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轮到美国慌了
进入2024,美国总算是开始慌了。
4月份的时候,美国财长耶伦访华第一站,就先对中国进行了一番长篇大论的“说教”。
总结下来就是:中国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将对美国企业和全球供应链带来威胁。
很快,她的“产能过剩论”就遭到了国内媒体的口诛笔伐,在网友看来这番话多少有点暗示“中国电动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警告。
结果她刚回美国,就有资深议员给白宫写信,强烈要求“永久禁止中国公司生产的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
没想到还不出一个月,那边就给中国电动车加征了100%关税,倒不是说华盛顿不想直接封禁,实在是在美国人民的抵制面前拜登也得说一声“臣妾无能为力”。
因为在美国但凡是提到“电动车”三个字,人们都会习惯性的把福特、特斯拉喷一顿,接着就是赞扬比亚迪。
所以问题来了:早先中国车企都是摸着特斯拉过河,现在为啥全反了过来?
1、美国不一样
在美国,“最有钱的男人”和“权力最大的男人”常常会隔空对骂。
2021年8月,拜登宣布新能源汽车“2023年计划“”的时候邀请了所有车企,唯独没请名头最响的特斯拉,后来马斯克还专门发推特吐槽:Seemsodd that Tesla wasn’t invited。(似乎没邀请特斯拉)
没过多久,拜登又在国情咨文上重点表扬了通用和福特,却故意忽略了特斯拉,导致消息后马斯克直接讽刺总统是“人形木偶”。
后来特斯拉大规模裁员的时候,老登在采访中被问及此事,依旧是先对通用和福特进行表扬,接着祝福马斯克“月球之旅一路顺风”。
表面看这是男人间的骂战,但背后却藏着另一层因素:同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是个产业问题,到美国就成了复杂无比的政治命题。
“皮卡+大House”是美式生活的标配,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底层支撑有来自“石油美元”,换句话说,马某人所面对的是一套用百年时间构建的消费文化体系。
1908年,亨利·福特用流水作业线将T型车的价格从2000美元干到300,被视为汽车普及的标志性事件,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他选燃油车的原因。
毕竟在20世纪初,电动车可是吊打燃油车的存在,市场份额足足是后者的2倍。
亨利福特的出发点十分朴素,仅仅是因为油价更便宜,当时一加仑汽油5美分,而每千瓦时的电价却要20美分,显然燃油车更适合成为大众消费品。
随着燃油车普及,美国的石油时代也拉开了序幕,一战期间他们生产了全球70%的石油,二战期间消耗的70亿桶,更是有60亿桶来自美国,甚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也是石油撑起了美元的金融。
事实上,70年代后美国就一直在想办法摆脱中东国家的掣肘,这个过程到2017年页岩油的成功才算结束。
这时候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要舍弃石油,不仅是否定华盛顿过去一个世纪的努力,也是挑战美国人赖以生存的美式生活,石油利益团体当仁不让的跳出来表示:贼子尔敢。
2、政治“玩物”
川普时期,中国人民都认识蓬佩奥这位“老朋友”,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另一位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这位老哥在进入白宫前可是有一层身份,就是美国石油协会(API)董事会成员。
而长期以来,只要美国人表现出想跟石油分手的念头,API就会站出来挽回这段爱。
60年代时“温室效应”才刚刚提出,API就组建了一个“全球气候联盟”,目的就是收集可以证明气候变暖是骗局的材料。据说特朗普退出《巴黎协议》的依据之一,就是API编写的报告。
2001年,API雇佣的说客还加入了小布什政府,在白宫担任环境质量委员会主管,他的任务就是“润色”气候报告。例如,将“把气候变化归为生态问题的原因从“比较难”改成“非常难”;把对温室效应表示怀疑的结论改成“肯定”等。
布什期间,API的公关成果就是让小布什退出《京都协议书》。
API之所以能说服小布什和特朗普,除了自身精通忽悠大法外,共和党本身也是满身油污。
以布什为例,不仅家里是做石油生意的,他的副总统和国务卿也分别是石油商和石油公司董事,以至于人们戏称:布什政府血管里流着的石油,排出的是二氧化碳。
结果就是,小布什在位时除了《京都协议书》外,还废除了自己老爹发布的近海石油开采令,并在卸任前批准了横跨数州的油页岩矿床开发项目。
至于川普同志,除了接受石油公司捐款外,上位后也没忘记搞钱。美国北达科他州有个石油管道在奥巴马时期一直没有获批,而特朗普上任一个月就火速批准,原因很简单:能从项目中获利的石油管道公司,有他本人的股份。
据统计,从1990年以来,油气产业为选举捐赠的资金有80%流向了共和党。有了这层关系就不难理解,为啥他们总是穿一条裤子阻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了。
那民主党又是什么立场呢?
与其说民主党关心电动车,不如说是关心自己的选票。
美国50个州,不仅有石油出口州,也有净进口州。净进口州天然对能源有着较高的敏感性,此外经济发展也不依赖石油,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水到渠成。同时这些地方也是民主党的大本营,扶持新能源汽车就等于保护选票。
另一方面,民主党也有着自己的野心。如果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动车消费市场,不但能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带动传统车企的转型。
要知道,传统车企基本都在共和党的选区,一旦全面转型零部件和流程更少的电动车,将对旧体系的产业链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大规模失业。届时失去工作的人们不再会支持共和党,这对大选的结果至关重要。
站在这层关系上,再去看美国总统的骚操作:
克林顿时期(1993-2001)扶持电动车;
小布什时期(2001-2009)打压电动车;
奥巴马时期(2009-2017)扶持电动车;
特朗普时期(2017-2021)打压电动车;
拜登时期(2021至今)扶持电动车。
决策者对电车的态度尚且都变化无常,也难怪美国人民会有这样的心态: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是真的,但并不值得为此牺牲我的SUV。
事实上,就算没有政治层面的推三阻四,美国电车也改变不了败落的结局,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孕育产业的土壤。
3、路,走窄了
美国电动车最大的障碍是产业空心化,也就是说要想把这个行业发展起来,就必须重振工业。
然而,这一切从苏联解体那刻起就注定无法再现。
笔者之前在《一文读懂,中美舆论真相》这篇文章里聊过,自从苏联崛起后就一直吸引着美国老百姓,当时为了展现自身优越性,美国就一直在给富人加税,企业所得税在30年代还是37%,50年代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恐怖的91%。
这一系列手段,堪称美国版的“劫富济贫”:收刮有钱人,补贴穷人。
放一张美国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动图,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榜样的力量。
80年代前,美国几乎没有贫富差距,富人也过着罕见的被剥削的生活。所以在二战结束后,很多企业就开始往德国、日本转移,毕竟这两个国家同期的税率只有15%,跟美国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堂。
再往后随着日本和德国工业复苏,开始向全世界输出廉价商品,尤其要重点表扬日本,头铁的从纺织品到钢铁,再从彩电、汽车到半导体轮流跟“鹰酱”硬扛了一遍。
打的美国企业不是破产倒闭,就是卖身,而金主爸爸还是日本人,甚至就连英特尔这样的巨头都在琢磨“如何体面破产”。
两国长达30年的贸易摩擦,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工业外流,反映在产业上就是服务业的占比越来越高。
事实上,美国工业在80年代还是有机会“止损”的。
因为从后视镜看,深陷阿富汗以后苏联对美国已经失去了威胁,刚好能降低税收。再加上80年代的产业转移和广场协议带来的美元贬值,可以说是重振工业的最佳时机。
结果,美国人一心只想搞钱,最终把科技树点成了歪脖子树。
1981年,里根上台后就开始给富人减税、取消财富再分配,他的解释是“企业有钱后会加大消费和投资,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整个80年代,美国的企业所得税从46%降至34%,个人所得税从50%降到了33%,但高收入人群却是例外——他们只需缴纳28%的税率。
进入90年代后,美国又出台了一项股票期权的规定:如果高管薪酬为股票期权,公司可以对100万美元以上部分进行税前抵扣。
本意是想让高管薪酬跟业绩挂钩,结果华尔街的理解却是:推动股价上涨,高管多赚钱,公司少纳税。
而在此期间,新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更是股市只要出现大幅波动,就降息救市。以至于被市场解读为“美联储不会让股市下跌”。
就这样美股迎来了20年的长牛,美国人也在金融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在另一边,伴随着苏联解体,全球化的最后一道壁垒被打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向东亚。
华尔街跟白宫的精英们,同样对大洋彼岸广袤的市场、廉价到惊人的劳动力垂涎三尺,为此他们不惜花费3亿美元游说相关部门废除限制,推动中国入世。
毕竟,还有什么比自己玩着轻松的金钱游戏,把脏活累活给别人干更加舒服呢?
4、结局
当时间来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奥巴马当选成为第一届黑人总统。不久后他在硅谷参加晚宴时碰到了乔布斯,便拉着手问了对方一个问题:能不能让您的工厂从中国搬回来?
乔老爷微微一笑:
总统先生,它们回不来了...
是的,在经历了多次产业转移后,资本对东亚已经变得深度依赖。这里有最全的供应链、最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最勤劳的工人。他们能接受三班倒“007”的无缝衔接,他们能够在睡梦中接到任务快速到岗,他们无时无刻对工作付出全部的努力。
这些,美国都没有。
所以即便是利益集团不再阻挠、转移工业全部回流,美国也难以诞生一个既能在7天研发口罩机、上线500万产能口罩,又能在一分钟从0到100生产2辆汽车、全年销售300万的比亚迪。
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就开始“急病乱投医”,拉帮结派、产业封锁、加征关税一股脑全上。
但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却是一个略显慌乱的美利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