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美国下黑手,这只国内龙头股崩了
作者:怜青
编辑:吴阳煜 新媒体编辑:宝珠
视觉:林溪
来源:盐财经(ID: nfc-yancaijing)
全文3591字,预计阅读需5分钟。
今年以来,医药行业龙头企业药明康德的日子并不好过。
3月7日,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以11比1的压倒优势,通过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以下简称“法案”),该法案以“可能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危机”为由,将药明康德等中国公司被纳入到了“予以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名单中。
受此影响,“药明系”股价开始“跳水”,最大跌幅达20%。有媒体统计,在《法案》提出的近两个月来,“药明系”股票多次跌停,其蒸发的市值已超千亿元。
近6个月来,药明康德股价表现
《法案》通过后,全球生物技术行业知名协会——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宣布正着手剔除药明康德的组织会员资格。不久后,BIO宣布药明康德选择“主动退出”该组织,药明系企业海外前景无疑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近年亮眼的表现,是药明康德被美国针对的原因之一。3月19日,药明康德发布了2023年年报,显示药明康德总营收首次突破400亿元,五大板块中有四项实现增长。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法案》的风波之中,药明康德的出海之路迷雾重重,大量中国出海企业都关注着药明康德对事件的应对方式。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向盐财经表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法案》将对药明康德和美国生物技术行业都将造成不利影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造成“双输”;但如果从中长期来看,药明系能够成功转型,找到新的增长点,那也不失为一次从“危”中找到“机”的绝佳案例。
1
医药外包行业的王者
药明康德成立于2000年,主要为全球制药、生命科学和医疗器械公司提供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是医药外包(CXO)行业的巨头之一,分为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高端治疗、国内新药研发服务等五大营收板块。
医药研发周期很长,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而医药外包模式则能有效降低药企的投资压力与系统风险。药明康德创始人夫妻均为手握多项专利的顶级学霸,在小分子化合物等领域小有名气,因此在药明康德的客户名单中,也不乏阿斯利康、辉瑞、默沙东、礼来等全球知名医药巨头。
该公司从2018年在港股上市算起,不到6年时间营收已经从100亿左右增长到超400亿元的规模,企业整体发展不俗。
药明康德2023年年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2.5%,首次突破400亿大关,归母净利润、毛利等多项关键数据同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2018年-2023年,药明康德主要财务数据/图源:公司公告
在海外市场方面,其境外营收为329.7亿元,占比81.65%,其中又以美国客户为主,来自这部分客户的收入为261.3亿元,占总营收的64.82%,增速高达42%。
2023年,药明康德境外营收构成/图源:公司公告
看似风光的数据背后也有隐忧。在药明康德披露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中,有媒体发现了其裁员的情况——2023年,该公司共有员工4.1万余人,较前一年相比减少了3245人,员工流失率也有抬头趋势,同比提升了约1.3%。
此外,虽然营收首破400亿令人欣喜,但增长比例仅为2.51%,和疫情期间三年——2022年71.84%、2021年38.5%、2020年28.46%的高增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药明康德对2024年营收的预估相当保守,预计今年收入低于去年,最高仅有0.5%的增长,仅为383亿—405亿元。
2
遭遇制裁猎杀
让药明康德给出如此保守增长预期的原因有很多,《生物安全法》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今年1月,美国议员向国会提交了《法案》的草案,希望建立“予以关注的生物技术企业”名单,要求那些与政府有合作的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将名单上的公司排除出采购序列。
虽未曾明言,但不少美国媒体都认为《法案》针对的就是药明康德、华大基因等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也有观点认为,国会并不会很快通过这一《法案》,因为在去年7月和12月,类似的《法案》就曾在不同渠道被提交过,但都未能更进一步。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仅仅在《法案》提交不到两个月后就通过了表决。在《法案》正式通过后,相关机构和公司也纷纷站出来与药明系“撇清关系”,如BIO前CEO曾明确反对《法案》,认为将对药物开发供应链产生负面影响,但日前,BIO新上任的负责人却表示坚决支持《法案》,这才有了文章开头药明康德被迫退出组织会员的一幕。
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官网新闻稿截图
邓之东告诉盐财经,失去会员资格,可能会让药明系无法再享受BIO提供的相关资源和合作机会,限制了其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和影响力,影响其行业地位和声誉。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在BIO选择“切割”后,同样急着“自证清白”的,还有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该实验室在一个抗病毒实验室项目中使用了药明康德的服务。为此,该实验室发言人在《法案》通过后立刻表示,与药明康德及其附属公司没有任何订单与合作。
“趁人之危”在商战中或许是基本法则,就在药明系遭遇制裁之际,它的竞品却在不断迫近,对于不愿意立危墙之下的美国药企而言,从现在开始准备一个“备胎”,还是很有必要的。
按照知名投行Evercore ISI测算,如果药明系被制裁而退出美国市场,美国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哪怕只能从中分到30%的同类业务订单,就能带动其营收增长11%以上。
印度生物医药公司Enzene Biosciences也被认为是很好的“接盘”选择。今年初,该公司在新泽西州投建了一个生物技术制造基地,这也是其在美国的首个基地。该州相关人士称,Enzene的本地制造能力将为北美生物制药公司提供精简的供应链、快速的周转时间以及对制造过程的更好控制。
同样被提及的还有韩国三星。美国一家生物医药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医药行业媒体Endpoints News采访时表示,三星生物制品公司在生物转化和局部细胞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技术和产能方面表现上佳,很可能会得到大型制药公司的青睐。
3
转机仍在
虽然《法案》的投票结果已经不可更改,但对于药明康德而言,事情似乎仍有回旋的余地。
一方面,这已经不是其第一次遭遇如此不公平的对待。2018年,美国发布了拟征税中国商品出口清单,2022年2月,药明系的两家子公司曾被列入“未核实清单”,但均在年底被移出。
而如今,《法案》还将被送往参议院经全体议员审议,《法案》有概率在这一步被驳回。
药明康德在业绩说明会上,也明确表示了正与美国政策制定者和参与立法过程的相关方进行频繁交流和对话,密切关注立法过程。
另一方面,是美国制药行业已与药明系有较为深度的合作,轻易不愿使用新的合作方。据美国医疗新闻网站STAT News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生物技术行业对中国的依赖有所增加。
其援引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报告称,2020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药品进口从21亿美元增长至103亿美元。一些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了担心,认为如果政府草率地将制裁作为目标,他们可能会受到附带损害,因为药明康德是研发、测试和生产药品的关键合作伙伴。
2023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统计/图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微信公众号
另有生物科技公司高管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的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称害怕疫情期间供应中断导致药物生产放缓的情况重演,“那时,无论是治疗皮肤疾病的氢化可的松(皮质醇),到治疗高血压的药片,各种成分的发货都被推迟了”。
目前,药明康德在美国多地均开展了相关业务,如在伍斯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建造一座2万平方米的生物制造工厂;而在新泽西州,药明康德有一家规模庞大的药物开发测试实验室,能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细胞和基因治疗制造以及生物制品测试。
担忧的情绪也传导到了投资界。金融服务公司大华继显相关人士在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因此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类似的消息,中国企业受到限制,会令投资者信心锐减、压力倍增。
退一万步说,即便《法案》最终实施,药明系还留有一定的窗口时间。有媒体报道称,此次通过的《法案》中添加了“祖父条款”,即新法适用于未来情形,对于以在《法案》生效前签订的合同不受影响。换言之,《法案》影响更多的是药明康德的增量业务而非存量业务。
当然,对于药明康德而言,更应该料敌从宽,思考遭遇最坏结果时的应对方案。邓之东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开拓如如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市场,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入,服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又或是开展新的业务领域,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都是药明系可以考虑的思路。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3财年,药明康德来自欧洲地区客户收入同比增长12%,来自国内客户的收入仅占比18.27%;药明生物方面,欧洲地区业绩贡献达到51.40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30.2%,同比增长101.9%。
这也意味着,药明系在国内还有深挖的空间,且在欧洲基础不错,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对于药明系而言,如何在《法案》正式生效前做好两手准备,或许才是更为合理的应对方式。
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