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妹子带爸妈去纽约高档餐厅,座位安排却让她无比震惊:这是2024的纽约?!
近日,一位小红书博主在纽约著名牛排馆的经历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位博主在该餐厅用餐时疑似遭遇隐形歧视,分享了她的故事。
“爸妈来约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带他们体验一下当地特色,于是预订了这家据说口味和环境都很不错的牛排馆。然而点完单后抬头一看,发现我们这个区域的小桌全部是东亚面孔。反观前面的区域则是一些非常符合传统印象中的‘体面’白人,中间那条走廊瞬间成了楚河汉界。
没想到这竟然是2024年的纽约……在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我竟然体验到了分隔?
也许是因为当天那个时间段的预约都是亚洲人所以有了这样的安排?但面对这样典型的场面……你可以说我是过度反应,但我始终觉得东亚人在外保持敏感没什么问题。这家店自始至终服务态度和菜品质量都很不错,但疑似的隐形歧视还是让我无法不介怀。无数次感叹在海外生活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博主在图片中公开了餐厅的名字,这是纽约当地非常有名的一家高级餐厅。在Yelp上的一星差评中,有许多亚裔顾客也提到了类似的经历,时间跨度很长。
一位亚裔顾客评论道:“食物很好,但服务带有种族主义,尤其是老板和经理,对客人尤其是亚洲人不公平,没有礼貌,不尊重。我从来没有推荐过这家餐厅。尽管这家餐厅历史悠久,但是否得到好的服务是根据种族挑选的。”
另一位顾客表示:“尽管预订了,还是等了30分钟。不确定这是否与种族有关(亚裔),对待我们基本上就像空气一样,管理层根本没有道歉。糟糕的服务。”
在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后,许多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和类似经历。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加州一家昂贵的餐厅被安排到了一个偏僻的位置,周围的顾客也都是亚洲人。尽管当天的服务员很礼貌,他还是感到不舒服。
另一位网友分享了她在纽约另一家牛排馆的经历,被引到一个类似角落的位置。她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没有计较,但后来学会了给服务员塞小费来要求好位置,这样的安排让她的第二次体验顺畅很多。
针对这些情况,博主回复道:“Pay extra来收获更好的服务是宇宙共识,比如头等舱和公务舱。但在餐厅,如果没有标明premium seat,对顾客展示平等的态度和保持尊重也是我们要争取的。就算是穷学生或者有色人种也应该得到平等对待。”
有网友认为,这种分区安排是因为白人小费整体高于亚裔。但另有不同声音认为:“他们是否敢这样对待非裔?”
博主回复道:“主动选择和被动安排是两个概念,你个人的喜好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
评论区的讨论热火朝天,很多在海外生活的华人表示了共鸣,认为这种微妙的歧视最让人难受,因为你无法直接表达不满,分享出来也会被指责“敏感”“玻璃心”。也有人从小费等角度试图论证餐厅的做法与歧视无关。
微歧视指的是不易被察觉的细微歧视行为。这些行为表面上并没有明显的攻击意味,但常表现在日常语言、肢体语言或其他环境中,对特定对象(如少数族裔、有色人种、残疾人、女性)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轻视、怠慢、诋毁和侮辱。尽管这些交流看似无害,但它们被认为是一种隐蔽的种族主义或日常歧视。
研究微歧视的专家W. Sue博士在她的书《Microaggressions in Everyday Life》中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微歧视情景。例如,理所应当地认为有色人种是外国人,会询问“你来自哪里?”或“你为什么没有口音?”;否认种族现状,强调有色人种没有遭受种族歧视或不平等;代入种族刻板印象,认为“所有亚裔美国人看起来都很相似”,或假设所有少数民族成员都说同一种语言或具有相同文化价值观。
这种微妙的攻击在很多情况下,连歧视者自己都难以察觉,但接收这些讯号的对象会受到持续的负面影响,导致自信心下降、自我形象不佳,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焦虑和创伤等心理健康问题。
种族和微歧视是宏大而敏感的话题,即使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也无法100%确定某种行为一定是微歧视。在遇到类似歧视话题时,帖子下永远会有两种声音:对贴主的经历感同身受,或认为其内心过于敏感。我们尊重不同观点的碰撞,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发起这样的讨论,产生争议很正常。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质疑和发问,少一些检讨和内耗。每一分权利的争取都不是一蹴而就,勇于发声,好过甘当鸵鸟。
文/纽约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