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们这一届中年老母亲,眼看好日子最多10年了

我们这一届中年老母亲,眼看好日子最多10年了

公众号新闻

前几天,跟刚进入更年期的朋友聊天,有些被吓到了。


她说,这个阶段真的很难熬。


精力体力断崖式下降,浑身燥热、情绪波动巨大。这还不算啥,失眠越来越严重了,不吃药根本睡不着。这样即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很差,一直做梦。早上醒来更累,白天一天没精神,老犯困。


确实,一段时间没见她,肉眼可见地苍老了,脸色暗沉了不少。


听她说完,掐指一算,我比我的朋友小了6岁左右,没有几年就要入“更年期”,可能更早,心里忍不住忐忑起来。


在我的印象里,“更年期”是一个饱含负面含义的词,往往带着否定、嘲讽的色彩。


电视剧《家有儿女》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女性可以拥有无数让人称赞的美好形象,但一到更年期就全完了


比如《金婚》里蒋雯丽饰演的角色,原本性格温柔,但一到更年期,动不动就和人干架,脾气上来了就无条件扫射家里的每一个人。


电视剧《金婚》


比如美剧《东邻西舍》里,Tina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歇斯底里地向家人扔鸡蛋泄愤。


电视剧《东邻西舍》


我很担心,自己以后也会变成这样。


更令我不安的是,进入更年期,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已经开始步入老年阶段了?


电视剧《俗女养成记》


但仔细一想,我还没有静下心来深入、全面地了解过“更年期”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我的惧怕和不安完全来自别人的刻板印象,这样的担心是不是有点不理智?


和周围的人聊天,大家好像也很少谈论这个话题,更少有人主动去了解和关心“更年期”。


所以,我决定好好了解一下即将面临的“更年期”,这或许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调整生活节奏的好机会。


真正了解更年期


查了一圈资料后我才发现,对更年期的误解和忌讳,并非某一地区的独特现象,全世界都一样。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正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努力为“更年期”这一术语,赋予更多的正面意义,帮助大家更理性和客观地看待这个自然的生命过程。


2022 年 6 月,在《柳叶刀》这本享有盛誉的医学期刊上,就专门发表了深入探讨更年期常见误区和难题的文章。



面对更年期,不少女性常因社会偏见、尴尬心理、缺乏足够认知等问题,不得不选择默默承受不适或遭受不必要的“医疗”处理。


比如,购买相关保健品

所以,我们有必要破除有关更年期的几个误解。


常见误区一:更年期=绝经


在大部分人看来,绝经和更年期是一个概念。


但实际上,“更年期”(climacteric)和“绝经”(menopause)在医学上有着不同的含义。


尽管在日常英文的使用中,这两个词经常可以互换,但如果细致区分,"menopause"专指月经的终止,而"climacteric"则涵盖了女性从生理和心理上由性成熟期过渡到老年期的整个过程。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医学术语围绝经期(perimenopause)取代更年期(climacteric)。


这种称呼上的转变,为“更年期”这一概念提供了一个更明确的时间框架:


“更年期”并非一个瞬间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逐步发展的生理过程。


它是指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


更年期相关名词的定义


这个时间可能会持续 2 至 5 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里,女性会因为体内激素的变化,产生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有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妇女绝经年龄平均为 49.5 岁,农村妇女为 47.5 岁


但对于更年期的开始和结束,还没有相关调查可以给出一个统一的时间表。


更年期的早期迹象,如月经周期的变化,可能在 40 岁中后期就开始出现,但更常见的是在 45 岁之后


有些女性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过渡,而有些女性则可能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有症状的围绝经期。


我和团队小伙伴一起盘算了下,年纪最小的,10年之内也要进入更年期,而我最早,3年之后也许就开始了。


啊,好日子,不剩几年了。


常见误区二:更年期是无病呻吟 or 到了更年期身体就垮了


更年期的体验因人而异,但它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意味着身体会因此“垮掉”。


这个生命阶段的确伴随着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健康必然会恶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归纳总结,对“更年期”更为准确的理解是:


更年期是由卵巢卵泡功能的丧失循环血液中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引起的。


卵巢不同阶段的形态


与更年期相关的激素变化可以影响身体、情感、心理社会幸福感


绝经过渡期间和之后经历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几乎没有症状,有些人症状可能很严重(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会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与更年期相关的症状包括:

  • 潮热和盗汗。潮热是指面部、颈部和胸部突然发热,通常伴有皮肤潮红、出汗(排汗)、心悸和严重的身体不适感,可持续数分钟;

  • 月经周期的规律性和月经量的变化,最终导致月经停止;

  • 阴道干燥,性交期间疼痛和尿失禁;

  • 入睡困难/失眠

  • 情绪的变化、抑郁和/或焦虑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的豹子女士


除此之外,更年期还会影响身体的其他方面,包括心血管健康骨骼强度


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后,女性在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也会失去显著的性别优势,上升为与男性持平的状态。


更年期还可能影响骨盆区域的支撑结构,使得骨盆器官脱垂的风险增加


还可能引起骨密度降低,这也是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增加的一个关键因素。


人体骨量变化,女性绝经后 5 - 10 年骨量丢失的速度非常快。图源:creativemarket.com


坏消息是,超过四分之三的女性会在更年期遇到不适,包括潮热、盗汗、月经周期变化、性欲降低、情绪波动、认知功能受影响等。


好消息是,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多数女性的身体状况能够逐步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化,可以相对平稳地度过更年期。


常见误区三:只有女性才有更年期


虽然“更年期”一词通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男性同样会经历一个与年龄相关的生理过渡期。


在国内期刊网站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 700+ 与男性更年期相关的研究,图为知网搜索结果


随着岁月的流逝,男性的睾丸功能逐渐下降,导致睾酮等雄性激素水平减少,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这个阶段通常被称作“男性更年期”或“雄激素部分缺乏症”。


在这一时期,男性可能会注意到性欲减退、体力和能量水平降低、情绪出现波动、睡眠质量下降,以及认知功能经历变化等。


这些症状的表现程度和具体形式同样因人而异。


男性更年期不像女性那样容易察觉,主要是因为男性缺少如月经周期这样明显的生理变化指标。


同时,社会角色和生活压力也使得男性比较容易忽略自身的生理变化。


女性视角下更真实的更年期


一直以来,大家都把更年期看作“洪水猛兽”。

它曾经被弗洛伊德派学者视为“精神官能症”,还被医师看作是“罪恶”“退化”的象征,也有科学家将更年期视作导致女性“疯狂”和“忧郁”的祸源。

甚至到现在,还有医学研究者认为,女性到了更年期,如果她们还很活跃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只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些,而不是因为她们本来就对此感兴趣或是对生活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尽管更年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目前对于这一阶段的研究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和争议。

在我看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与其关注男性学者为了某个研究结果打破头,还不如更多地倾听和理解女性自身在更年期的真实体验和看法

在搜集有关更年期资料的过程中,我读到了一些由女性作者亲笔撰写的更年期经历,这些记录显然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

日本诗人伊藤比吕美在迎来了自己的更年期时,特别在报纸上开设了一个名为《闭经记》的专栏,连载两年时间,详细地描绘了自己在更年期内的生活和身体变化。


《闭经记》,伊藤比吕美著


在她的笔下,更年期的热是即使在冬天的地铁里脱得只剩半袖,依然感觉“身体里仿佛燃起大火炉似的潮热”

电视剧《本草药王》

与之类似,美国作家达西·斯坦克曾在《潮热日记》中这样描写潮热:


“我感受到一股火焰般的热力从我的体内深处透出,蔓延至肌肉,直至表皮。我渴望逃离,却意识到人无法逃离自己的躯壳。连每一根发丝都似乎变成了旋绕的热圈,紧紧缠绕着,炙烤着我的头部。”


《潮热日记》达西·斯坦克 著

在另外一些作家看来,更年期放在身体里的这把火,除了带来热气蒸腾的眩晕感外,也会为生活带来些许生机感。


加拿大诗人琳达·莫纳汉在诗歌《燃烧的女人》中,将潮热来临时的感觉表述为:

I glow am pure heat 我闪耀着纯净的热力

the colour red 赤红的色彩

an element left on high 一个高悬的元素。

a white hot shiver I am 我是一股炽热的颤抖

a lit cigarette smoking 一支点燃的香烟在燃烧。”


这样的描述让我们不再深陷沉重和迷茫之中,而是给我们带来了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力量。


有时,女性作家们还会提出一些极具启发性和鼓舞人心的观点。


诗人丁尼生在《尤利西斯》中,曾经形容人的中年是“长昼将尽,月亮缓缓攀登,大海的喧响在四周回荡。来吧,朋友们,去发现新世界,为时尚不晚。”


借鉴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国乔治亚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中年母亲的 Susan P. Mattern ,将自己撰写的书命名为《月亮缓缓升起:更年期的污名化与真相》。


《月亮缓缓升起:被污名化的更年期》的原版和中文引进版

在这本书中,苏珊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绝经”也是一种演化优势。


“更年期不是疾病,不是错误,而是人类自然的生命周期与生殖策略,甚至可能是‘人类之所以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更年期在动物界中十分罕见,除了虎鲸、短鳍领航鲸外,大多数动物都会繁殖直至生命终结。


但人类女性在失去生育能力后,仍可生活数十年。


人类学家 Kristen Hawkes 通过观察坦桑尼亚哈扎部落,提出了“祖母假说”,认为更年期女性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部落社会中,如果女性持续生育而无暇他顾,部落里由谁来照顾新生儿、进行日常劳作呢?



答案是:绝经后的女性


更年期女性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寻找食物,还可以照顾孩子,解放了年轻女性的劳动力。


在现代社会,这种模式依然存在,表现为更年期女性通过经济支持或参与育儿,继续为家庭做出贡献。


考虑到人类幼崽高需求、高依赖且抚养周期超长,更年期女性的角色对于维持家庭和社会的平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更年期怎么过,关键还看自己


在国内首部聚焦更年期女性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女人五十》中,一位大姐分享了她的真实感受。


她坦言,在年轻时,她对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抱有一种优越感,这种心态使得她难以接受自己步入更年期的现实,更不愿意让其他人察觉到这一变化。


纪录片《女人五十》


这种情况,就像是把人束缚在了一个由他人评价所限定的莫比乌斯环里,人们在其中只能不断自我审视和接受他人的评判,循环往复。

如果我们从他人的目光中跳出来,只考虑自己呢?


坦率地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对伴侣的想法可能不再那么敏感,真正能让我们陷入纠结的,也就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了。


当我意识到自己即将步入更年期时,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问题是:“如果更年期与青春期撞在一起,我该如何是好?


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担心也没用啊,我能左右孩子的想法吗?


回想我们的青春期,不也坚持己见,对大人的意见置若罔闻吗?


在我们年轻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父母对我们生活的过度干预和喋喋不休的说教,这些行为常常让我们感到烦闷,甚至在心理上与他们划清界限。


因此,面对上面提到的“更年期与青春期撞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更倾向于先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努力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也许这才是好的解决之道。


电视剧《请回答1988》

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说过:“‘自己’这个东西看不见,只有撞到其他的东西才会反弹回来,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每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许都不一样,我个人的解读是:

生活中的每一段经历都能促使我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反思,这些反思不仅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也能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

当我站在42岁的人生节点,回望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自己时,我发现:

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轻易被情绪左右,而是学会了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
我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我学会了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懂得了感恩和回报;
我学会了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质和名利。

这么一想,我就豁然开朗了,虽然我不再青春,但我拥有了更多。

想着想着,我就对自己五十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有了更多的期待。


电视剧《伦敦生活》

我总觉得,只有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才可以真正理解它的本质。

对于更年期这一生命阶段而言,即便是思想深邃的女性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深刻的认识。

《第二性》作为一部标志性的女性主义作品,由西蒙娜·德·波伏娃在 1949 年发表,她在书中坦露了自己对更年期和衰老的担忧。

直到 54 岁时,波伏娃依然认为,女性一到 40 岁便进入了老年期,无法再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了。

《第二性》法文版封面,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她真正度过更年期后,波伏娃意识到自己对老年的看法过于悲观了,她发现老年生活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充满忧伤

在她 62 岁时,依然可以写出先锋之作《暮年》,同时还迎来了新的爱情。

西蒙娜·德·波伏娃

归根结底,更年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生理过程,我们如何度过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它。

适应它带来的变化,并且从中找到新的生活乐趣和意义,更年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电视剧《请回答1994》里的一个情节,女主的妈妈因为一直没来月经,感觉自己要步入更年期了,所以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因此闭门不出。


在家人的安慰下,妈妈去医院做了妇科检查,本想咨询该如何平稳度过更年期,没想到检查结果是——自己怀孕了


电视剧《请回答1994》

虽然在电视剧里,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更愿意平和而清静地迎接绝经期的到来,而不是怀上老三

参考资料:

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1099-6/fulltext

2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opause

3 Jaszmann, L. J. B."Epidemiology of the climacteric syndrome",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nopause & Past Menopausal Years, ed.S. Campbell(UK: MTP Press.1976)

4 伊藤比吕美,闭经记

5 Darcey Steinke,Flash Count Diary

6 Susan P.Mattern,The slow moon climbs :the scienc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menopause

也许你还想看看

【带娃爬完中国十大山脉】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对于变老这件事情,说一点不担心不焦虑,那是假话。从30岁进入40岁,真的花了一段时间来适应。转眼奔五,要绝经进入更年期,心里也是有些紧张,真的是老了。

但这几年,更多复盘更多思考自我,心境大有不同。原来觉得老了,就是走下坡路了,体力下降了、皮肤松弛了、记忆力退化了...但现在接受生理的老化之后,更能看到个人的成长,我变成了更加自信、更加笃定、更加从容的我。越来越能读懂黑塞笔下的《悉达多》,人生是一场修行,一场寻找自我、遇见自我、成为自我、放过自我的过程;时间并不存在,如同一条河流,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下。

所以,相比变老,我更期待和好奇,看到更好的自己;相比囿于过去、担心未来,我只想过好当下。

推荐阅读

42岁是女人的一道坎,迈过去,春暖花开、海阔天空

中年女性的窘境:姨妈周期开始变短...

姨妈期缩短,是要进入更年期了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母亲节:6位名家笔下的母亲,让我泪流满面旅行“搭子”,中年老母亲的救命稻草凉凉~美国中产的好日子到头了!未来5年恐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饿不死又过不上好日子,加州低收入户真实面貌双汇参展第二十一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好日子就在后头”公募基金突然降佣,券商和基金的好日子,看来要彻底到头了……背背佳三个月卖了一个亿?“90后”成年人成了受众群体,网友:就指我们这一代薅普通人过好日子的秘诀,是“别太努力”饿不死又过不上好日子…加州低收入户的真实面貌(图)炒股亏了7600多万元!市值180亿药企宣布:加仓,最多10亿元巴郎《行为随谈》47 人和舍善美国中产的好日子到头了!未来5年恐“集体返贫”,尤其这几样更消费不起……谷歌搜索业务负责人警示员工:好日子过去了,你们必须加速前进扎心|扎心!加拿大华裔"移民二代"发帖:年入$24万才能在多伦多过好日子!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圆满结束扎心!加拿大华裔"移民二代"发帖:年入$24万才能在多伦多过好日子!母亲节:母亲,是一辈子的贵人!饿不死也过不上好日子,加州低收入户的真实生活竟是这样...昨晚锻炼《大明燕王野史》 九,敢笑黄巢不丈夫不要担心中年老母的精神状态“我们只是普通人 只想过好日子”!这州一纸禁令 让无绿卡华人惴惴不安儿子肢解母亲,垃圾袋藏尸!多伦多两年前的惊天命案内幕:被亲生母亲嫌弃虐待的一生黑人留学生的好日子,可能到头了达拉斯地区公寓市场需求飙升,租金或告别“好日子”!主播的好日子真的到头了我们这一生,要被孩子“渡”三次突发公告:开闸泄洪,部分区域将被淹没!杭州多地景区关闭,不少旅客滞留!歙县水位最高超2米,有店主跑到2楼躲水,眼看着冰箱浮在水上我们这一代无法出人头地!26岁墨女哭泣:有好的工作却被逼和父母同住00年出生的人,迈入中年了?巴郞。《文友会周记》014。乒乓旧忆3岁时走丢被荷兰夫妇收养,30年后回四川认亲,母亲已另成家,遗憾父亲已去世当我开始用洗衣机洗鞋,突然看懂中年老母亲想要的松弛感到底是什么…巴郎《行为随谈》47 人和舍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