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期限最长50年!财政部重磅发布

期限最长50年!财政部重磅发布

公众号新闻

今年,我国将发行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天(5月13日),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的有关安排。

根据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都是按半年付息。其中,30年期最先将在5月17日发行。5月24日发行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6月14日发行5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解读超长期特别国债出台背景时称,这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后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也就是说,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根据今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纳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不计入赤字。在支出分配上,中央本级支出暂安排5000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暂安排5000亿元,今后根据具体分配情况再作调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4月中旬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已经研究起草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行动方案,经过批准同意后即开始组织实施。

刘苏社指出,行动方案将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事关现代化建设、发展急需、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要事难事,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夯实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基础;坚持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用改革办法和创新思路破解深层次障碍;坚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什么是超长期特别国债

超长期特别国债,可拆解为三个关键词:国债、特别和超长期。

国债: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特别:此次发行的为特别国债,指在特定时期阶段性发行的具有特定用途的国债,不列入赤字、不增加赤字率。

超长期:发行期限方面,超长期一般意味着发行期限不低于10年,今年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分为20年、30年、50年三个品种。

此前我国曾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分别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2023年四季度预算调整后也决定增发1万亿元普通国债。回顾历史,我国发行的30年期及以上国债是相对较少的,目前剩余期限在25年以上的国债存续余额总额也不足2万亿元。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和2023年四季度的增发国债期限也大多在10年期及以下。

个人投资者能购买超长期特别国债吗?广开首席产研院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是否能参与认购,则要根据具体债券批次的发行对象而定。从过往经验看,1998年特别国债面向机构定向发行,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则明确鼓励个人和中小微企业投资者认购。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解读称,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既有利于当前提振内需、稳定宏观经济,又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第一,是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重要举措,对稳定预期、拉动内需、提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今年的赤字和举债规模上看,一般公共预算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分别比2023年年初预算提高1800亿元和1000亿元,仅微幅提高。但是加上万亿特别国债后,今年预算安排的政府举债规模比去年年初预算提高1.28万亿元,体现了财政政策适度加力。从财政支出强度上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同比增长4%,低于2023年实际增速(5.4%),由于特别国债计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今年大幅增长(18.6%),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合计支出增长7.9%,支出强度明显提升。从财政政策发力渠道来看,全口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30%左右,通过万亿特别国债提升今年财政支出强度,构成了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8%,低于GDP增速(5.2%)。在政府投资较为密集的两大领域,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为5.9%,社会领域(主要是教育、卫生、文化领域)投资增速为0.5%,今年万亿特别国债用于“两重”领域投资,有助于今年投资增长的进一步恢复。

第二,是合理利用财政政策空间的重要举措,对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统筹发展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我国政府债务结构中,中央债务占比为42.4%,与大多数国家中央债务为主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中央债务比重较低、回旋余地大,相比地方财政有更大的举债空间。今年新发行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由中央还本付息,一般公共预算赤字4.06万亿元中,3.44万亿元都是中央赤字,相比之下地方政府一般债限额增量保持不变、专项债限额增量仅比2023年提高1000亿元,通过中央适度加杠杆、地方稳杠杆,有助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中央存在的举债空间,也为未来几年持续发行特别国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储备了空间。其二,此次特别国债是超长期,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财政仅需支付利息,还本时间点大幅延后,有助于平滑债务偿付压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其三,依靠中央财政的信用,国债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限地方政府债券,从而降低政府整体举债成本。在当前货币政策环境下,利用利率较低的窗口期进行举债,也有助于降低财政筹资成本。

第三,是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对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两重”领域建设,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以往这些领域因为社会公益性强、市场回报率低,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地方效益弱、全国整体效益强,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领域正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支撑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重要方面。此次特别国债有利于补足这些领域的短板弱项,发挥政府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通过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牵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有利于丰富国债期限品种,增强国债在金融市场上的基础性功能。其一,超长期国债是长期安全资产,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对长期安全资产存在巨大需求,尤其是保险公司、养老金融机构有动力配置长期安全资产,但我国超长期国债规模偏低。今后超长期国债规模持续扩大,对于补足长期安全资产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利率市场的重要基准,超长期国债的缺乏也使得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长期限波段不完善。今后超长期国债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利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全市场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定价基础。

编辑|卢祥勇 易启江 盖源源
校对|段炼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财政部网站、中国证券报、中新经纬、微信公号“中国财政”
感谢关注每日经济新闻,每天都有精彩资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加州把钱都败光了!财政预算赤字高达$450亿,州长疯狂削减了哪些预算?“数据财政”能代替“土地财政”吗?财政部下达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64.4亿元!|首席资讯日报《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 国家网信办发布!全文及答记者问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会见美中经济与金融工作组领导人第三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又来了!总额350亿元,期限50年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详解新会计法,加大处罚力度震慑财务造假【七絕】抒懷前费城警察承认枪杀12岁男孩|亚裔男子因南费城致命刺杀案被捕|财政部副部长到访费城,向亚洲银行提供7400万美元支持本地小企业主个人怎么买超长期特别国债?财政部出官方教程了如何打造清凉的博客世界?看电视连续剧《江河日上》事关华为! 商务部重磅发声; 突发! 乌克兰遭大规模空袭; 百度副总裁璩静道歉; 杭州全面取消新房限购?财政部部长宣布政府将建造150万套住宅德国移民又将新增利好政策!财政部长发话了!【立即反击】澳洲新财年预算案刚出炉不到两小时,影子财政部长居然这样说保证金期限最后一天法庭支持了川普!川普又喜得意外之财:公司上市净资产翻倍!前两个月财政收入低增长,财政支出靠前发力高昂的代价!新州财政预算发现$10亿漏洞!财长:需正视历史性错误央行重磅发声:买国债不是QE,更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一周重磅日程:巴菲特股东大会、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美国财政部季度再融资晨跑,和爱尔兰人民一起忆苦思甜2024国家公务员录取名单公布!发改委、财政部...今年录的留学生多吗?来自哪些大学?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绿色金融 | 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建设开启——评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狂画大饼!加拿大财政部长夸下海口:要让全民人人变中产,能买房!但联邦预算赤字恐达到384亿...美财政部长频炒中国“产能过剩论”,记者采访却对她当众打脸!从土地财政走到国债财政!风口变了刚刚,商务部重磅发布!保护膝盖利率最高2.5%,仍然秒光!国债突然遭疯抢,大爷大妈早早排队“买断”,财政部最新发声财政部最新表态:支持!重磅喜讯!澳财政部:澳洲人实际收入要涨了!一年有望多拿1888澳元!2024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今年公务员录的留学生多吗?来自哪些大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