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最亮的那盏灯”,如何温暖年轻人的生活?| 来点财经范儿
《来点财经范儿》栏目3月起推出“热爱城市的理由”系列策划。该系列共四集,主题分别为:《便利店:城市“最亮的那盏灯”》《地铁“任我行”》《口袋公园:不止于休憩地》《园区进化中》。
该系列以“一人份”热爱为情绪线索,通过“一人食”“一站地”“一把秋千”“一个空间”的意象,将便利店、地铁、口袋公园和创意园区四个城市年轻人日常接触的载体连接起来,在城市经济学为主的逻辑背景下,广邀年轻人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城市发展的话题进行同场分享。
“热爱城市的理由”系列将于3月4日起陆续上线播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不断追求更加高效与便捷的生活。便利店,以密集的网点布局、多样的商品品类、24小时超长“待机”的营业时间和全面贴心的服务,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来点财经范儿》对年轻人进行了随机访问,得出几乎一致的答案:
方便 便捷
三四次及以上
零食、饮料、快餐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城市中心主任冯凡对便利店有着独特的喜爱。他认为,便利店是一个城市的习惯和文化的高度浓缩的载体,承载了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通过便利店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语言、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相处之道。
在便利店工作8年,一路从兼职、全职,做到店长、加盟商的姑娘吴姗姗,现在在上海已经拥有4家便利店。在她看来,便利店可以解决年轻人的一日五餐,即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各色食物是便利店最畅销的货品,也是便利店特别能吸引年轻人的地方。
在姗姗8年的便利店从业经历中,发生过许多难忘的故事,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个顾客,由于工作场所离家比较远,每周只回去一次,剩下的几天晚上都是会来到她的便利店休息。姗姗表示只要是进店的顾客,都会尽量满足他的需求。
对此,冯凡认为,对年轻人来说,便利店就像是城市里“最亮的一盏灯”,这盏“灯”在冬天是个“暖亭”,在夏季是个“凉亭”,踏入店门的那一步就能感觉到类似家的温暖。
据《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便利店销售额从2019年的255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834亿元,全国便利店门店数量从2019年的13.2万家增长到2022年的30.01万家;2022年全球便利店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当大卖场、超市等传统零售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我国便利店业态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长态势。
对此,毕马威中国北方区零售与消费品市场主管合伙人吴旭初认为,未来我国便利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十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我国的家庭结构从以往的大家族变成小家庭,传统仓储型的超市并不适合小家庭,便利店就正好填补了这部分需求。因此,传统超市并不是消失了,而是随着市场转型升级,逐步被分割成小型超市,也是一种形式的便利店。
由于工作原因,冯凡长期生活在上海和成都这两座城市,他发现这两座城市的便利店也风格各异。上海的便利店比较安静,售卖的商品除了生鲜、零食饮料等食品,生活用品也非常丰富和精致;而作为美食天堂的成都,便利店如果吃的没做好,那它可能就开不下去,同时便利店里的氛围也更加轻松愉悦。
姗姗从内行的角度对比了上海和老家的便利店,她同样也发现在食品品类、店员的服务意识上这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吴旭初则以山西的唐久便利店为例,分析了便利店在不同城市的特点。他认为唐久培养了当地人的便利店消费文化,它在以当地人饮食特点出发、自产多种生鲜食品的基础上,还能提供遛狗、包扎等极致的服务。
2021年11月,上海等52座城市共同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在离家15分钟的圈子里满足吃穿用行等基本生活所需。便利店就是15分钟生活圈中一个典型的设施。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城市中心主任冯凡对此解释,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来源于城市规划专业中的设施的服务半径,对观众来说就是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医教体卫等生活基本需求。他认为,在15分钟生活圈中,不仅要满足居民的相关设施需求,还应该满足他们的社会关系的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要满足他们社交的需求。这有赖于相关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城市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更新。
本期《来点财经范儿》,讨论便利店如何给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带来便捷和温暖。同时也将进一步探讨,以便利店为代表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如何为城市发展活力增色。
更多精彩,请在3月4日晚22点47分,锁定东方卫视《来点财经范儿》,第一财经3月9日22点播出,百视通IPTV云财经/OTT一元财经可同步收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