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冰老师,终于等到您
张一冰
美本留学导师
22年美国本科留学一线经验
美本文书创意及润色骨灰级导师
出版有《SAT白皮书》及《美本申请主文书写作之鉴》等13本美国留学方面的书籍
微信公众号:张一冰说
每年到了申请季的时候,去问所有面临申请的学生他们在忙什么,答案无一例外:文书。
尤其是早申没上岸、RD申请截止前,这段时间的学生忙文书简直到“火烧眉毛”的地步。
为什么我们说文书是这阶段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到了申请季,很多东西都已经铁板钉钉,标化成绩、GPA、活动、竞赛……如果说想临门一脚、为申请再增加一点砝码,只有文书还能动动心思。
曾经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文书的重要性到底占比多少?
我的回答是:对于不同学生来说,重要性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
如果一个学生“硬件”很差,托福88分、SAT 1280,想去申请哈佛,那文书写的比莫言好都没用,因为硬件不够格,在很多学校的第一轮筛选中就被淘汰了,人家根本就看不到你的文书。
如果说你托福接近满分,活动竞赛都特别漂亮,是哈耶普斯麻的料,去申请50名左右的学校,那文书写的弱一些也不影响录取。
哥大和康奈尔都曾在官网明确表示:在录取学生的最重要因素中,文书排到了第一重要。
申请哈耶普斯麻以及其他藤校级别的学生,从硬件上都很难去区分,大家成绩活动奖项都很可观。如何在众多优秀学生中筛选出有限的招生名额,就看文书了。
改了这么多年文书,我发现中国学生的文书普遍有这么几个问题存在。
几乎所有家长都有这个问题,总是想在主文书里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呈现孩子的特点,恨不得把娃打造成乐山大佛一样金光闪闪的形象。
文书这样写很没意思,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形象会模糊、不鲜明,变成特点的堆砌。
美国小孩是怎么写文书的呢?比如有个孩子就写自己卖报纸的故事,他喜欢一个女孩子,卖了几个月的报纸,攒了一点钱给她过了一个生日。
这展示不了他多么了不起的特点,但能展现他作为一个十七八岁孩子,生动鲜活的灵魂。
招生官看你的文书也就两三分钟时间,所以要抓住一个主题从头到尾“死缠烂打”,每一段、每一句话都为这个主题服务,一段咬着一段、一句咬着一句,让整个文书形成一个完整逻辑链。
文书有不少写作上的技巧,但不要为了炫技而硬靠。
比如大家最喜欢的首尾呼应、对话开头、场景描写等等技巧:
有些人学会了“call back”首尾呼应的写作技法,不管写啥都一定要“呼应”一下。有个小孩写自己热爱物理,开篇写自己爬山的故事,第三段开始写自己热爱物理。到后面一看篇幅只剩100词了,得首尾呼应一下,又强行写爬山的故事——逻辑不严密,读来非常奇怪。
有些人觉得用对话开头更能引人入胜,但往往对话写的拖沓无趣,与文章主题内容也毫无关系。
还有,很多学生只要写去支教的经历,必然就要描写支教的地方自然风貌,山路如何崎岖不平,天空如何云山雾罩,甚至都能写到一头山羊如何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他等等。但在只有650字的主文书里,这些打断的风景描写会导致全文的笔墨使用非常不均匀。
我今年读过几篇文书,十七八岁的小孩写的东西像是从和尚庙里出来的一样,我甚至能透过文本看到敲木鱼的那种无聊场景。
本是充满灵动的青春期,不需要老气横秋地展现自己思想多么深刻。
有个小朋友写自己站在河边,看到河流奔腾,由此发出感慨,什么逝者如斯夫,什么“如果明天就是下辈子,你将如何度过今天”……这么写太“傻”了。
很多老师或者机构会提的文书建议是“不够深刻”,但十七八岁的孩子本就肤浅、傻气、快乐,谁规定了哈耶普斯麻的文书就一定要思想深刻?
许多人还会问我,张老师,这个文章后面怎么升华?
但谁说文书一定要升华?有时候一个故事讲完,直接结束就好了。强行加上一个人生哲理类的升华结局,反而叫“狗尾续貂”。
故事讲完就结束,就是文学中的留白的手法,更多的东西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曾经有个学生为了展示自己动手能力强,在文书里写自己在厨房里成功做出炸弹,把厨房都给炸了。作为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敢招这种学生吗?
还有种情况叫“吹牛不打草稿”,写东西不合逻辑,比如描述家里很穷,写“我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七岁就饿死了”,读来只会让人啼笑皆非。
还有些孩子接受国内“作文训练”的痕迹太重,从选材到写法都是过时的味道,写的东西就太没意思。
最后反而是那些平淡从容、真实不做作的文书更能打动人。
真正“有意思”的孩子很少,毕竟现在的孩子每天三点一线,从家到学校到做活动,压力也很大,能有多少有趣特殊的经历呢?
要怎么帮这些孩子找到生活中“有意思”的亮点?我更多时候是从妈妈们那里得到文书创意。
妈妈们一讲到自己的孩子,都是两眼放光,能讲出许许多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的细节来。我往往是在这些细节里能找到很多灵感。
人生是一场苦中作乐的游戏,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人生本就没有意思,但我们要学会从“没意思”里找到“有意思”,否则生活何以为继?
每年早申放榜后,我都会帮一些孩子“文书救急”,看四五十篇文书。
这些文书里,有约一半是问题比较大的。一些是申请的机构能力不足,还有一些纯粹是机构不负责,用ChatGPT之类的工具去写,这还是有风险的,相当于玩火。
在剩下的一半里,文书写的都还不错,甚至有一两篇是我觉得写得非常好的。
但早申一旦没“上岸”,家长们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文书有问题?”
前年有一个妈妈找到我问,孩子ED被拒了,找了几家机构看,都说文书有问题。
我看下来发现不仅没问题,这文书写得还非常好。找了一圈,问题出在孩子十年级成绩单上有两个C。
许多人是事后诸葛亮,由果及因,只要没录取就怪文书。申请过程那么长,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是症结所在。
甚至即便你申请材料完美,也未必就一定被哈佛早申录取。
美本申请这东西,和谈恋爱差不多。
即便是才华横溢、暖男贴心的高富帅,也有可能被某一个特定的女生拒绝,说不定人家女孩子喜欢的就是痞痞的玩世不恭类型呢?
但换句话说,条件这么好的“王老五”,被拒绝了一次,到了RD阶段,总有“女孩”会答应你,除非申请材料上有巨大的硬伤。
所以我的建议是:早申失利后,不要过度反思。不要在焦虑的情绪中粗暴归因于文书或是机构不行。
谈到选机构,最重要的因素是啥?
业内有个现象,到了暑假家长们换机构的就变多——正因为到暑假要开始搞文书了。家长们有基本的判断力,感觉到文书不行,就要考虑换机构。
所以机构的文书能力应该是第一考虑的因素。
第二是机构的责任心。美本除了文书外的申请流程,其实没啥高大上的,责任心就特别重要。
一个机构每年带几十上百个学生,申请过程中和招生办的联系、填表提交的时间节点、缴费……这些环节特别多、容易出错。如果机构责任心比较强,起码这一块不会出大差错。
至于录取榜单,有句话说得好,“以前是榜单里掺点水,现在是水分里掺点榜单。”
现在的机构,哪家不是经验丰富、成绩不菲,谁家的榜单不漂亮?假设我今年50个学生都申请普林斯顿,录取了一个,就可以到处去宣传,谁还会关注没录取的49个?榜单背后可能就藏着这样的集体失声。
家长最好去见见机构的创始人,聊聊感觉一下。如果是吹得天花乱坠的那种,一定擦亮眼睛。
选机构时文书这么重要,该怎么去甄别呢?
家长记得要关注两个人:文书创意老师和文书润色老师。
文书创意老师一定要读过很多书,联想力非常好,擅长找点子抓创意,英语能力弱一些也没问题。
文书润色老师就要英文功底很好、写作能力很强,而且有能力把你写的东西改得更有可读性。
找一个文书老师,不应该基于他鼻梁的尺寸和眼睛的颜色,而应该基于他的文书能力,就是这么简单。我的意思是,不要总是以为美国人的英文写作能力一定就强,就像不要以为中国人的中文写作能力就很强。
更忌讳的是同时选两家甚至更多机构。
英美同申的情况且不论,如果只是美本申请,请一家机构足矣,两家机构同时操作很容易扯皮,家长和学生夹在中间也很难做——不要妄图以数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
到最后,选机构这事还得是“谁出钱谁决定”。
家长的判断和眼光都远远高于孩子,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拿下”,往往情绪导向做选择、缺乏理智。
孩子的意愿要听,但最后一定得是家长拍板。
还有一个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到底从几年级开始找机构合适?
在孩子七八年级、甚至更小的年纪开始,家长最需要抓紧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不论以后上国际化学校也好,还是考托福SAT也好,只要英语基础牢,就都没问题。
英语扎实,到十年级再找机构也一点都不晚,这时候开始打比赛、做规划,完全足矣。很多家庭现在七八年级就开始规划,我觉得没有必要。
我曾经听过过一个家庭从孩子3岁开始找机构,花1500万规划到18岁,这太吓人了。你孩子的人生就这样被规划着长大吗?
不要拔苗助长,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欢乐的童年。比起早规划更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无论是阅读习惯、做家务的习惯还是某方面的兴趣。
抓住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好好培养,到10年级甚至11年级再找机构,都没问题。
有人曾问过我挑不挑学生。我不挑学生,但是“挑”妈妈。首先是不要过度焦虑的妈妈;其次是要求太高的妈妈,有些家长说非TOP10不读,我也没有这么大的把握。
其次还有个普遍受关注的问题:现在还要不要到美国去留学?
从经济角度来看,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宽裕,那我强烈建议送孩子去美国开开眼界。
但有些家庭如果是需要砸锅卖铁、咬着牙才能送娃去美国,那我非常不赞成。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未来,如果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在美国这几年心里不会好受。经济拮据的孩子,在周遭环境里也会受到心理层面的压迫。
具体到每个家庭来看,要不要去美国,你先问问自己:美国一开始吸引你的是哪几点?这几点有没有改变?如果没变,那你就继续坚持。
一言以蔽之:算经济账的、指望经济上的即时投资回报的,就不要去美国了。
养孩子18年,每个步骤都呕心沥血、如履薄冰,这就好比发射卫星。用心18年下来,这个卫星发射还可能不成功;即使成功,到了985、211、哈耶普斯麻,这个卫星也是转眼消失在茫茫太空。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18年发射卫星的过程中,这个小卫星给你带来多少快乐!从第一声叫爸爸妈妈开始,再到孩子青春期、你进入更年期,你们开始“斗智斗勇”,这些又是多么温暖的回忆。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每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和普通的事情,在时隔多年后,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定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那么几个重要的瞬间。
后续更多张一冰直播精彩回顾,敬请持续关注Eduknow视频号👇🏻
署名Kelly的朋友,当即翻译了张老师引用的王尔德原话的翻译:
Shoot for the moon, even if you miss, you will land among the stars.
翻译:朝着月亮出发,即使你失败了,也会落在群星之间
署名lixh的观众: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以及我们没有来得及记录的一位家长,ta的留言就4个字:
191页
入选的原因,是当我读出张老师书中的一段话,ta几乎同时报出了这段的页数,这段话读得我深有感触,据说张老师在直播间听了热泪盈眶,我们再把这段话呈现一下:
所以来吧, 把你的故事讲给我听,我把我的想象力借给你用,让我们一起编织你的故事,一起拍摄关于你的电影,一起酿造一壶足以告慰风尘的好酒。这壶酒里,包含了你十几年的“五谷粗粮”,你的喜悦和悲伤,当然还有你的梦想。但同时,它也包含了我几十年来度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场电影,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以及我深深爱过的每一个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把我的人生在暂时借给你了,我们彼此的人生在这一壶酒里,久别重逢,又只如初见。
——张一冰《美本申请主文书写作之鉴》
第191页
请这三位评论区家长扫码联系小助手
领取精美礼物👇
愿每位申请路上的孩子和家长,都能遇到真心愿意和你重叠生命的导师!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