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加缪的《局外人》,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精神躺平”
《庄子·至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之妻去世,朋友惠子前往吊唁,却看见庄子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
惠子觉得不可思议,说道:“你妻子劳碌一生,如今去世了,你不悲伤就罢了,竟还唱歌,这很不应该。”
庄子听后,意味深长地回答:
人的生命是由天地之间的气汇聚而成,人死了,气散了,便是回归了生命的本质,这是天命。 我若哭就是不通达天命,故而我不哭。
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看破生死、乐天知命的洒脱之人。
巧合的是,在法国作家加缪笔下,也有这样一位洒脱之人。
他就是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
默尔索在母亲去世后,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甚至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就和女朋友去看喜剧电影。
这并不是默尔索不爱母亲,而是他认为,人终有一死,母亲生前孤独又可怜,能体面地离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当你读懂了《局外人》就会明白:
能释怀无法改变的事,在精神上做个躺平人,也是一种智慧。
默尔索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他工作忙碌,无暇在家照料母亲,便将年迈的母亲送去了乡间的养老院。
虽然邻居们都觉得默尔索很无情,但默尔索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毕竟母亲需要人照顾,他微薄的薪水,实在无法负担给母亲请私人看护的费用。
更何况,他和母亲之间早已没有共同语言,在养老院母亲还能找到同自己一起说话的人。
这天,默尔索突然收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称:“母去世,明日葬礼,敬告。”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默尔索似乎并不悲伤。
去参加母亲的葬礼时,他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惺惺作态地恸哭。
他不仅喝了养老院的门房端来的咖啡、抽了烟,甚至还在半夜守灵时因为太累而睡着了。
当母亲的葬礼结束后,默尔索身心俱疲,他只想赶紧躺在床上睡十二个钟头。
第二天醒来后,默尔索便去海边洗海水浴,同女朋友一起看喜剧电影……
默尔索的种种行为,在外人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得知母亲去世后,默尔索立即飞跑去车站,才赶上最后一班长途汽车。
下车后,他又不顾劳累,步行2公里,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八十公里外的养老院。
默尔索累到虚脱,只为能给母亲守灵。
虽然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掉一滴眼泪,但每个人表达悲伤的方式不同,并不是只有眼泪才代表伤心。
因此,当别人说他不孝、冷漠时,默尔索不解释也不在意,而是坚定地接纳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句名言:
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你,那是对方的课题。
其实,无论生活遭遇了多少痛楚,安抚好自己的内心,真诚地接纳自己,就不会纠结内耗。
也只有接纳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才能坦然享受生活。
默尔索有一位叫雷蒙的邻居。
一次,默尔索和雷蒙等朋友,相约去海滩过周末。
没想到,有几个阿拉伯人竟一路尾随着他们。
那几个阿拉伯人是雷蒙的“死对头”,正试图找机会教训雷蒙,但因雷蒙和朋友们在一起,他们不敢贸然动手。
虽然那几个阿拉伯人和默尔索无冤无仇,却把默尔索当成了假想敌。
中午,海滩上热得冒烟,默尔索竟鬼使神差地离开朋友,试图去找一块阴凉的地方。
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
在沙滩上的一片岩石后面,默尔索和那几个阿拉伯人不期而遇。
当阿拉伯人抽出刀,朝默尔索挥舞而来时,为了自卫,默尔索的手情不自禁地插入口袋,拔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枪,朝着其中的一个阿拉伯人扣动了扳机……
事后,默尔索被捕入狱。
在监狱中,默尔索认为自己是正当防卫,不久就能重获自由。
不承想,随着案件的审理,一切都偏离了他预想的轨道。
法庭上,检察官并没有关注案件本身的细节,而是请来一些毫不相干的人:
养老院的院长、门房和默尔索的女朋友……
检察官详细地询问他们,在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后,默尔索的反应和态度。
养老院院长说:“默尔索一次也没有哭过,下葬之后马上离开,也没有在墓前默哀。”
养老院的门房说:“默尔索抽了烟,睡了觉,还喝了牛奶咖啡。”
默尔索的女朋友在检察官的逼迫下,不得不说出默尔索在母亲下葬后,和自己度过的快乐日子。
最终,检察官指控默尔索:“怀着一颗罪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由此,检察官断定,默尔索是个冷血的人,他杀人是有预谋的,是故意的。
这风马牛不相及的指控,默尔索只觉得荒谬。
默尔索扪心自问,他是爱母亲的,但没有人理解他对母亲的感情。
看着律师、检察官、证人还有旁听席上的记者、听众,都在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而自己却毫无插嘴的余地。
默尔索这个当事人反而成了整个事件的局外人。
此时的默尔索想大声问问他们:谁是被告呢?
但思虑再三,他又觉得无话可说。
最终,默尔索选择了沉默。
默尔索深知,无论他怎么解释,都不会被人理解。
与其同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如在沉默中悲喜自渡。
有句话说得好:懂你的人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
在不懂你的人看来,解释往往是掩饰的代名词。
你费尽口舌,不仅无法澄清真相,反而可能越描越黑。
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就是对自我的坚守,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
庭审结束,法官宣布默尔索会在不久后,被斩首示众。
按照惯例,犯人在行刑之前会受到神父接见。
在神父看来,即使是最嚣张的罪犯,临死前也会皈依上帝,以求洗脱自己身上的罪孽。
然而,默尔索拒绝接见神父,只因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罪孽。
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默尔索看得很开。
默尔索认为:
人都是要死的,既然必有一死,那么如何死,什么时候死,也就无关紧要了。
对生命的释然,让默尔索不再惧怕死亡,而是更加关注自己活着的每一秒。
在冰冷孤寂的牢房中,默尔索会自己玩“记忆游戏”。
他在牢房里走一圈,默默记下房间里的所有物品。
随后,他蹲到牢房一角,开始追忆这些物品的摆放位置、花纹颜色、质地材料,甚至每一条裂痕……
默尔索经常沉浸在游戏中,忘记了孤独,也忘记了自身的处境。
临刑前的那个夜晚,默尔索想象着绞刑架的样子,也想象着女朋友那充满阳光色彩的金色脸庞。
当他半夜在监狱的小床上醒来时,他静静地感受柔和的星光映照在脸上的惬意,想象月光下乡野里万籁俱寂的宁静。
默尔索甚至能感觉到“夜的气味、大地的气味和海水的盐味”,它们给默尔索带来了清凉。
此时的默尔索,似乎和这个美好的世界融为了一体。
正因如此,默尔索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
他仿佛真的成了自己人生的“局外人”,忘记了生命,看淡了生死,不纠结痛苦,尽情地感受着当下一点一滴的美好。
默尔索甚至觉得,死亡只是新生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小说《苏菲的世界》中说:“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当我们真正明白自己终有一死的时候,便能更加全身心地安于当下的每一刻。
其实,仅仅是活着,就已经足够幸运。
何不善待自己,乐天知命,尽心过好生命赐予的每一天。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写道:
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甚至还会如默尔索一样,被人误解,遭人唾弃。
面对命运的波谲云诡,何不做个人生的“局外人”,看淡一切,接纳一切,乐来欢喜,苦来甘愿。
如能在精神上做个躺平人,则万般自在。
作者 | 旧雨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硕博相亲,用理想岛! 截至2024年3月31日,硕博相亲平台理想岛VIP注册用户超13万人!其中,来自985及全球百强高校用户占80%。 理想岛VIP核心功能是搜索,想找什么样就找什么样。 关注公众号后,可直接登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扫码关注理想岛,提升认知维度。 ▼长按二维码 关注理想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