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小孩变形计:从美高转学到英国,爸妈觉得我疯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谷雨星球(微信ID:guyujihua2021)
作者:化学小泽非
大家好,我是化学小泽非,伦敦大学学院UCL化学系大二在读。
在电脑上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正是下午四点,英国不停歇的雨正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望向窗外,又有一辆Chiltern Railway在雨中从伦敦开往牛津。
■已经习惯了伦敦灰蒙蒙的雨天
「我为什么会来到了这里?」
我小时候比较自卑,经历过打压教育,机缘巧合去了美高,但跟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我半道转去了英国。
听过我求学经历的朋友,通常都会百思不得其解:千辛万苦申请到美高,为什么还要折腾到英国?又有什么得与失?
我一直很想写我在国外的成长经历,于是接受了谷雨星球的邀请,有了这一篇文章。
不过我的语文也就是沪教版初二加几本网络小说的水平,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够通畅,还请各位见谅。
01
「只要成绩比别人好就可以」
窗外的雨此时越下越大,但是我的内心却异常得平静。将打字法切换到中文,请允许我在键盘的敲击声下,讲述这些年的成长。
初中之前,我一直很自卑,因为我感觉自己很笨。
我上课很容易开小差,数学和英语一直考不及格。父母曾一度要求我每天带一个本子去学校,每节课请老师评价今天上课的表现。如果不好,那自然回家是一顿竹笋炒肉。
那时候,成绩不好就会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坏学生」。
老师跟同学们说不要跟我玩,我上体育课组队都没人愿意跟我一起,一跟同学起冲突,老师也第一时间觉得这是我的错。
现在回过头看,我小学时应该有轻微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我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上课经常玩铅笔,反正就是不喜欢听老师上课。上语文课的时候,我最喜欢读课文,而不是注意着老师。
好在上了初中后,我遇到了一个还不错的老师,他把我们当作青少年,不再会用成绩来评判人。这给了我空间,让我慢慢开始有自控力了,我学会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逐渐有能力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我发现,原本觉得很难的题目其实自己可以慢慢地想出来,钻研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在解题上。
渐渐地,我的分数开始变好,也越来越受欢迎。
我享受着考高分时同学羡慕的目光和老师的表扬,仿佛一切都在变好 。但是,当时的我远远不知道:
这样的功利心反而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枷锁。
因为对于成绩和名次的追逐,我不仅与同学起过冲突,也有过心情抑郁。我那时想当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得到别人赞赏的目光,却又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14岁的自己那年没有想过太多,只要成绩比别人好就可以。
我初二的时候,我爸提议:暑假要不去美国感受一下吧?
当时,海外夏校在国内是刚兴起的阶段,我们什么都不懂,就找了专门申请夏校的老师。他们推荐我去康州一个名高中Choate Rosemary Hall,据说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母校,夏校的质量也很高。
原本,我也是抱着见见世面的心态去的,但没想到,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求学方向。
■Choate Rosemary Hall是美国小常春藤盟校之一,也是美国最顶尖的私立中学之一,被称为「耶鲁预备校」,有好几个夏校项目,学术、语言,以及很有特色的肯尼迪政府学院项目
夏校也有学术课,老师会让你好好听课,譬如说不能玩手机或者开小差。但老师不会因为你成绩好不好就对你区别对待,或者劝你好好学习。一般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也只会说「下次好好努力」。
我最喜欢的是这里轻松的氛围。
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同一个等级上,而不是老师一定比学生等级高,学生只能被动着听。
校园特别好看,体育运动丰富,我哪怕英文不好,每天也都能过得很开心。回国后,我真的太想在那样的环境中学习了,就和爸妈提出:我想去美国读高中。他们很震惊,毕竟身边没有朋友的孩子这么小就出去的,但是他们没有第一时间拒绝我,而是陪我去访了几所美国高中,也扭转了观念。
就这样全家一致决定:初三不上了,直接停课补英语,申请美高9年级入学(美国高中是4年,那里的高一算国内的初三)。
■国际生申请美高常见时间点是9年级入学。
02
从美高到英高
天已经黑了吗?我瞥了一眼窗外,没想到冬令时后天黑得这么快。我把玩着高中毕业时宿管送的笔,继续把思绪拉回到申请高中的5年前。
转学的兴奋,很快被紧张的申请冲淡。申请高中的这段经历是对我争强好胜心理的第一个打击(后文会说到)。
经过种种波折,万幸的是,最后还是有一所寄宿学校录取了我,而我的留学经历也就此开始。
很多家长或许想不到,刚去美高时,我最不适应其实是社交。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和别人住一起,可能也是独生子女,不太会跟同龄人沟通,跟室友闹过很多矛盾。后来大家都学会了妥协和商量,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还有文化上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很多误解。
比如,在国内找不熟的人问问题,我们一般会很有礼貌地问好然后「抱歉打扰了」,但是老外会觉得你很矫情,一般都直接说「你好,想问你个问题」。
■在美高体育馆里
这种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反而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我可以直接私下里跟老师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同理,如果跟同学有矛盾,也可以直接说,大大方方地与别人交流,比含蓄委婉地等待别人意会让我更舒服。
好景不常,美高的美好氛围,很快就被我对课程的不适打破。
学校强调博雅教育,对人文学科非常重视,然而,我渐渐发现,自己对学习文科是真的不感兴趣。
我喜欢读小说,看历史纪录片,但是真要我写议论文或者写读后感,那可是两眼一抹黑。尤其当我得知我读的IB课程要学3门文科时,内心就打起了退堂鼓。
有一次跟一位老师聊起这事,他说我可能更适合读A-Level课程。
A-Level是高中最后两年的课程,且只需要学3-4门科目,只要我全选理科,就可以扬长避短。
■三大课程体系对比
研究后,我决定在美高10年级的时候申请英高的12年级入学。
当我把这个想法和爸妈说时,他们觉得我疯了,冷静下来发现我经过了深思熟虑,也就给了大大的支持。
英高的入学考试比我想象得难。尽管托福已经考到了111,但我没有学过IGCSE课程,尤其是科学方面几乎是完全没有基础。
当时觉得最难的是化学,不懂为什么分子式可以一样,但是结构却可以完全不同?也不懂有机化学的反应式中箭头到底有什么用?
■与美国不同,英国学校的入学阶段是7 年级和12年级。
于是,有两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
在美国9年级到10年级的那个暑假,学完GCSE两年的数理化课程,从而准备11月份的入学考试;
选择一所适合我的英国高中。
我决定放手一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担心结果。
有趣的是,放轻松后我反而考进了八大名校之二的Rugby和Shrewsbury以及历史悠久的Ampleforth。
出于对击剑的热爱,我最后还是去了英国击剑项目最好的Millfield,从美高的10年级无缝衔接到英高Year 12。
■Millfield是英国最大的私立寄宿学校,也是奥运冠军摇篮,体育非常强,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Millfield是英国代表参赛人数最多的学校。
03
相似与差异
上次刚写到高中,自己就病倒了,之后陆陆续续地发了几天的高烧到40度。但在国外了习惯不去挂急诊,毕竟挂急诊只是用几个时辰的等候去换两盒免费但超市只卖50便士的止痛药。忍着疼痛,我转着高中毕业时宿管送的笔,继续高中经历。
因为又读过美高,又读过英高,我也总结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课程体系:英国的A-Level最多学4门,适合已经想好大学想做什么的。如果还没有想好的,可以试试IB或AP,有更多的时间探索。(课程难度)
课堂氛围:英国老师管得严一点,而且普遍学生上课都比较老实。而且上课都是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美国师和同学的互动比较动,也支持上课讨论。
课外活动:区别不大,私立学校体育项目都蛮丰富的。如果走体育升学路线,喜欢打篮球的可以去美国,踢足球的来英国。
寄宿管理:区别很大。美国宿舍你只要晚上签个到就可以了,白天你出校园没人管。
英国宿舍的规则很多,每天7点宿管就会敲你的门,确保7:45能出宿舍去吃早饭。而且宿管会查你仪表,对于男生就是看你有没有剃胡子,领带有没有打好,衬衫有没有别到裤子里,没有的话会让你回房间重新整理。
课间休息时不允许回宿舍休息的,只能去学生中心或者图书馆。白天只有午饭允许外出吃饭,晚饭必须回学校吃,七点之前回到宿舍(每个宿舍的规矩不一样)。
一般来说,年级越高的学生特权越大。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住单人间,也可以在晚上学习时间不交手机。周末不会被强制的起床点名,允许外出游玩。
■图片来自美高Cranbrook Schools
总得来说:
英国学校比较传统,规矩比美国学校多,但老师认真负责,会专门问你听懂了吗,毕业出来的学生也都有一种绅士或者淑女的气质。
美国学校课堂自由,你坐哪里都行,出来的很会社交,也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完全需要自己主动去学习。
而从费用来看,基本差别不大,英高稍微便宜一些。
一般来说,英高大致需要准备50万一年,美高更贵一些,校内费用加上校外生活费,一年至少要60万。
■一部关于伊顿公学的纪录片
04
去让自己变坚强的学校
雨终于停了,我摘下了耳机,学校科学图书馆永远都是嘈杂的。写到这里,终于来到了我最喜欢的部分:一个亚裔理工男孩辗转中英美,又有什么样的体验呢?
回到文初的问题:我怎么来到了这里?我收获了什么?
身为一个在体制内分数至上教育长大的学生,我常感觉头上绑了一个成绩紧箍咒。
申请美高的时候,我就常感到郁闷。明明我的英语在公立初中里属于中上游,为什么我的托福分数才考了 90 出头,尤其是别的同学能考 100 分?
我一直觉得自己比他们好,不应该比他们差才对。当我发现别人都考进热门学校但自己却被保底学校也拒了之后,内心的焦虑更加严重。
我没有意识到,我更需要的是一个适合我的学校,而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学校。
转学英高也是一样,压力自然来到了我身边,产生了浓重的自我怀疑——自己考不上顶尖的名校,一切努力就付诸东流了,我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申请大学时候,当我没考上梦校剑桥,但同宿舍成绩一般的英国男生却拿着体育奖学金上了普林斯顿时,这种情绪尤其严重。
与其说是嫉妒,不如说是不安。仿佛小学成绩不好时被人孤立的自卑感又回来了,仿佛又能感觉到父母失望的眼神。
我想起高中时候击剑教练告诉我的:你一直想着输赢,就不会关注比赛本身,也就不会在比赛中学习与成长。
这都是因为不自信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因为对自己不自信,所以一直想通过考试,升学,比赛排名来证明自己。
如果有家长或者老师朋友看到这里,我唯一的建议就是,请务必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的自信心。
要让他相信,即使一些事情没别人做得好,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 UCL欢迎新生
我本科没有考上牛剑和藤校,我也没有那些考上的同学优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一无是处。
在我看开后,我发现自己肩膀上的包袱轻了,活得没有那么累了。比起小时候的不自信,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我学会了厚脸皮,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拉不下脸而不去寻求帮助。比如击剑打比赛输了,我就老老实实地问对手自己怎么才能提升,错了就老老实实承认,不再死鸭子嘴硬。
我的逻辑能力很好,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总能找到每一个结果的过程。
我很喜欢获取新的知识,无论跟什么背景的人我都可以聊上几句(注意!这是一个很容易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事情,你永远不知道和你说话的人是什么背景)。
当跳出成绩决定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零和博弈。
你去了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地方你学习了什么,你成长了吗,你觉得自己变得坚强了吗?如果有,那恭喜你,那个地方值得你去。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End-
更多留学教育资讯点击关注FindingSchoo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