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浮屠 一世菩提
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的一个平凡的四合院中,一位年轻的学者正在窗前阅读学术资料,他的手边摆着一个土灰封皮的信封,里面是山西应县寄来的一张黑白照片。窗外,追逐打闹的孩童们正唱着市井中耳熟能详的童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当时的梁思成一定没有想到,正是这样的一张黑白照片,开启了他人生中接下来几年振奋人心的访古之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
✦
▲ 梁思成手绘的应县木塔图
“那天还不到五点预订开车的时刻,我们就到了东四牌楼长途汽车站,一直等到七点,车才来到。汽车站在猪市当中,北平全市每日所用的猪,都从那里分发出来,所以我们在两千多只猪的惨号声中上车,向东出朝阳门而去。”
细心的梁思成对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提及的三处地方都做了调查,但唯独对于应县木塔一无所知的他想到了一个完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应县最大的照相馆,信中付了一元钱,请当地最好的摄影师帮他拍了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于是,确定了塔还在的年轻学者兴奋地握着这张黑白照片,于1933年,第一次踏上了去山西寻访考察的旅程。
▲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木塔
原名:释迦塔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
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
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修缮完毕。
2016年,由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塔。
释迦塔高67.31米,底盘直径30.27米,俯瞰为平面八角形。
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
54种斗拱结构勾缠并立,共480处,如480朵绽放的莲花般支撑起整座木塔的塔身。
相传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为中国境内著名的佛塔。
✦
▲ 明永乐 铜鎏金佛塔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佛塔,又名“浮屠”
源于梵文音译“BUDDHA”。
原指收放佛祖舍利的坟冢,后也被用于存放佛教圣物、法器、经书,衍申至各朝各代用于收藏皇室珍宝的所在,是所有塔型建筑的起源。
传统意义上的佛塔分为两种,存放舍利者称为“塔”,非存放舍利者称为“支提”。
最早的佛塔源于古印度,为半圆形凸起如墓冢状,而其形制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来的建筑风格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中式“塔”的样子。
✦
▲ 印度桑奇大塔
世界上最早的佛塔桑奇大塔诞生于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又被称为桑奇窣堵波(The Great Stupa at Sanchi),位于今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传说阿育王早年征战累累,年老后疲于杀戮,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并于海内外建立了84000座佛塔用于供养佛祖舍利,其中有8座位于桑奇村,现存3座,其中的一号佛塔即为桑奇大塔。
▲ 桑奇大塔造型及其雕刻艺术
桑奇大塔是佛塔形制的起源,其特殊的造型因为犹如一只倒扣的钵体被称为“覆钵式”佛塔。其上的雕塑保存至今,已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遗产。
▲ 斯里兰卡鲁般瓦利沙亚大塔
▲ 尼泊尔博拿佛塔
▲ 缅甸仰光大金塔
覆钵式塔是这类佛塔的统称,其造型因为些许的差别又可分为倒钟型、莲花型、罐型等,是藏传佛教以及东南亚地区经常使用的一种建塔方式。著名的斯里兰卡鲁般瓦利沙亚大塔、尼泊尔的博拿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都属于覆钵式佛塔的典型建筑。
▲ 泰国佛统大金塔
世界上最大的覆钵式佛塔是位于泰国佛统府的佛统大金塔(Phra Pathom Chedi),泰文原意为“第一佛塔”。这座大金塔高约130米,其中螺旋状的塔尖部分就高达40米,圆形塔底直径为57米,沿袭了古印度桑奇大塔的覆钵式形态,是典型的的覆钵式倒钟型佛塔。佛统大塔建于曼谷王朝拉玛四世统治时期,在其底座根基处供奉着拉玛六世国王的舍利子,其中所珍藏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向世人宣示着佛统地区正是佛教最早传入泰国的地方。
▲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
佛塔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建筑风格相融合,逐渐形成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塔风格。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高僧迦摄摩腾与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入洛阳,佛教至此传入中国境内。汉明帝为此在洛阳兴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 --- 白马寺。白马寺中的齐云塔,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塔。
齐云塔,原名释迦舍利塔,最早是一座楼阁式木塔,后在战争中毁去。今日我们所见的齐云塔是在金时重建,是一座叠涩密檐式十三级砖塔。
▲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
而收藏文物最著名的中国佛塔,莫过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塔。法门寺塔,原名“真身宝塔”,相传是阿育王84000座佛塔中的一座,所以周魏以前法门寺都被称为“阿育王寺”,因收藏有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而闻名。法门寺地宫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大佛塔地宫,除了收藏有释迦牟尼的佛指舍利之外,亦收藏有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珍贵的佛教宝物,更因使久闻于世而不见真身的秘色瓷重见天日而轰动世界。
▲ 上海观复博物馆造像馆内场景
明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法门寺塔因关中大地震倾塌。明万历七年,即公元1579年,明神宗重修真身宝塔,历时三十年建成。重建的法门寺塔为砖砌楼阁式结构,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法门寺塔又因地震等多种原因倒塌重建。在1981年,法门寺地宫被发现,14件秘色瓷、121组金银器皿、法器、佛像、宝函、生活用具、丝绸等重见天日,成为传世之宝。
▲ 唐鎏金银龟盒 法门寺博物馆藏
▲ 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法门寺博物馆藏
▲ 唐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
佛塔,由最古老的古印度覆钵式塔,汉化为拥有中国建筑之美的亭阁式塔、楼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结构紧凑而实用稳健的密檐式塔;从最古老的石塔,演变到今日的木塔与砖塔。作为佛教圣物之代表,佛塔如莲花般绽放在世界每一片佛教传承的土地上,也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保存了一件又一件珍稀的文物,见证了一段又一段珍贵的历史。
上海观复博物馆
邀您 扫码
VR 云看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