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亿,破了!公众号新闻2024-03-26 07:03封面图源:图虫创意作者:刘晓博来源:刘晓博说财经文章已获授权3月15日傍晚,央行公布了截至2月末的金融数据。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广义货币M2为299.56万亿元,距离300万亿大关近在咫尺。如今,3月份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国的M2铁定已经突破了300万亿,甚至可能破301万亿了!从上面从央行官网的截图可以看出,2024年2月末的M2总量比去年12月末大增了7.29万亿,比去年1月大增了25.76万亿。突破300万亿是里程碑。它意味着,虽然当前CPI非常低,但真实通胀率并不低,货币发行速度并不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民币的简史:第一套人民币是1948年12月发行的,当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再后来,爆发了朝鲜战争。两场战争,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胀。也让货币后面多了好几个零,第一套人民币纸币的最高面值是5万元:第一套人民币从1955年3月起被第二套人民币替代,当时还搞了币制改革,兑换比例是1万元兑换1块钱。上述5万元的纸币,换成新币就是5元钱。我们即将迎来的300万亿元,是从1955年3月重新定义的“1块钱”算起的。1956年中国的货币总量(广义货币M2)为175亿元,当时全国有6.28亿人,人均拥有货币27.9元。1975年,中国的M2首次突破1千亿;1988年突破1万亿,1998年突破10万亿。到2013年3月,中国的广义货币M2首次突破100万亿。突破第一个100万亿,用了57年。2020年1月,广义货币M2突破200万亿。突破第二个100万亿,用了不到7年。2024年3月突破300万亿,突破第三个100万亿耗时4年零两个月。如今,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均货币拥有量21.28万元,是1956年时人均水平的7620多倍!300万亿,这放在全球是什么水平?我们也可以横向对比一下。美国2024年1月末的广义货币M2为20.8万亿美元,按照7.2的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大约是150万亿元,正好是中国的一半。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拿出一半的人民币来兑换美元,就可以把全球的美元都兑换过来。欧元区截至1月末的M2是15.1万亿欧元,折合16.4万亿美元或118.4万亿人民币。地球上所有的美元和欧元加起来,都不够兑换人民币的。中国广义货币M2的规模,超过了“美元+欧元+英镑”。或许有人会问:中国的货币总量这么大,但楼市、股市为什么依然低迷?资产价格的走势比较复杂,不仅跟货币总量有关,还跟货币增速有关。中国的货币总量大,决定了我们的房价、股价都比国际平均值高。比如我们大城市的房价,在全球大城市里是最高的,即便最近两年显著下跌,依然如此。我们股市下跌了很多,但市盈率中位数仍然比长牛的美股要高。资产的基础价格是货币总量决定的,短期走势是货币增速和投资者(购房人)的预期决定的。上图是21世纪以来,中国每年的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最近几年明显低于2015年以前。上一轮经济下行周期(2008-2010),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中国大水漫灌,M2的同比增速(可以看做是印钞速度)达到了惊人的27.7%,资产价格大涨。而这一轮经济下行,印钞速度最快也就12.9%,最近回落到了8.7%左右。所以,楼市和股市表现整体都偏弱。记住我的结论:货币总量决定资产的基础价格,我们的货币基数大,所以资产价格比国际市场普遍高一些;货币增速和投资者预期决定短期走势,最近几年印钞速度下滑,再加上疫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预期改变等,所以资产价格短期偏弱。但从长期看,资产价格还是由货币总量和长期的平均增速决定的,这个规律不会改变。中国的货币总量明显是偏大的、增速是比欧美日偏快的,这个趋势很难改变。多年前,我曾提出过中国经济的“1.5倍魔咒现象”,是说印钞速度(M2同比增速)很难回落到GDP同比增速的1.5倍以下。如果持续几年回落到1.5倍以下,接下来几年会报复性反弹,最终达到平均值的1.5倍以上。比如2020年和2022年的报复性反弹,就是对2017年到2019年印钞偏慢的“校正”。之所以存在1.5倍魔咒,跟总投资中,国企、地方政府投资占比较高有很大关系。这些投资往往逆周期进行,效率不高。正因为如此,只用CPI来衡量通胀是不准确的。或者说,CPI只是生存指数,反应了基本生存的物价变动,对通胀的反映不全面。更全面、也更真实的通胀应该是“M2同比增速-GDP同比增速”。这从官方最近几年一直说的“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就能看出来。它事实上给出了计算真实通胀率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最近这些年的通胀(M2同比增速-GDP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GDP同比增速”计算出的2023年通胀是4.5%,而不是CPI的0.2%。2022年是8.8%,而不是CPI的2.0%。所以,通胀是常态的、本质的,通缩是偶然的、表面化的。资产到底该怎样配置,是长期存银行、拿定期,还是选择优质资产长期持有,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