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恐袭案教训深刻:中国的安检过度了吗?
作者:观雨大神经
来源:观雨大神经
全文4161字,预计阅读需6分钟。
3月22日,莫斯科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恐怖袭击案件。
几个恐怖分子手持自动步枪和手榴弹袭击了当地的一家音乐厅,他们对平民进行了疯狂扫射,截止目前已经造成死亡人数133人,受伤人数152人。
事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表示对此事负责。
美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曾在3月7日发布过安全警告。该警告称会有极端分子会发动恐怖袭击,所以建议在俄的美国国民在未来48小时避免参加包括音乐会在内的大型集会活动。
这个时间虽然没对上,但也没差太远,难免让人觉得事件的内幕扑朔迷离。
从最新的消息来看,被捕的恐怖分子表示他们是“收钱办事”。
俄罗斯肯定不会轻易相信“伊斯兰国负责”的结论,因为根据初步的调查,恐怖分子在恐袭后跟乌克兰方面是有接触的。
而且就算真的是“伊斯兰国”的“手笔”,也难保背后没有更大的幕后主使。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全世界直撞的“伊斯兰国”,从来就没有对以色列的目标下过手。
不过不管真相是什么,俄罗斯自己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他们的安保水平实在是太差了。
一个大国的首都,居然可以让几个人大摇大摆的带着自动步枪在公共场所作案。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恐袭的过程中,事发地相关的安保措施基本上就形同虚设。这是不能用“大意”来解释的,因为俄罗斯现在处于实际上的战争状态,他们的安全部门在这个时间点没有任何理由“走神”。
因此从这次恐袭案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社会的安全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其实他们遭遇此类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2002年10月23日发生的车臣恐袭案跟这起案件比起来,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40多名车臣武装人员闯入了莫斯科的一家剧院,一下子就胁持了850多名观众和演职人员作为人质。普京为此出动了阿尔法特种部队,该特种部队向剧院里释放了麻醉气体并发动强攻,最终有100多名人质在双方的枪战中因为中弹或吸入过量麻药而身亡。
同样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遭到恐怖组织的大规模无差别攻击,二十多年了,俄国人似乎没有汲取任何教训。
有人会说面对这种手持专业武器的恐怖分子,就算有安保措施也没用啊。
如果仅看音乐厅本身的话,确实有些无可奈何。毕竟一个艺术场所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去对付专业的恐怖分子,但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安全保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1
我们安全吗?
我们平时看到的安保体系可能只是一些公共场所放置的安检设施。
但实际上,这只是整个系统的一小部分,一个完整的安保体系从边境就开始建设了。它包括但不限于:
严格的边防检查,
日复一日的边境巡逻,
严格的危险品生产和交易监管,
对包括枪械在内的各种危险品的禁令,
严格的物流监管,
各个交通站点的例行检查,包括公交站、地铁站、火车站、飞机场、港口等等,
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安全监控设备,
日常在公共场合巡逻的警力,
具备社会责任心,随时会报告可疑情况的热心群众
...
以上这些要素共同构筑了社会安全的防护墙。
这里面环环相扣,层层嵌套,缺了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压力失去平衡。
但相应的,只要保持住这个系统的完整,那么每一个环节的压力都是可控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假设有暴恐分子想在我国境内复制莫斯科恐袭这种程度的袭击,那么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怎么把这么一大堆危险装备运到目的地。
在这一点上我国和俄罗斯就有着巨大的区别。
俄罗斯是一个允许普通人持枪的国家。
当然了,他也有一些管理的规定,比如说不能酒后持枪等等。
但毕竟口子已经开了,你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多治安力量去保证规则细节的完美执行的。毕竟社会上有资格持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
而在中国就不同了,我们是严格禁枪的,所以警方查起来不需要管那么多的规则细节。
而且因为禁枪,所以绝大多数普通人不会持枪,于是极少数的持枪者就如同“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容易被发现。
这就非常有效的提升了治安力量的工作效率。
如果暴恐分子想从境外把装备带进来,那么光是边防就能先给你卡下来
就算运气好混入了境内,各个交通节点和枢纽都有检查,想带着一堆“顶级违禁品”从边境一路开到大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境内搞个土作坊自己手搓装备行不行呢?
还是很难。
因为我们从源头上严格管控了危险品的生产和交易,所以你连相关的原材料都很难买到。
就算你买了,也很容易因为物流监管而被警方发现。
即使你通过各种手段完成了准备工作,可以带着装备去往目的地了,还要面临各个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比如说坐个地铁都得过安检。
而如果你的形迹可疑,就会被周边热心的群众举报。一旦被盯上,遍布全城的摄像头将让你无藏身之地。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我国也曾经遭受过暴恐分子的袭击。
不过客观的讲,我国遭受到的暴恐袭击的烈度相对美俄法英这些国家而言是较低的。
这里面除了因为我们的反恐工作和情报工作做得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举的那个例子,我们有相对完善的社会安保体系。
其他的先不说,暴恐分子在我国境内能使用的装备和火力就很有限。这些人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在我们的地盘上随便掏出自动步枪和手榴弹。
而在前些年的一些暴恐事件发生后,我国就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安保力量的投入,之后恐怖分子便很难在我国的境内掀起波澜了。
现在有多国外的游客来到中国时,会感慨中国的安全环境,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再他们看来是非常稀奇的。比如说可以大晚上出去吃夜宵而不用担心人身安全,包忘在店里了不会被偷,快递点的快递可以无人监督自己取...
以至于有些外国博主开玩笑的说,在中国的晚上出门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容易长胖,因为烧烤摊太多了。
当然了,我们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但相对而言,中国确实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安全的国家之一。
在人口密度这么大的情况下,做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
但就在我们享受着今天这种安全的环境时,还是很有必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这种安全的环境会理所当然的持续下去吗?
2
防线的隐患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包括安全。
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现在的安全水平,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投入。
我们的很多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去维护安全秩序,这些都是成本。
不过尽管成本投入的总额很高,但相对中国巨量的人口和极高的人口密度而言,我们其实已经是在“花小钱办大事”了。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可以长期维持现在这种安全水平,恰恰就是因为我们非常能省钱,能够以极低的人均安全投入去创造一个全球一流的安全环境。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中国人在配合安保措施方面有着普遍的共识。
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乐于看到有关部门投入巨大成本来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自己也愿意配合与安保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
比如说我们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会自愿配合安检;在生活中会自觉抵制购买或携带危险物品;平时并不反对随处可见的监控摄像头;碰到临时检查时可以忍受暂时的不方便;看到违法行为时会积极报警...
不要小看这种共识,正是因为有这些共识在,安保措施的执行成本才可以降到足够低的水平。
我国随便一个城市都是动辄几百上千万的人口,如果大部人都不配合安保措施,那么派出再多的工作人员也是管不过来的。
而只有在大多数人都非常自觉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把有限的力量集中用到少数极端分子身上,打出一个雷霆万钧的效果。
这种效果又可以建立起巨大的威慑力,进一步降低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所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正向循环,它离不开在座的每一位的理解和努力。
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社会失去了这样的共识,会发生什么呢?
很简单,我们现在的安全体系马上就会无以为继。
毕竟我们的人口是14亿,再多的资源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盯住 。
所以如果这方面的共识坍塌,整个社会的安全防线就会马上崩溃。
从路不拾遗到烽烟四起,中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事实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大V在网上鼓吹“中国的安检过度了”,抛开别有用心的不谈,这其实体现的就是一部分人的想法,他们觉得公共场合的安保措施妨碍了自己。
出现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这个事确实是挺麻烦的。
但还是那句话,凡事皆有代价。如果社会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人不想承担这个“麻烦”,那么所有人就要跟着一起去承担发生极端事件的风险。
当然也有人会说,稍微放松一点问题应该不大。
这个说法不一定错,但到底多大的安保强度是最合适的,恐怕只有等出事后才知道了。
在现在的基础上稍微放松一点,既有可能问题不大,也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整个系统的多米诺骨牌式坍塌。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社会安全体系是环环相扣的,你在任何一个地方放松一点,都可能导致其他环节的压力出现指数级的上升。
到时候其他环节能不能顶住呢?这就不好说了。
比如说如果有一天地铁不安检了,那么这部分压力就会转移到包括物流监控、道路安检、公共场所安检在内的这些环节上。
那么如果这些环节也觉得压力太大,是不是也可以撂挑子呢?
这就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建立一堵护城墙需要成千上万的砖块;而摧毁它,只需要在特定的位置拿掉几块就可以了。
俄罗斯现在正在努力的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鲜血也在凝聚他们国民的共识,有理由相信他们在未来的时间里除了会打击恐怖分子背后的势力外,也会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安全体系的建设。
但现实的说,一个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不是说建就能建得起来。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系统的建设从来都比毁坏难得多。
3
结语
一个社会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表面上看是由社会管理人员和相关法规决定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由每个人的选择共同决定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被其他人的选择所影响,直接或间接的承担其他人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
我们现在享受到的所有红利,本质上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遭受到的所有苦难,同样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不努力坚持自己的选择,就会被迫接受别人的选择。
英国古代诗人约翰·多恩写过的一首诗就非常适合用来描述这个逻辑关系。
这首诗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全文是这样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山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