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是“王者”,就业成“青铜”,斯坦福博士考公真的是“大材小用”吗?
#教育新思
这几天,一份2024年乡镇公务员考察对象公示名单截图在网上炸开了锅,在一众申请者中间竟然出现了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苏某。
站在学术金字塔上的人,却甘愿“削尖脑袋”去做一个县级的小科员。对此有网友评论:“学历是个‘王者’,就业却成了‘青铜’”也有人不解:“如此高的学历,为何不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还有人感叹:果然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01
乡镇公务员,出路or死路?
拆解一下苏某的履历,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于安徽某重点中学,在中科大读本科,还获得过郭沫若奖,毕业后被斯坦福的物理学博士项目录取。
拥有如此多光鲜title的“神级学霸”,最后落脚点是皖北乡镇公务员,难怪网友们纷纷表示不理解。
但事实上,上岸乡镇公务员,可能是苏某目前最好的出路。
一般情况下,名校留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这三条“出路”:
要么选择走学术路线,留在美国当老师。但疫情后美国高校的教职岗位缩减得不像话,大多数人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黯然离场。
要么选择技术流,转行进国外科技公司做“码工”、“大厂程序员”。但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疯狂裁员,连给留学生提供身份这条路也堵死了,就算勉强留下可能也会压力山大。
还有就是回国走“青年千人计划”进高校了,十几年前最吃香。但如今面临着科研资源不足、时间压力过大、评定标准严苛等种种难题,多少人能如愿以偿?
一番合计下来,苏同学另辟蹊径选择考公,对于他本人以及家庭而言,或许是一条更现实、更稳定的职业之路。
02
“考公考编”热潮中的“降维打击”
事实上,当前的世界充满变数,未来的发展不可预测,在这样的情况下,“铁饭碗”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名校毕业生的职业追求。
2021年,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任职街道办副主任的消息就曾引发热议。
今年3月份,杭州市余杭区区的公务员录用名单公示里,一位被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录用的女生赫然是毕业于哈佛大学。
各类世界排名top50、常春藤高校毕业生涌进公务员赛道的新闻屡见不鲜。
除此之外,近年的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数据也显示,有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着“考公热”现象,升温明显。
寒窗苦读二十载,还是在考公赛道上“卷”,确实让人忍不住唏嘘。
但换个角度想,大环境险峻,能上岸公务员,仅从薪资待遇和稳定性来说,也算是拿到了香饽饽。
像浙江、广东、江苏这些省的公务员,按照职位来看,普遍待遇是科员在22万左右、副科25万左右、正科30万左右、处级36万+。
名校毕业生大多是区直公务员或者引进人才的公务员,收入更高,还有安家费、住购房补贴等,各种医疗保险、退休待遇等都有优先保障。
随着想“入编”的人逐年增多,大城市的公务员岗位呈现“僧多粥少”的状态,像苏某这样的名校留学生“降维打击”似乎更加剧了基层编制的竞争。
但公务员的岗位相对“接地气”,手握名牌大学文凭的天之骄子是否能完全胜任尚是个未知数。对于海归精英们而言,公务员工作也并非他们多年深耕的领域,能不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
03
就业不需要被“定义” ,人生也是
在很多人眼中,名校毕业的社会“精英”们应当从事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高薪、高地位、高美誉度。一旦名校毕业生“苏某们”的选择与社会的“常识”背道而驰时,就会招来很多人的质疑和批判。
但是,就业说到底是一种综合的考量与选择,其决策的源头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我们从标准化的教育与考试中厮杀而出,不是为了再投入一场标准化的人生。
所以,就业不需要被“定义”,人生也是。
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的张昆玮则,在谷歌工作两年后,选择回家乡山西省晋中学院做一名青年教师,月薪3000多元。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
“我不愿意为了成功舍弃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爱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
这何尝不是一种清醒的洞见?是对自己人生的自由把握,是摆脱了“人云亦云”之后真正独立的选择。
至于“大材小用”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用”。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曾有人问杨澜:“您觉得高学历女性当家庭主妇是不是一种浪费?”
杨澜的回答是:高学历女性当家庭主妇,也会和别人不一样。一个有眼界、有主见的妻子和母亲,会让家庭更有幸福力。
只要能发挥你的眼界与主见、发展你的潜能与优势,无论是做科学家、还是当公务员,都是在“自我实现”。
或许我们更应当欣慰,新一代的留学生,通过海外求学扩展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更倾向于独立自主地去选择“个性化”的职业,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
互动
对于世界名校毕业生“考公”
或者选择小众职业,
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与我们讨论!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