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21岁单亲妈妈被婆婆赶出家门:都怪她太坚强,活该?
你做我的朗读者 我做你的摆渡人
戳蓝字一键关注 摆渡人
☾
每晚21:39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安然朗读音频
-1-
太阳底下无新事。
让人难过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只是流下的眼泪不尽相同。
近日,一位送外卖单亲妈妈的街采视频,在网络广泛流传,引起热议。
图片里的女子自称姓陈,今年21岁的她,是一位独自照顾女儿的单亲妈妈。
2018年小陈结婚,2019年丈夫不幸车祸去世。
女儿才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她还未曾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母女二人就被婆婆赶出了家门。
小陈带着孩子,从江西一路到安徽安庆打工。
之所以选择送外卖,只是因为工资高,“能带孩子”。
小陈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感动了广大网友。
等女儿稍大一点时,她就把孩子背在了身上,一起送外卖。
被问起每天是否辛苦,带着孩子需要爬多少层楼的时候,小陈回答得干脆又真切。
“年轻人不爬楼谁爬楼?现在不吃苦什么时候吃?”
视频的拍摄者询问小陈,父母为什么没对自己提供一下帮助。
她说正是因为父母劝她,才21岁不需要这么辛苦,以后可能有更好的生活,不能因为女儿毁了自己。
她才离开了老家和父母,一个人漂泊在安庆,抚养自己年幼的女儿。
“她心疼她的女儿,我也心疼我的女儿啊。”
在视频里的小陈,眼神坚定又真诚。
对于未来的打算,小陈想的也很简单。
自己努力赚钱,买个房子,小小的就行,能和女儿开心的住在一起就行。
看完视频中的小陈,我很难说出“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赞美。
那些夸夸而谈的赞誉之词,我也无法一股脑地丢在她身上。
就像她自己说的,现在不过是在拼命硬抗而已。
-2-
据媒体报道,当地妇联曾去看望过小陈。
小陈工作的快递公司,也给予过物质上的资助,但都被小陈拒绝。
这是她的自强与自尊。
显然,对于小陈来讲,她需要的不是社会舆论的同情,不是面对苦难时对坚强的歌颂,也不是一次性的物质援助。
小陈和千千万万的她们,更需要有效的法律援助、丰富的技能培训、完善的社会保障。
不能让她们面对命运的磨难时,只能说一句“不过是硬扛”。
21日,央视网发表评论称:
拍摄者偶遇的零零后单亲妈妈“骨气超群”。
在现实中,还有许许多多承担起育儿责任的母亲,同样值得尊敬。
面对这些单亲妈妈的“为母则刚”,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更应积极作为,保障其合法权益,帮助她们创造更好的育儿环境。
和官方的冷静分析不同,过分热捧的歌颂苦难,让很多生命再次披上的沉重的枷锁。
当命运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由一个本不该承受的生命承载之后,对于这个生命来说,无异于是残忍的。
而比这更残忍的是,来自外界的舆论,和周遭的闲言碎语,又给她加上了一层枷锁。
让她必须囿于这种困境,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和默默忍受,必须困于这种艰难困苦,而选择隐忍和默不作声。
-3-
朋友小颜在单亲家庭长大,从小就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自食其力。
上下学不需要接送,自己做饭洗衣,加上优秀的学习成绩,成了街坊邻居里最招人喜欢的丫头。
可长大之后,每次说到小时候大家对她的夸赞,她总是默默流泪。
小颜说总是有人对她说,你要不是吃过苦,哪里知道什么是好的?
苦难使人成长嘛。
可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她能吃苦,而忽略了她本身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如果可以选择,她希望可以出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
有一对相爱的父母,为人宽厚、爱护子女。
正是因为生在那样的家庭,在苦难和暴力中艰难长大。
在其他女孩享受恋爱,快乐生活的年纪里,她却在与内心的千疮百孔做斗争,在与身体里野蛮生长的偏激和憎恨做斗争。
父亲的冷漠与母亲的打骂,她形容不了那种绝望。
那是一种绵密而无尽,从初生起便伴随着她的痛楚。
小颜说,她这辈子,都无法体会到正常人应有的亲情。
前些日子,《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网络上成为最热的话题。
“二舅”在 up 主的讲述里,是一个残疾了的天才少年。
一个经得起时代颠簸的手艺人;
一个顾住了留守老人们的村民;
一个落魄了的传奇。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在苦难中生生不息的中国人。
这样的形象在《活着》《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等受人喜爱的时代故事里也都能找到。
准确地延续了苦难叙事的传统,把“从不回头看”当一种精神胜利法。
可如果人偏要回头看呢?
-4-
古话常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于是,在很多影视剧中,也在极力塑造和宣扬一种忠孝谦恭,贤良淑德的典型模范。
甚至是毫无原则地承担所有悲惨命运的馈赠,而从不奢望这种馈赠的标价。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初婚》《岁岁年年柿柿红》,之所以受到热捧,正是因为剧中塑造的女主角,吻合了中国自古至今,善良、坚韧、贤良而温柔的女性形象。
无论遭遇生活中任何的打击,都会选择无条件地全盘接受,只问付出不求回报。
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却没有人问过她们是否真的值得,是否真的无欲无求?
她们也是活生生的小人物,也是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只是被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和人言可畏的禁锢,以及舆论的刻意拔高,而变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高大全”的符号。
苦难就是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痛苦的思考才是有意义的,才会使人真正的成长。
生活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苦与甜构成的。
无论是先苦后甜,还是永远苦难,都是当事人不愿意面对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
贫穷也不值得感谢,经历贫穷只是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来自家庭的贫穷,必然会有来自社会的困难。
能够躲避暴雨的袭击,却逃不过寒风的刺骨,这永远都是避无可避的。
贾樟柯曾说过:
我们文化中有对“苦难”的崇拜,而且这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
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收录了一篇名为《人性的逆转》的评论,说得更加直接:
“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也许,我们真的要先搞清楚,苦难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End-
亲爱的
在兵荒马乱的朋友圈
谢谢你不是为我而来,却能为我而留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愿陪你数尽人生波澜。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给摆摆 一个爱的抱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