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工作需注意!美国新规将全面取消“竞业禁止协议”,于夏季正式生效!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3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发布了一项新规,即将在全美范围内禁止企业员工签署“竞业禁止协议”(Noncompete clause),以此保护员工更换工作的基本自由,增加创新,促进新企业的形成。
对于现已签署的竞业协议,高级管理人员的仍然有效,其他员工的则在规定生效日期后不再强制执行。
该禁令目前处于公示阶段,将于本公告发布的4个月(120天)后正式生效实施。
来源:FTC官网
01
取消“竞业禁止协议”的公共利益
“竞业禁止”是企业雇主与雇员之间所订的一项契约,其内容通常规定,在双方劳动合同终止后的一段特定期间内,受雇者不得在相同行业内从事竞争行为,以保障前雇主权益。
FTC 主席莉娜·M·汗表示:“竞业禁止条款压低了员工工资,抑制了新创意新想法,剥夺了美国经济的活力。联邦贸易委员会禁止竞业禁止的最终规定,将获得一系列的公共利益,同时也能确保所有员工都有追求新工作、进行创业或将新想法推向市场的自由。”
据 FTC 预测,如果取消竞业禁止的最终规定得以实施,每年将增加2.7%的新企业,即大约有8,500个以上的新企业诞生;
这一新规还将提高员工收入,预计每位员工的平均年收入将增加524美元,在未来十年中还将节省194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
此外,新规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创新,据估算,在未来十年里,平均每年将新增1.7万至2.9万项专利。
来源:FTC 官网
FTC 认为,竞业禁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剥削性做法,它强加合同条件,阻止工人找新工作或进行创业,迫使员工要么留在他们想要离开的工作岗位上,要么承担其他重大损害和成本,比如被迫转到工资较低的领域,被迫搬迁,被迫完全离开员工队伍,或者被迫进行昂贵的诉讼。
据估计,全美约有3000万员工(总人口的近1/5)受到竞业禁止协议的约束。
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新规定,现行的针对绝大多数工人的竞业禁止在规定生效日期后将不再有效。
按照新规,现有的针对企业高管的竞业禁止条款(高管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到0.75%)可以继续有效,但雇主不得再签订或试图执行任何新的竞业禁止条款,即使是涉及高管,亦是如此;高管以外的其他员工,他们将不再执行任何竞业禁止。
02
目前的各州规定
事实上,在 FTC 宣布全面禁止所有员工签署新的竞业禁止协议之前,美国多个州都已经针对竞业协议出台了限制政策。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加州。《加州商业和职业法典》第16600条规定,“除有少数例外情况,如果一份合同限制任何人从事任何类型的合法职业、贸易或业务,则该份合同无效。”
而另一些州则划定了竞业禁止协议生效的“收入红线”。
比如在俄勒冈州,员工年收入低于100,533美元,不得签署竞业协议;在华盛顿州,员工的收入必须至少达到116,593美元才能受竞业协议约束。这背后的一个隐含意义是,低收入员工不太可能掌握公司的核心机密或资源。
为了防止员工在入职时被“突然袭击”,导致稀里糊涂签下竞业协议,美国部分州还制定了严格的签署规定。例如俄勒冈州、马萨诸塞州和伊利诺伊州,都要求企业预留2周或更长时间,让员工考虑竞业禁止条款。
美国关于竞业禁止的争论持续多年,一边是雇主权益,一边是劳动者权益。但这次 FTC 提出的“禁止竞业协议”,其理由则是“公共利益”。
图源:网络
03
竞业禁止的替代方案
那在该禁令下,雇主的权益又该如何维护呢?
FTC 表示,企业雇主有几种替代方案,仍然可以使公司在不强制执行竞业禁止的情况下保护他们的资产。
商业机密法(Trade secret laws)和保密协议(non-disclosure agreements,NDAs)都为雇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护专有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据悉,超过95%的员工都签署了保密协议。
此外,FTC 还认为,企业雇主应根据员工的劳动服务水平进行良性竞争,比如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来留住员工,而不是使用竞业禁止来锁定。
FTC 近期收到了近2.6万多份关于此项提案的评论,其中有2.5万份都是表达支持赞成的,但也有不少批评和指责,其中最强烈的反对声来自华尔街。
比如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SIFMA)在评论中写道:“竞业协议的一刀切式叫停,将损害竞争关系与经济运行;美国商会还以“FTC 越权”为由提起了法律诉讼。
目前该法案还处在公示阶段,FTC 的这项新规最终能否顺利实施,还需在几个月后才可见分晓。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联系我们
后台私信联系留学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7071542
推荐阅读
新!2024 THE「世界年轻大学」排名发布!南洋理工蝉联榜首,欧洲高校表现亮眼!
美校「抗议事件」风波延续!UCLA教职员工联名请愿校长辞职,美国会议提案再添新争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