婆全职,孩子读国际,去香港买高端商业保险。经济下行的时候被“优化”,哭都找不到地方。我现在最庆幸的就是清醒得相对早,没送大圣读国际学校,也及时砍掉了乱七八糟的兴趣班,将时间解放出来用于户外。一节感统课大几百起步,我为什么不让他在大自然中感受花开花落?学科类的班就更不报了,用学习机自学就足够了,几乎所有校内教材都涵盖到了,硬件只要不坏,一台机子用到天荒地老,再也不用担心机构涨价、跑路。(顺便在这里插播一条广告:学而思的学习机提供14天免费试用,相信我,绝对是你花得最值的一笔投资)基础教育是刚需投资,穷人家的孩子只有砸锅卖铁供孩子走出大山,才有机会改变未来。别奢望百万送孩子留学,回来就实现阶级跃迁。以当下的经济形势来说,回来能找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谢天谢地了。留学的最大意义是见世面,认识世界的更多面。但见世面不是刚需,活着才是。所以我反对的从来都不是留学,而是勒紧裤腰带送孩子出去留学。我之前劝大家少报班,有个家长说她给孩子报了很多特色班,从没奢望过能做郎朗,只是希望孩子多才多艺而已。问题是,多才多艺本身就是很高的门槛了好吧?放眼望一望,你身边符合多才多艺标准的有几个,凭啥你孩子就必得是其中一个?大部分孩子按照“多才多艺”的标准培养最后只是东学了一榔头西学了一棒子,浪费了大量时间最后啥也不怎么会。这又何尝不是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呢?扪心自问,你是希望孩子好,还是觉得拿出去有炫耀的资本?这跟晒包晒表有什么区别?只有土豪才有资格把教育当消费,中产没有,穷人更没有。一旦你在教育上投入过多,没有期待那是不可能的。而一旦投入了期待,失望也必然随之而来。穷人家的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一定要让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认字、读书,懂道理。但是这句话到了中产嘴里变了味,成了日子无论过得多么紧巴,也要让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拥有“国际视野”,就像马蒂尔德耗费十年青春才终于还清的那根项链。当教育逐渐升级为消费,任何消费回归理性,都绝对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