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王笛:我所捍卫的“日常” | 谷雨

王笛:我所捍卫的“日常” | 谷雨

社会

作者 陈晓妍
编辑 | 江臾 唐槭
摄影 Eduardo Leal
出品 | 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过去一年,67岁的历史学家王笛在适应一种更新的日常。

他做客俞敏洪和董宇辉的直播间,看见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几百万人次。“我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多人,每讲一句话,都会非常多的人听到。”他频繁地参加各种读书会、分享会,有时在郊区的酒吧,来了一百多个年轻人,端着酒走来走去,聊天,等待开场。有时在市井街头,附近是菜市、饭馆和五金店。还有一次选在书店门外几米远的地方,几个嬢嬢坐在竹椅上聊天,孩子在旁边玩。

媒体采访也很密集,他每个月会接受至少一次访谈。面对很多重复聊过的话题,王笛始终保持着热情和耐心,一遍遍地讲述他的观点:脱离帝王史观和宏大叙事,重视日常,关注普通人,关注自己。“正是因为对现实的深深担忧,才有了非常频繁的公众表达。”他担忧普通人自认“碌碌无为”,忧心正在将孩子逼成“人上人”的焦虑家长,也害怕出现凡事一切依赖国家的巨婴社会。

王笛

总体来说,这个过去自我定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离普通人越来越近了。疫情三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焦虑、迷茫的世界,王笛感到,普通人会有种迫切感,想要从历史当中寻求答案。作为历史学家,他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

公共活动之余,王笛还在写《袍哥》三卷本,编书,发表学术论文。他生活在澳门,有时会在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开始写作。他几乎没有放假的概念,能安静地写作就是最好的“过节氛围”,如果没有做这些,反而不习惯。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

捍卫每天普普通通的日常,就是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往,精英掌握话语权。王笛则鼓励普通人用文字、短视频记录日常,进行个人叙事,用记录对抗遗忘。回归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划目标,该读书的读书,该工作的好好工作。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是谷雨年度策划《地球来信》的第二篇,以下是王笛的讲述。


日常的重建

一年前,我曾经到成都一个名叫敦壩的酒吧做过分享。以往我们做活动,都是选在公共交通方便的市区,而不会选在离老城区有十几公里的郊区。我原本以为别人会觉得到这里来很麻烦——就像以往我们在高校开读书会,就在一个校园里,这么方便,来的学生可能也只是几十个。但没想到,在成都当晚来了140多人,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那次分享会是由媒体人张丰和在剑桥大学人类学博士生灵子主持,他们告诉我,没有固定主题,什么都话题都可以敞开聊,只要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讨论。我从晚上七点多聊到了十点多,原本以为差不多要收场了,结果主持人说,我们先中场休息,再开始下半场。

第二天早上,我还要坐飞机回澳门,但是看到大家的热情,我也很开心,我说,“那就舍命陪君子了”。分享会最后开到了凌晨12点多,大家聊得很尽兴,就像回到少年时的读书时光。

我发现,疫情之后,年轻人对历史、对公共议题越来越感兴趣。当人们察觉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会有种迫切感,想从历史中获得答案。因为历史经常能够教育我们,回到历史去看,为什么现实会这样。

笛在澳门大学办公室

有一个问题大家比较关心,就是我强调的脱离帝王史观,重视普通人,重视日常。大家也开始觉得,不能只讲国家,要讲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人。不要讲那么宏大的历史、遥远的大趋势。日常是什么,日常就是保证明天能正常出门,家里人生了病能及时就医,普通人能找到工作,挣钱养家糊口。

过去很多人觉得,如果自己普普通通、平平稳稳地过完一生,就是虚度,没有贡献,没有价值,这是对我们普通人的污蔑。

以前人们喜欢听评书,听英雄故事。我们从小到大的历史教育,也聚焦帝王将相,风云人物,向往“大时代”,做大事,波澜壮阔。最早我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历史都不研究民众?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我才开始反思帝王史观。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史学观影响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写作,也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对自己的认知。

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什么没有价值?每天早上工作,建筑工人修房子,工厂的工人到厂里造零件,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我们出生,接受教育,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文明就是这样延续的。

虽然没有绝对的平等,但作为一个历史写作者,我不能灌输一种观念,让普通人觉得自己是平庸的,没有人格,理所当然地得不到尊重。我想告诉更多的人,可能我的钱比别人少,地位没有别人高,但我的人格、尊严,一点都不比别人低。

就像我调研的一家茶馆,2021年的大年初一,茶馆的监控拍摄到一位97岁的老茶客,在早上4点多过来吃早茶。当时因为疫情,茶馆没开。那么冷的天,老大爷就在门口徘徊,不愿意离开。他可能不明白,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还以为是自己来得太早,茶馆还没开门。他已经很老了,去茶馆可能也不会跟别人聊天。但他一定要坐在那里喝茶,这就是他的日常。

在敦壩酒吧的那天,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大家都能聚在一起,中场休息时,年轻人去买饮料,组织者还带来了蛋糕一起分着吃。散场后,我回酒店,剩下的人还要一起去吃宵夜。让普通人能够持续他们的日常,有尊严地生活,能拥有自己的未来,这就是最重要的。


从象牙塔到街头

我经常会想起,1991年,我第一次出国,要先到北京坐飞机,在那里落脚。那个时候没有酒店宾馆,只能住在四川驻京办,第一天没有安排房间,只能睡在走廊上。第二天才住进了一个二三十人住的大房间,都是从四川来的厂长、书记,地方领导。我到美国最震撼的,就是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太不得了了。今天的青年人很难体会到当时中美两国的差距,因此,中国走到今天不容易,千万要珍惜。

那个时候和现在很不一样,虽然生活很苦,居住条件不好,1994年才取消粮票。但整个社会都很有活力,大家都肯投资、肯奋斗,坚信明天会更好。

当一个历史学家经常是悲观的,痛苦的,因为我们看得多、读得多。可能别人还没察觉,我们已经开始了担忧。

过去的2023年,是我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采访。虽然是被动的,但我还是愿意去表达,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面向公众表达的机会。有些话憋在心里也很难受。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社会现实?怎么去看我们自己?面对这么多年轻人,作为长者,我也有一定的责任。

去年读书日,艺术家王亥邀请我和香港大学的张隆溪教授,在成都的玉林街头做了一次读书分享会。张隆溪教授70多岁了,年纪比我还大。我们三个成都人,摆了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就在街边谈哲学、美学、历史。

那条街上都是小店铺,餐馆、修车行、理发店,足疗店,但我们做这个活动一点都不觉得跟这个环境有违和感。边上围着很多年轻人,听口音,有些是从外地来到成都的。还会有一些老头老太太凑过来看热闹。

我对“街头”这个概念很重视,我们就把学术引到街头,不一定要在干净、安静的会议厅,营造什么高大上的氛围。不管别人能接受多少,至少我们做了这件事。

在我们旁边,是王亥办的两个小书店,一间是“三联思想库”,集合了20世纪499本思想著作。很多现实问题,我们在阅读里也能找到答案。

我觉得大家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种浪漫化的想象。觉得是一个黄金时代,我们可以看很多书,很自由,有很大的空间。但其实那种自由是跟前面十年“文革”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当年没有网络,只有纸质书。相比之下,现在读书的选择比当年的我们多得多,绝大部分有价值、有思想的好书都能找到,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找借口。

另一间书店,王亥计划叫“王笛街头书店”,我没有同意。现在主要售卖我的《历史的微声》以及我在书里提到的文学、政治、社会学、人类学各个领域的图书。两家临街对望,夹在几家中医馆、按摩店、快递站之间。

这个书店只有15平米,书目就是我从儿童时期、中学到现在的阅读史。我希望普通读者在读历史的时候,首先应该意识到,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是代入了统治者的视角,还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的“捍卫战”

还有两三年,我就要退休了。我的朋友们也会说,现在应该是我放松的时候,为什么过得比我42岁时刚到德克萨斯A&M大学的时候还紧张。那时候压力很大,我一边教书,一边写书,如果书写不出来,在“非升即走”的体制下,就要走人。即使这样,我也每周都会去看电影、钓鱼,一钓就是大半天。现在这些活动都取消了,总有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现在我在澳门大学,除了给学生上课、开会,处理学校里的事,其他时间,都是在家里写作。夏天的时候醒得早,凌晨四五点就睡不着,我就起床,泡一杯咖啡,坐在窗边的书桌上,写到天慢慢亮起来。早上八九点,才开始洗漱、吃早饭。圣诞节放假或是在国内过春节,我都是照常,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说句实话,到了这个年纪,我现在躺平,不写任何东西,也可以活得很好。又不评职称了,工资都不会再涨。但就是想写。

笛在图书馆

疫情还没结束时,我基本都会想办法从澳门来到内地,做调研,接受采访,开讲座、分享会,不放弃表达的机会。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所捍卫的“日常”。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也不那么乐观的世界,我们普通人只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首先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记录抵制遗忘。

过去,历史记录的权力一直掌握在精英手里,但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你有自己的朋友圈,有公众号,可以拍短视频。以往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只要人们想表达,就有渠道。任何人,哪怕一个不识字的人,都可以给现代社会留下我们的痕迹。

很多人一味批评短视频,觉得碎片化,浪费时间。也有些人会说,短视频不真实,有夸张的、有美化的。那文字就没有了吗?我一直在指出一点,我们的历史有多大的真实性,我们的引以为自豪的二十四史,里面有多少帝王想让我们看见的东西?所以普通人记录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有责任,让历史不被遗忘。

我认为,短视频是不亚于文字的记录方式,这里面有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也有对社会的期待。现在我们来看,习以为常,但这些东西积累下来,能为以后的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些研究资料,就是一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来源:腾讯新闻)

*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为了不错过每一个故事,大家记得将谷雨实验室设为星标🌟哦,期待每次第一时间与你相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董宇辉风波后,自曝人生导师:“他治愈了我所有崩溃”对话小冰 CEO 李笛:听到要卷 AI 应用,我挺担心「重蹈覆辙」完败?我所亲历的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月薪1200的体制内临时工,选择从考公围城跑路 | 我所躲避的生活茅于轼95岁生日:消灭特权,捍卫私权当老公是意大利人…再爱老婆也得捍卫意面尊严!深圳90年代的繁华,远超王家卫的《繁花》小冰CEO李笛:移动互联网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敌人我所看到的「无条件的爱」,常常是子女给父母的|对话赵静“非常不寻常”,谷歌工程师杀妻案嫌犯第五次未出庭→现代文明的四个捍卫这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但我们不是,我们将捍卫每一个明天Melody殷悦:“娇妻”的觉醒 | 谷雨王家卫应该是中国大导里对女性议题认知最前卫的捍卫东北,就是捍卫“现代中国”!王笛:掌权者总想创造历史,结果却给历史遗留下无数悲剧6061 血壮山河之随枣会战 第三章 15《跌宕起伏心灵煎熬的14天》(1) 【交通事故】一张图500元是目前AIGC最高“回报”?小冰李笛:调用API的商业模式不适用于未来 | MEET 2024基努里维斯和女友日常撒狗粮亲亲,网友:我又相信爱情了王家卫的《繁花》,把她拍出下凡的美有了俄罗斯支持,印度离“入常”还有多远?正常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阈值真的“正常”吗?举报县委书记就被捕,怎样捍卫举报权秀场直播里的女主播与她们的“绝望劳动” | 谷雨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签名信的进展以及为什么我们要求实名签名?造假仙人的“日本神药”支持“入常”,印度喜获大画饼!王家卫的《繁花》,就是在拍上海滩【租房】随时入住|Lantera高级公寓|3b2b带独卫的主卧转租|租金19002022年3月1日,24位郭文贵事件受害人首次实名致信美国政府您有一份礼物请查收!Patchi限定<爱我所爱>礼盒,由内而外尽是奢华!阴差阳错出国门(1)王笛:做学术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