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球它们来过,如今只剩骸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只袋狼的珍贵影像。
在地球的亿万年时间里,无数个生命,无数个物种,出现、死亡、生存、灭绝,今天我们来看几种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上万年而灭绝,如今有化石可以证明他们曾出现过的哺乳动物。
01
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
△ 真枝角鹿头部化石
真枝角鹿
真枝角鹿(Eucladoceros),又名真枝角兽、偶蹄兽,生活在 700 万—1万年前。在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上新世早期的真枝角鹿化石。到了更新世,真枝角鹿广泛分布于欧洲、中东及中亚地区。
真枝角鹿是大型植食性动物,身长 2.5 米,肩高约 1.8 米,鹿角呈树枝状,有 10 多支,宽达 1.7 米,十分壮观。真枝角鹿是最先有大型复杂鹿角的鹿。
△ 真枝角鹿生态复原图
洞熊
洞熊(Ursus spelaeus)体形巨大,雄性洞熊的体重可达 1134 千克,雌性则要小很多。典型的洞熊头骨长约 40 厘米。洞熊是植食性动物,主要以草及浆果为食,有时也吃蜜糖,部分洞熊是杂食者,而且很凶猛。洞熊生活在 30 万—1.5 万年前,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
洞熊与棕熊和北极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黑熊等关系较远。
△ 洞熊复原模型
中爪兽、鬣齿兽
中爪兽(Mesonyx),又名中兽或钝肉齿兽,属中爪兽科,形似狼,大小如狗,生活于始新世中期,约 4500 万年前,化石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及东亚。中爪兽四肢灵活,善于奔跑,可能捕食植食性动物。不过中爪兽没有爪,趾上有细小的蹄。
△ 中爪兽复原图
鬣齿兽(Hyaenodon),又名肉齿兽、熊狗,属鬣齿兽科。鬣齿兽是高度专化的掠食者,出现于始新世晚期,约 4100 万年前,直到 2100 万年前灭绝,化石分布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鬣齿兽肩高 1.4 米,身长 3 米以上,重 500 千克,颈部比头部短,身体长而粗壮,有很长的尾巴。其外观很像现今的鬣狗,但有更尖锐的牙齿,可能猎食如羊般大小的动物。
△ 鬣齿兽化石
鬣齿兽生活于山区与苔原地区,通常三五只一起捕猎,是一种有毅力的群体狩猎者,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掠食者,在捕猎前,它们会权衡利弊,避免冒险。它们会在夜间不断地嚎叫。通常情况下,鬣齿兽会避免战斗,但当发现虚弱的、受伤的或垂死的猎物,以及新鲜的尸体时,它们会变得极具攻击性。
△ 鬣齿兽狩猎复原图
雕齿兽、星尾兽
雕齿兽(Glyptodon)是一种身披铠甲的巨型哺乳动物,体长约 3.5 米,身高 1.5 米,体重可达 2 吨。它那像乌龟壳一样的甲壳长 1.2 米,由 1000 多块 3厘米厚、呈六边形的骨板组成。雕齿兽头骨上有一个坚硬的骨冠;脑袋顶部有一双小眼睛,但视力一般;四肢短粗,前肢长着爪子,而后肢则类似蹄子;尾巴末端长有厚角质化刺。
△ 雕齿兽生态复原图
雕齿兽最早出现在 2000 万年前的南美洲。200 多万年前,雕齿兽通过隆起的巴拿马地峡进入北美洲,并在大约 1 万年前灭绝。2016 年,科学家们通过对星尾兽(属雕齿兽科)线粒体 DNA 进行分析发现,雕齿兽与现代犰狳在同一演化支上,可以说是犰狳的直接祖先。
雕齿兽有一条管状尾巴,尾巴末端有厚角质化刺,犹如一条带刺的粗棒,是很好的防卫武器,可以有效防御肉食性动物的攻击。
△ 雕齿兽生态复原图
△ 星尾兽复原图
△ 现代犰狳
以上“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内容节选自这本——《生命进化史(增订版)》
02
一部关于生命进化的百科全书
从书名可看出,这是一本讲生命演化的书,而且既然为“史”,那想必是以时间为线,内容较为系统、详实的“正经”科普——
没错,《生命进化史(增订版)》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从宇宙大爆炸、地球形成、原始生命诞生开始讲起,一直到哺乳动物繁衍壮大、智人遍布地球为止,全面解读了人类对生命进化的研究和发现,梳理了地球生命40亿年进化的总脉络,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生命进化的百科全书。
△ 本书作者王章俊,为全国生物进化学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学会古脊椎动物演化团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详细阐释生命进化的原理与内涵,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进化?这个问题我们并非一无所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还是耳熟能详的。不过,要往深处挖一挖,我们可能就只能摇摇头了。
确实,我们大部分人对进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进化的深层原理,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阐释了现代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以及“宇宙·生命大进化观”,这样就让读者从根本上搞懂了进化的原理和内在逻辑,理解了在40亿年的漫长时光中,生命为什么会进化,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演化。
△ 现代达尔文进化论的四个核心观点(内文截图)
★ 6次生物大灭绝,11次进化大飞跃,勾勒出地球生命进化的主脉络
《生命进化史(增订版)》的内容分为三卷。第一卷“从起源到登陆”,从宇宙大爆炸、物质形成、“两暗一黑三起源”、第一个脊椎动物昆明鱼出现等讲起,讲到两栖动物登陆;第二卷“从陆地到天空”,从第一个真爬行动物林蜥出现、第一个恐龙始盗龙诞生讲起,讲到第一只真正的鸟儿始祖鸟飞上蓝天;第三卷“从野性到文明”,第一个哺乳动物摩尔根兽、第一个灵长类动物阿喀琉斯基猴诞生说起,讲到人类的起源与迁徙。
这三大卷、数十万字内容,看起来纷繁浩大,但实际上都被有条有理地归纳在了一条清晰的主线上,这条主线,即地球历史上发生的6次生物大灭绝、11次进化大飞跃。
有了这条主线,读者就不会轻易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而是始终走在主路上。
←左右滑动查看→
书中还有多种图表辅助梳理,如地球大事件年表、进化树、演化图等。
←左右滑动查看→
★ 600余种古生物,1500余幅化石图片与复原图,呈现震撼史前世界原貌
书中精选了600余种古生物的1500余幅化石图片与复原图,还有众多现生动植物的精美图片,为读者呈现震撼动人的生命世界。
细节清晰可见的三叶虫化石,无法想象这是来自数亿年前的痕迹。
栩栩如生的粗壮原始祖鸟复原图,仿佛下一秒就要眨动一下眼睛,扑扇一下翅膀。(虽然严格地说,那是前肢而不是翅膀)
放在一起对比的寐龙复原图和化石(它的名字正源自这个安睡的姿态),时间的沧海桑田无须文字描述。
★ 中国科学院四位院士、中国地质学会联袂推荐,“溢美之词”谁看谁迷糊
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国务院参事张洪涛亲自为本书作序。舒德干、殷鸿福、陈骏、康乐四位中科院院士诚意推荐,中国地质学会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大咖推荐→
03
2024年全新修订,究竟“新”在哪里?
在形式上,本书由原来的三本合并为一本,开本由大16开改为小16开,整体设计更加精致、悦目,更适合系统阅读和收藏。
在制作上,本书护封选用带有精细纹理的高阶映画高白蛋壳纹纸,内文选用高级纯质纸,手感柔和,印刷清晰,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和阅读感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书实拍→
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更新。增订版不仅在初版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修订,还增补了10万余字,主要增补之处如下:
一、依据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对当今自然科学的“两暗一黑三起源”相关内容进行了增补完善。
二、依据近几年古生物学的新进展,增补了新的研究成果,彰显了我国古生物学家为科学做出的贡献。
三、针对当下大众关注的科普热点,进行了答疑解惑,便于读者对宇宙学和进化论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增加了中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读者将自然科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科学视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五、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便于读者在脑中构建更加完整的生命演化脉络。
04
为什么我们要读科普?
很多人认为,读科普书,就是为了多学点知识,拓宽知识面,尤其对正在上学的孩子而言,说不定考试还能用上。
这当然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但读科普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举一个例子,如果问,生命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比如:
生命是可爱的猫猫狗狗。
生命是春风里的一朵花,是夏日里的一棵树。
生命是河里的鱼,是天上的鸟。
生命是发出第一声啼哭的婴儿,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老人。
但如果翻开《生命进化史(增订版)》,会看到另一个完全不同角度的回答:能够自我复制的就是生命。
非常冰冷的文字,但也令人豁然开朗。这是科学的魅力之一。科学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时,一个新的知识,会令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
在近几年最为畅销的历史类书籍之一《人类简史》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样写道:
如果把体内所有的DNA搓成一根细细的线,它能延伸100亿英里,比从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还远。光靠你自己就足够离开太阳系了。从字面意义来看,你就是宇宙。
看,多么奇妙,自然世界与灵魂世界就这样交汇,如同一根细细的丝线,一端连着太阳系和DNA,另一端却延伸到读者的精神宇宙之内,抵达了更加个人和隐秘的角落。
这就是我们鼓励读科普的原因。所有阅读,归根究底,都是为了解答我们内心的疑问。我们的想象、困惑、迷茫、好奇,都会在阅读中得到投射或回应。当沉浸于阅读中时,我们的内心是如此安宁和满足。
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获取新知,如同新生。尤其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为自己辟出一方角落,享受独属于自己的时刻。
从这本开始,获取更多属于自己的新生时刻吧!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