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话题问“为什么年轻人愿意自己带孩子”?评论区一个答案让人破防。有人说:因为年轻人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成长的“痛”。打压式教育,这可以说是很多年轻人成长的共同经历了。节目给少年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诉说的表达环境,让他们得以表达出深藏在自己内心的话。一个小女孩学习很刻苦,成绩非常优异,但却觉得妈妈永远看不到自己。有一个人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为什么别人家孩子给我这么大压力,因为我妈妈在对比。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看不到?
看到小女孩一字一句,控制着自己情绪吐露心声的时候,我都感到心疼,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这个“但是”之后,妈妈就霹雳巴拉开始讲道理。第一是“我觉得我比较客观”,第二“我觉得你搞错了重点”。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我都有些受不了。自己孩子的这番表白是需要妈妈来讲道理的吗?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我觉得你性格就需要打击。不打击一下,你可能就有点飘。”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是什么感受,这种被“打击”,被“批评”,被“挑剔”的感觉是不是很熟悉?正是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打压式”教育,所以他们明白,如果从小被打压,那么长大后对自己很难自信。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总是带着包袱前进,他们的驱动力不是来自于自我肯定,而是别人的评价。其次,还有很多人是在一种“牺牲式的爱”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妈妈给孩子做鱼吃,但是她自己却从来不吃,然后她每次都告诉孩子说,自己不爱吃鱼。孩子长大才发现,其实自己的妈妈不是不爱吃鱼,只是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了孩子。这就是过去“悲情”式的母爱叙事方式,现在很多人已经发现这个故事最大问题就是,妈妈这种做法其实是让孩子感到亏欠和愧疚。潜意识中被植入了“都是因为我,妈妈才不能吃鱼。都是因为我,妈妈才不能过上好日子……”这无疑于是一种精神和道德绑架。这样的话,孩子以后都不敢表达自己真正诉求,和“霸道式的打压”其实是一体两面。类似的,还有很多家庭,父母明明关系不好,但他们总会对孩子说:“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不然早就离婚了”。就是这样的语言,让孩子从小觉得自己好像才是父母关系不好的根源,好像自己生来就有错。这届年轻人早就想摆脱“无私奉献”的父母形象了,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让孩子感到愧疚式的爱是畸形的。他们爱孩子仅仅是因为孩子本身,自己的酸甜苦辣其实和孩子无关。再来,很多“扫兴”的父母直到现在还是不能好好好说话。14岁的女儿满怀期待地给母亲做了一桌子饭菜,不仅没有得到妈妈的夸赞,反而被严厉批评。这位妈妈说:我是要表扬你吗?你给我整这么多菜浪费……如果你带他们出去吃饭,明明都是他们爱吃的,却偏偏开口就说,这个菜好贵吧,以后不吃了……在这样的扫兴氛围中,很多人从来不敢积极表达自己的情绪,养成了小心翼翼看他人脸色行事的习惯,他们再也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养成这样了!这届年轻人都知道,打压式教育也好,牺牲式教育也罢,这些在父母眼中从来没有被视为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养育方式,但却不知不觉塑造了很多人自卑、低自尊、羞愧、别扭的性格。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倒数第二。他爸爸说,上次倒数第一,这次有进步!下次再进一个名次,好吗?加油呀~一个孩子在学踢足球,教练跟他的妈妈说,孩子踢足球的基础很差。这个妈妈没有向孩子转述教练的话,反而鼓励孩子:“教练说你很努力呢,一直在进步,再努力一点点就好了。”你看,批评只会让人受到伤害,鼓励才能激发人的动力。这届年轻人懂得,所谓的“打压”孩子背后其实是在传递自己的焦虑情绪,是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足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已。比如过去父母总骂我们不努力,其实是他们自己对孩子的未来焦虑,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对不对?其次呢,这届年轻人还学会了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从大人的视角随意批判他们的梦想。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要是考上清华呢?妈妈哈哈大笑说:如果你可以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美味的话,我觉得那也是可以的,我也会为你骄傲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后来小男孩长大了做作业,有一道题硬生生做了14遍才做对。孩子的妈妈不仅没有气急败坏,反而一个劲儿夸他没有放弃。可以说是把鼓励式教育发挥到了极致!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父亲真诚对女儿说:你自己很重要,你永远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哪怕你做服务员,只要你喜欢,爸爸也喜欢。因为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你要永远做你喜欢的事情……听完这番话,内心彷佛瞬间摆脱了被打压的镣铐,因为我们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被爱着。在这样的话语下养育出来的孩子,才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呀!最重要的是,这届年轻人舍弃了“牺牲式教育”,明白养出一个自信孩子的前提是自己活得舒适、自洽。网上曾经有个视频,一个妈妈给自己孩子拿了个芒果吃。并说,如果自己18岁,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吃掉这个芒果,可是现在自己是妈妈了。本以为是个“悲情”叙事,没想到下一秒,这个妈妈拿出更大的芒果说,妈妈要吃芒果肯定要吃更大的。这届年轻人懂得,“牺牲的爱”养育不出大方自信的孩子,反而会让他们活在匮乏当中,自责当中。然后他们就会同样用委屈自己的方式忍受着以后人生种种,也不敢去享受自己的人生,甚至不敢过得太好,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看到爸妈是对生活满足的,就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是自己给爸妈带来了新的生机,从内在相信自己的能量。所以,他以后人生遇到什么问题,不是第一时间委屈自己,怀疑自己,而是懂得本自具足。在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有一位妈妈养育了2个孩子,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活成了一个不“鸡娃”的松弛妈妈。她说:我要把自己的舒服放在很高的优先级,如果我不舒服,我怎么会有能力让其他人也感到舒服?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对90后这代新妈妈来说,你一定不要成为什么样的妈妈?各种各样的答案折射的都是自己作为孩子时候,缺失的体验,渴望得到的爱。所以这届年轻人深深懂得养育孩子就是重新养育一遍自己的道理。《超级育儿师》节目中知名教育专家兰海说,比起抱怨原生家庭,年轻父母更倾向于开始思考“我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该为ta做点什么?”我看到有的父母,即使需要通勤一个多小时,回到家后都累瘫了,也会留出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有的父母在大城市的城中村租着房子,宁愿累一些,苦一些,也不想把孩子放在农村老家,因为他们知道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还有的父母知道能够留给孩子的物质经济有限,那就给孩子留下更多的书。上不了城市里的好学校,就回归到自然,让孩子在和花草树木的相伴中,成为一个拥有幸福能力的人。我很喜欢网上一段关于家庭的描述,我想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构建的模样。文章结尾,我把这段话送给所有人。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