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每隔一年就有儿童集中瘫痪,医生在为今年潜在的再次暴发做准备
图片来源:pixabay
不仅让你感冒,它们还能导致一些孩子瘫痪甚至死亡。
撰文 | 王怡博
审校 | 黄雨佳
2008年秋季,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家医院接收了一位小患者。患者是5岁的小男孩,原本因头痛、低烧和咽喉痛就诊。但出乎医生意料的是,他在随后的两天里出现了肌痛,并且手臂逐渐无力——右臂比左臂更严重。这样的症状持续了4天,却仍不见好转,主治医生推断他患上了非特异性病毒性疾病,即普通病毒感染。但很快,小男孩就出现大小便失禁,并且无法行走。
之后的一天晚上,他被发现躺在床上,呼吸暂停,上肢间歇性强直。在被送入儿科重症监护室时,他仍然没有任何反应。对他大脑进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弥漫性脑肿胀,最终医生判定他已经死亡,是脑死亡。
难以想象,他原本看似感冒的症状会发展成这般无法救治的模样。医生通过对他进行尸检,确认他的病症已演变成了肺炎、急性神经损伤和弛缓性瘫痪。通过细菌、病毒和真菌培养,医生一一排除了可能的病原体感染,就连新罕布什尔州两种普遍的脑炎病因(西尼罗河和东部马脑炎病毒)也被排除在外了。
不过,医生在他的脑脊液中检测到了一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D68型(EV-D68),并结合肠道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模式,确定该病毒就是导致小男孩死亡的罪魁祸首。
医生原本以为这还只是个例,但到2012年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共卫生部(CDPH)收到了3例关于急性弛缓性瘫痪病例的单独报告。理论上,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一种肠道病毒)也可能导致急性弛缓性瘫痪,但事实上,随着北美根除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一种肠道病毒),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急性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综合征已从北美基本消失了。因此,这些集中出现的病例报告尤为奇怪。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异常病例并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所为,但具体病因未知。于是,CDPH开始加强对类似病例的监测,而那时美国其实也缺乏对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导致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这些事件发生后,CDPH开始加强对类似病例的监测。谁也没有想到,2014年,美国上百名原本健康的孩子突然感到四肢无力,罹患上了一种名为急性弛缓性脊髓炎(AFM,属于急性弛缓性瘫痪)的罕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图片来源:pixabay
成对出现
那一年是AFM病例在美国的第一次激增。自那以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开始追踪这种疾病,并且很快将这种罕见的疾病与一种已知会引起呼吸道感染(通常是轻度感冒)的病毒——我们前面提到的EV-D68——联系起来。
EV-D68这种几十年前发现的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亲戚。如果你是病毒学家或儿科医生,或是孩子的父母,你也许知道每到一定季节,肠道病毒就开始活跃起来,尤其喜欢攻击托儿所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它们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呼吸道感染,就像感冒一样,还可能让儿童患上手足口病。
美国CDC发现,当EV-D68在2014年开始激增时,AFM这种神秘的疾病也随之而来,导致一些儿童四肢无力,长期甚至永久性瘫痪。重要的是,这一对来势汹汹的病毒与疾病似乎每隔一年就会几乎同时出现一波,通常在8月到11月之间传播。比如,2014年,美国有34个州出现了120例AFM病例;2016年,39个州有153例;2018年,42个州有238例。而EV-D68是这些AFM患者标本中最常检测到的病毒。
按照这种规律,专家原本预测,美国2020年的AFM病例会继2018年出现最大增幅后变得更糟,并且他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没成想,另一种病毒气势汹汹地来袭——新冠肺炎席卷全球。
这场致命的大流行颠覆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托儿所关闭,学校转为线上教学,人们纷纷戴上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同时,这也打乱了其他病毒的节奏。病毒学家早就知道,不同病毒之间不可能友好相处。实际上,总有一种病毒喜好“欺负”其他病毒,比如在高传染性奥密克戎变种激增期间,其他呼吸道病毒似乎都消失了——它们在过了风头后又回来了。
因此,EV-D68没有按照预期在2020年出现也就不意外了。专家们心想,如果按照每隔一年出现一次激增的规律,估计是延到2022年。这下,他们更担心了。因为这时距离2018年已经过去4年,而这4年里肯定已经积累了更多易感儿童,EV-D68病毒可能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蔓延开来,引起AFM疾病暴发。
2022年初就有美国科学家在《柳叶刀·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上发表一篇评论文章警告说,肠道病毒EV-D68以及AFM疾病的大规模暴发很有可能迫在眉睫。夏季,EV-D68开始攀升,并且毒株与2018年时的相似。9月初,他们便通过其健康警报网络(Health Alert Network)警告临床医生注意EV-D68引发AFM病例增加的可能性。
该彩色图像显示了EV-D68的表面视图。图片来源:Purdue University image/Yue Liu and Michael G. Rossmann
但奇怪的是,AFM的暴发从未到来。尽管EV-D68来了又去,AFM病例数仍然很少。AFM似乎没有像此前那样跟随EV-D68一起激增。
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对于易感儿童来说是一件好事,但相关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实是,对于这场可能的暴发,医学界还有许多未知的地方。
比如,目前学界还不清楚为什么一些感染EV-D68的人会发展为AFM,而绝大多数都只是轻度呼吸道感染,很快就能恢复过来。
此外,自2014年美国第一次出现AFM病例高峰以来,EV-D68一直是头号嫌疑,但现在也只是科学家将EV-D68与AFM直接联系起来的早期阶段。2022年5月,有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第一个直接证据,证明EV-D68感染了AFM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即便如此,美国CDC也曾在少数AFM患者的脊髓液中,发现了除EV-D68外的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和EV-A71。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在所有AFM患者的脊髓液中发现任何病原体来确认病因。
如果说新冠大流行教会了我们些什么,那就是面对未知,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测,只能尽可能地做好准备。
现在,美国相关人员正在为今年AFM的可能激增做准备——如果继续遵循每隔一年的传播规律,2024年将是下一个需要格外注意EV-D68和AFM的年份。
参考链接:
https://meridian.allenpress.com/aplm/article/135/6/793/461245/A-Fatal-Central-Nervous-System-Enterovirus-68
https://www.cdc.gov/acute-flaccid-myelitis/about-afm.html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118155?logout=true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478202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4/02/mystery-of-tragic-paralyzing-illness-in-us-kids-deepens-as-case-trend-vanishes/2/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2/09/this-may-be-a-horrible-year-for-a-polio-like-disease-caused-by-a-common-virus/3/
https://virology.ws/2019/08/15/enterovirus-d68-and-childhood-paralysi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如需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您可能还错过了这些文章: 👉【热门文章】
孩子生在美国请设好生前信托Living Trust和遗嘱 内卷风吹到了美国的今天,该跟美国父母学些什么?
抵制贩卖焦虑!华裔家长最该学习怎么玩 冻卵真实经历分享(上)& (下) 有娃家庭的选车方案丨史上最全7座车
小黑屋变豪宅 | 翻房装修心得 - 一步步经验总结 一个纯文科生是如何在硅谷顶尖公司立足的
👉【硅谷公私校盘点】
硅谷私立学校盘点
硅谷公立好学区盘点: 南湾 | 中半岛 | 东湾 | 三谷地区
👉【育儿相关】 美国Common Core 扫盲 亲测 | 解放老母亲的4款学习类APP
Insider View: 如何给孩子选美术兴趣班 Insider View: 舞届大咖谈儿童舞蹈教育 中产家庭怎么教育出精英孩子?
硅谷幼升小如何考察学校
硅谷私立小学入学考试面经
我带几周大的宝宝进了整形科 | 真实经历分享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 孩子被霸凌,家长该教孩子怎么做? 用这6招有效对付2,3岁叛逆期的娃们 孩子到底多大送幼儿园好?读后不再纠结 斯坦福教授的最新发现,普通孩子和学霸的真正差距 细数2年来庆幸自己买过的育儿神器 | 走心推荐
👉【硅谷本地生活】 湾区最值得去的35个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 湾区赶超LA的主题公园盘点 收藏 |强烈推荐的湾区亲子遛娃好去处 湾区妇产科OB和儿科医生推荐 美国护照,中国旅行证/签证/护照换发等|攻略
注意,如何找好月嫂或阿姨的经验分享 硅谷阿姨参考标准和老司机们的吐血总结 收藏~湾区儿童牙医推荐
注意!!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同名小红书账号 <养娃在硅谷>
免得错过精彩的不同内容和线下活动哦!
注意!!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同名小红书账号 <养娃在硅谷>
免得错过精彩的不同内容和线下活动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