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电影,这个热词最近频频出圈。回想春节假期的尾声,OpenAI Sora 的发布让 AI 电影的呼声水涨船高,而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Runway、Pika 等工具的出现,也与 AI 电影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估计 Runway ML 也未曾料到,其两年前举办的首届「AI 电影节」竟然催生了一个实力不俗的竞争对手——Pika。此前,Pika 创始人承认正是因为在参加 Runway ML 比赛时的「受挫」,才激发了她们创立 Pika 的决心。两周前,「有酒但缺故事」的 Pika 宣布与 ElevenLabs 联合发起了一场名为 FilmFAST 的 AI 电影比赛。赛制简单且充满挑战,参赛者需要在 72 个小时内,使用 Pika 等 AI 工具打造出一部不超过 3 分钟的短片,最终斩获头名的参赛者将抱走 2000 美元的终极大奖。如今,前十名的获奖名单已经出炉。我们特别挑选了以下八部 AI 短片,看看你更喜欢哪一部 AI 短片?这些 AI 短片,你最喜欢哪一部《Curtain Call》当被刺伤的「尼古拉斯凯奇」寻求人群帮助时,尽管围观者如潮,却被误认为是在演戏,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似释放善意的群众,实则却是在吃人血馒头。那份带血的签名被以高价出售,让视频的故事内核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Hotel POST-REALITY》这部短片的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例如人物的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略显僵硬,说话时的唇形并不同步,部分镜头甚至变成了「鬼畜」,一时间分不清是 AI 技术的不成熟的还是刻意为之。带有安德森奇幻华丽的风格掩盖了上述缺点,一抹红渲染了整部影片,漂亮又迷幻。正如 Pika 所说,在这个地方,现实与虚拟之间失去了界限。《Endless Surprises》尽管这部作品只有短短的 36 秒,但制作流程并不简单。据作者介绍,它先借助 Comfycul 生成图像,然后使用 Pika 制作动画,最终还要经过 AE 的润色,整体的呈现效果用一个「美」字来形容并不为过。《Control Freaks》短片中的剪辑,是讲述故事的关键。短片的场景切换自然流畅,搭配动感的音乐,能够让我们轻松跟随故事线。《KEEP THE CHANGE》通过一个简单找零钱的故事,主角看到了人类与机器该如何相处的思考。在由机器和算法主导的世界中,如何找回自己的控制权,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的位置变得格外重要。顺带着,现代社会的通病——手机上瘾,也被这部短片以一种别样的嘲讽方式「点」出来。虽然画面有些抖动,粗糙,但画外音、音乐、旁白和风格都恰到好处。《Love Bytes》这部短片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机器人女孩寻找「心」的旅程,她渴望拥有人类的情感,特别是爱。最终,她意识到真正的爱和情感并不依赖于一个物理的心脏,而是来自于自我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本心。《NEXUS》画面给人以意识流的感觉,旁白中还包含了对背叛、自我欺骗和道德选择的暗示。《Relieve》跋涉在无尽的荒野,主角却从未放弃寻找其他存活的人类以及追问生命的意义。尽管这部短片在叙事和主题上颇具深度,但画面的呈现相对跳跃,并且角色的动作和表情有时显得过于僵硬,削弱了情感的传递和故事的感染力。现阶段的 AI+电影,噱头大于实际AI 时代,人人都能当导演了。这两年来,AI 制作的视频正在横跨东西方,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景观。在国内,AI 版本的《西游记》在 B 站甫一发布,便斩获了百万+ 的点击量,各种手把手教你用 AI 制作电影的教程也在各类社交平台广为流传。在国外,AI 电影的浪潮同样汹涌澎湃。Runway、Pika 都陆续举办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 AI 电影比赛。上个月,由 AI 操刀的长篇电影《Our T2 Remake》更是在洛杉矶举行了首映式,将 AI 电影的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附上电影观看地址:https://rad.live/watch/feature/3a457e3e-87f1-4607-bf70-38a9c92ab5fe/AI 电影的兴起并非无土之木,也有着坚实的基础。OpenAI 的 Sora 通过生成时长可达 1 分钟的多镜头,多景别的复杂视频,已然证明了 AI 在电影制作领域的技术潜力。另外,尽管 AI 视频生成工具 LTX Studio 近日被曝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但将电影制作流程拆分成一个平台的本身,就证明了在日益标准化的电影制作流程中,AI 有能力在某些环节取代人类的工作。从成本角度来看,AI 电影的制作同样具有难以抵抗的诱惑力。近几十年来,好莱坞电影预算增长速度远超通货膨胀,但并非每部大片都能在市场上完成惊险一跃。以《Our T2 Remake》的原型《终结者 2:审判日》为例,其成本预算超过 1 亿美元,制作周期长达半年。相比之下,《Our T2 Remake》的制作者只有 50 位 AI 领域艺术家,前后耗时仅 3 个月。所以我们看到,基于成本的考量,前不久好莱坞制片人、导演泰勒·派瑞在见证 Sora 的诞生后,果断宣布放弃 8 亿美元的电影制片厂扩建计划。但问题是,「能看」和「爱看」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当前 AI+电影的结合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噱头的层面。这一点在《Our T2 Remake》的首映礼上就可见一斑。首映礼后,观众的反馈基本聚焦于首部 AI 电影的意义属性,而非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AI+电影也并非外界想象般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制作流程。《Our T2 Remake》的制作成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们几乎尝试了市面上所有 AI 视频生成工具,并采用了传统影视制作流程来完成整部 AI 电影。我们在 Discord 平台上进行创作,依据 Notion 里详细的制作安排、细分章节的剧本,各自推进自己的片段。
为了整合起来更方便,每个人都要把 VO 人声、音效和音乐都按标准分轨。与传统影视工作流一样,每个细分章节都有 Shot List(分镜头表),并且为了保持角色一致性,会进行特定的 Lora 训练。 从 ChatGPT 构思脚本,Midjourney 渲染图像、ElevenLabs 旁白配置,再到 Pika 视频合成,每一则看似光鲜的三分钟短片背后,都堆积着不可胜数的 AI 废片。更何况,观众或许会为了「全球首次」的这样的噱头买单,但当新奇感逐渐褪去,未来电影院里的《阿凡达 3》与 AI 盲盒电影同场竞技时,观众的真金白银才是对 AI 电影最真实的评判。这背后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核心逻辑,在当前阶段,AI 本质上是一门技术,而不是艺术。除了精致的画面,由 AI 制作的电影还缺乏那种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艺术魅力,更多是在技术层面上提供支持和辅助,简言之,少了点人味,多了些 AI 味。「AI 时代,人人当导演」,这句话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宫崎骏那样的电影大师,而是指在这个 AI 技术日益成熟的时代,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体验到「当导演」的成就感。从单镜头到多镜头,从无声到有声的跨越,再到视觉特效、IMAX 等技术的革新,电影艺术的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现阶段的 AI 也不外乎是技术长河的一种。当然,AI 电影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其实是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就像「傻瓜」相机的诞生,让众多画家手心冒汗,一度担忧绘画艺术的消亡;Midjourney 等 AI 工具的问世也激起了类似的争议。然而,绘画艺术并未因此而衰败,反而依然坚挺。AI 电影同样如此。它不是电影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新的可能性的开启者。说不定,未来的艺术评论家还得进修一下「AI 鉴赏」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