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好多人问暑假写字课的事,一定是错过了直播,所以我昨天专门整理了一篇超级详细的Q&A,里面也有很多硬干货,需要的可以点击蓝字看《涨价前最后团,暑假请务必把写字课用好!相关问题答疑》。如果需要购买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购买。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加一下我们小助手,我们会点对点回复的。
全国的小朋友们最近都陆续迎来期末考了,我们家这位明天也要考试了!考试倒也没啥,但这一考完,爸妈的“痛苦日子”就来了,漫长、相当漫长的暑期要怎么度过……群里的妈妈们疯狂“吐槽”,一、塞进托管班;二、塞进兴趣班、补习班;三、中间的空档期安排一到两次长线游。
这三套组合拳打下来,孩子是快乐了,爸妈的钱包可不轻松。特别是长途旅游这种烧钱项目,小到跨省、大到跨国,堪称“碎钞机”界的王者。
最近这个月各平台上亲子旅游的直播那叫一个铺天盖地,打的点也很戳心,“探访G5超精英大学”、“体验顶级牛娃生活”…… 每一句话都在提醒老母亲“格局”要大,要带娃“开拓眼界”,别让自家的娃输在“认知”上,当然价格也是很“顶”,动辄上万好几万,就真感觉兜里的钱压力好大。
然而,掏空腰包让孩子出去见见,就真的能养出“见过世面”的孩子吗?
想起去年暑假结束有个邻居和我抱怨,他送儿子送出去参加了个研学游,结果好后悔。 到了古迹、名校,也是人山人海、走马观花,马上要奔赴下一站。顶着毒辣的日头,拖着酸痛的双腿,儿子说只想快点结束,好回酒店休息。 更让人生气的是,儿子最后还补上一句:你给的零花钱也太少了,都买不了我看上的纪念品。妈妈的本意,是让孩子多出去见识见识,结果呢,换回了一身疲惫和满腹怨气的孩子。 老师责问男孩为什么歧视同学,男孩居然一脸平静地说: “我没有欺负她,我只是说了他们家的房子没有我们家的大,她夏天的时候,也没有去俄罗斯看极光……”这些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想法,如果不加以引导,怕是会在他尚未成型的价值观里逐渐固化。 这样的孩子,就算见再多的市面,但如果没有为人最起码的礼貌和素质,也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 话说回来,这一届爸妈,为什么普遍都会陷入“一放假就必须带娃去见见世面”的焦虑? 我和身边的几个妈妈聊了聊,发现大家心理误区不外乎是——之前我在网上看到,孩子的暑假生活居然流传着这么一条鄙视链: 一等暑假研学、二等暑假旅游、三等暑假补习、四等暑假回老家。 别的孩子都在研学、旅游,看到这家孩子今天去了新加坡,那家孩子明天要去夏威夷。很多普通家庭的父母,就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跟风而上,把孩子送出国去体验体验。 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平时孩子找你,总被你用各种事务推开了。 或者因为各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和孩子的关系搞得很僵。 就想着,用好吃好喝、好玩好用的物质奖励,甚至高价的海外游、研学营,来弥补内心的亏欠感,来调剂和孩子的关系。也会有一些父母,想到小时候的贫寒,越觉得曾经的自己没见识,就越想让现在的孩子“长见识”。 而伪装在“带孩子见世面”背后的,是父母自己内心的匮乏,想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心理,觉得见世面就得花钱买体验。 而且价格越高的东西,它的价值就一定越大。所以常常把“带孩子见世面”的最优解,给到了高昂的旅游、研学项目。 再加上商家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很多父母以为:见世面可以像买衣服一样,即买既得。 孩子去一次名校、去一次海外,就有了格局,就能明白了努力学习的价值,就能找到追寻梦想的意义了。 但其实,想让孩子真正地见到世面,它需要一个孩子在经历、体验中真切感受和领悟的过程。 它是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灵魂被感化后,逐渐潜移默化,内化在品格和行为上的那些东西。 知乎上就有个热门话题:普通家庭,你觉得怎么才算让孩子见过世面? 我很赞同其中的一个回答:与其让孩子见那些遥不可及的市面,不如让他多接地气。 带孩子回趟老家,不是孩子暑假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我觉得反而是首选。一方面,像很多跟着父母,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他们缺少亲近草木、山水的机会。让孩子在老家住几天,在大自然撒撒野、释放天性。 另一方面,让孩子看看父母、祖辈父辈生活过的地方,了解家乡的文化。 这不禁也让我想到了,我一直都在追看,也给大家聊过好多次的董宇辉。 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会带着他捞蝌蚪、拿着罐头瓶,养成大青蛙。 碰到一只刚出生的小鸟,他就和儿子一起把小鸟养大,再一块放飞。 那时的董宇辉当然没有机会接触海外游学团,高价夏令营,甚至连普通的旅游,对他来说都是奢侈。 但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在对小动物的爱和呵护中,在老父亲朴实的智慧中,他长成了那个心中有乾坤的人,曾被人评价:董宇辉见过“最高级”的世面。 董宇辉卖农产品,有人质疑玉米卖得太贵了。他想的不是夸玉米的有机、纯天然来抬高玉米的含金量,他的回应是“谷贱伤农”。 他卖苹果,想到的不是多卖一点,自己拿的奖金就高。他反而是这么说的:卖一箱20来块钱,那我如果晚上卖出去1000箱,这个果农家里,他孩子上大学的钱、生活费的钱,老人吃药的钱都够了。 哪怕他已站上资本的高台,他心里想的,还是对“弱势群体”的悲怜之心。 所以,不妨经常带孩子回老家走一走,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来一次寻根之旅。看看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听听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乡的大自然里,感悟爱和生命的力量。让孩子无论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忘记来时的路。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个人的价值感,来自“他者贡献”。 说的是,如果一个孩子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做出对他人有贡献的事情,他就能在这个关系中收获价值感。 一个男孩催着妈妈给自己换手机,但妈妈觉得手机还能用,不用换。 男孩不死心啊,心里想着不就几千块钱吗,妈妈怎么这么小气,都不愿意为我花这点钱。妈妈是不是不爱我呀。 他舅舅看不下去了,想办法把他支走:“走。我带你去买手机。” 结果舅舅就带这个孩子一起去送外卖,送了几个星期才赚到几千块钱。 结果呢,男孩拿着自己辛苦奔波赚来的钱,反而舍不得把它花掉了,也没有再提换手机的事情。 最后在舅舅的引导下,男孩用自己赚来的钱,给妈妈买了一份小礼物。 孩子自己吃过苦,才更容易理解父母的付出,懂得珍惜与感恩。 体验过自己的劳动成果,才能找到生活的价值感。斯坦福教授曾说:今天孩子最大的困境,是没有意义感,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引导孩子找到心中的灯塔,是见世面中至关重要的一面。 网传北大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一个头发凌乱、衣衫破烂、看似目光呆滞的男子,拎着馒头和一瓶矿泉水,匆匆赶路。而这个看似“流浪汉”的人,居然是北大“数学奇才”韦神韦东奕。 这样的天子骄子,童年时,也是一个让老师头疼不已的差生。上学时经常迟到,而且屡教不改。在表达上木讷迟钝,语文极差,运动也不行,体育成绩倒数第一。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韦东奕的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兴趣所在。别的小孩都在游玩、野餐、运动,韦东奕整天就是捧着一本数学书,走到哪,看到哪。 当其他人因为孩子木讷而忧心忡忡时,父亲却始终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兴趣,陪他一起解数学题来消磨时光。 正是这种对数学近乎狂热的痴迷,以及来自父母的支持,让韦神一路探索,一路开挂,成为顶尖学府北大的传奇人物。再看看他如今在北大的日常,一盘素菜,几个白馒头就是一餐,每月只用500元生活费。他用低调的锋芒,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大世面”。每一个看上去不够完美的孩子,其实都隐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但它没法通过几次高昂的海外研学就能获得的。 与其用钱撑开孩子的眼界,不如先让孩子看清楚内在的自己。帮孩子找到那件,他废寝忘食也想去做的事情。而这,将是他成长中的热情之源,生命之光。 所以,不妨多和孩子一起阅读、思考、交流,让孩子在书籍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带孩子看电影和纪录片,逛逛附近的博物馆,让孩子的思维,和遥远的灵魂碰撞出火花。说不定孩子能从中受到启迪,找到人生的方向。 所以啊,很多能带孩子见世面的事情,并不一定要走很远,更不需要把花钱和见世面划等号。
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事情,只要用心体验,就能让孩子收获见识和智慧。
当然,并不是说研学营没有意义,我自己也会给OK报夏令营,这两年也在考察合适的研学营项目,我认为一方面项目的品质很重要,品质的考量一定不是用金钱来衡量;另一方面我觉得家长自己的期望值摆得正很重要,这个咱们可以后面再分享。
总之,无论花钱还是不花钱,走远还是走近,让孩子在亲近自然、走进生活都是有必要的,探索自己的过程中他们会成长为那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少年。
最后,大家暑假是怎么给孩子规划的?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