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星球败给了网红打卡,深度旅行过时了?
圣家堂、普拉多美术馆、“朝圣之路”……里面的地名,我一点都不熟悉,但我知道,我想去那里看一看。
若干年后,当第一次踏上巴塞罗那的城市土地,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初见的激动,而更像是一场与老友的重逢。
可就在前几天,6月26日,孤独星球官方发布文章《祝你旅途愉快!》,宣布停止在中国的出版业务,位于北京朝阳区的编辑部办公室也一并停止运营。
这本涵盖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旅行指南,在50年的时间里以14种语言,发行了超过1亿5000万册。
在英国卫报眼里,孤独星球就是“旅行者的风向标”,纽约时报更是直接把它称作“背包客的圣经”。
这本蓝色的册子2006年进入国内,可以说它就是众多中国旅行者们,最早接触到的专业旅游攻略。
但更令我唏嘘的是,跟孤独星球再见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就被淹没在朋友圈的碎片里。
带着孤独星球一起
去寻找星战拍摄地
平均每年要坐飞机100次以上的天仓零,从十多年前开始,就是孤独星球的读者了。
“最开始买的时候,也算是跟风,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在买。”她说。
“但时间一长,才发现这本书有多好用。”
从2012年第一本买到的《美国》开始,她在旅游之前,总会先翻一翻孤独星球。看严肃攻略做规划,已经成了她旅行的一部分。
这些年来,她陆陆续续收藏了将近20本单行本,跑遍了欧亚大陆和美洲的许多国家。
前段时间,她才和孤独星球一起从突尼斯归来。这个坐落于北非的小国,去年11月对中国开放了免签,但由于距离不近,知名度也没有太高,到访的中国人寥寥无几。
“(这些攻略)都是打卡性质——第一天迦太基遗址,第二天蓝白小镇。至于中间怎么坐车,怎么玩最合适,没几个能讲清楚的。”只有孤独星球,给了她完整的旅行规划。
这个时候,这本严谨老派的纸质书反而凸显出了优势:不仅在于它给出的众多细节和实用信息,更在于它不会因为目的地小众,就厚此薄彼。
中间有一天,天仓零打算去星球大战的拍摄地逛一逛,这个地方,其实网上很多人都有提过。
但只有孤独星球,明白地写着:几点去到那边,光线才最好。她按照这个指南出发,最后果然看到了一个美丽无比的Mos Espa,和天行者之家。
虽然在她眼里,这本书缺点不少:“重似砖块”,字多图少。而且作为实体书,它被人们买到手的时间,很可能距离出版过了好几年,不少信息已经略显过时。
但作为一本严肃的旅行书籍,它依然无可替代。
十几年的旅行经历里,很多知名的城市或是旅游景点,天仓零早就已经玩过好多遍。于是一些冷门的体验,反倒成了她最关注的内容。
对她来说,孤独星球就是那个最具有代表性,也是质量最高的指南。
“其实我不太背它出去的,实在太重了……”天仓零说,“但它里面真的会有很多独门的细节。”
同样是这次在突尼斯,她在地图导航时,有些地方用中文、英文都搜不出结果,但是翻开孤独星球,却发现上面的不少地名,早已用阿拉伯语标注。
“我虽然看不懂,但这样就可以对照了,真的方便很多。”这种对于细节的重视,正是这本小书有别于网络攻略的关键。
而作为一本“专业指南”的孤独星球,之所以可以做到上面这些,正是因为作者都是由热爱旅行的人兼职。
因此,几乎不带功利性的他们,用自身丰富的旅游经验、细腻全面的笔触,再加上一些个人化的呈现,最终写成了这一本本独具特色的旅行指南。
比如省份指南,需要你逛过无数次不同的地点,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然后才能规划出不同的路线:新手向、进阶向、资深向,或者以主题为区分:文化路线、风光路线、美食探索……
“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旅行者,所以才会考虑的这么细致。”天仓零说。
50年“硬核”旅行指南
20年中国历程
对许多人来说,孤独星球就是那个最好的出行攻略。
它的杂志风靡全球,月发行量一度达到了18万册的水平,对于一本旅行书刊来说,可谓是一个颇为成功的数字。
这本注重细节和使用感的“小蓝书”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从最初的那一刻,它就是为了满足旅行者的需求而诞生。
而两位创始人的情怀,也赋予了这本书一个充满温度的旅行视角。
1970年,24岁的英国人托尼·惠勒与妻子莫琳,驾驶一辆100多英镑的破旧汽车从伦敦出发,走陆路前往墨尔本,进行了一场穿越欧亚大陆的旅行。
但这趟复杂的旅程途径众多国家,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便利的年代,也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指引他们前进的线索和攻略。
于是,惠勒夫妇有了写一本旅行指南的想法,其中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
1973年,依托于托尼和莫琳旅行经历的《廉价穿越亚洲》写作完成,这也是《孤独星球》系列的第一本指南。这条横跨欧亚的路线,后来也被旅行者们称作“嬉皮之路”。
而孤独星球与中国的故事,也很早就已经开始。1984年,孤独星球出版了英文的《中国》旅行指南,这是当时最早的系统性介绍中国的旅游书籍之一。
1998年,《西南中国》系列亮相,作者是Thomas Bradley,封面是一只正在大快朵颐的熊猫。其后几年,更多不同分区的中国旅行指南也被出版。
但那时的孤独星球,更像是一本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探险手册”。
直到21世纪的到来。
蔡景晖还能回忆起2004年,当年在三联书店工作的他和几位同事一起,前往墨尔本的孤独星球总部,商讨将这本旅行指南引入国内的事宜。
创始人惠勒夫妇也看到了中国旅行者对于自助游的向往,特意来到了中国逛了一大圈,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个国家进入21世纪后的巨变。
2006年,孤独星球正式进入中国,第一本本地化的旅行指南终于和大家见面。
那个时候,个人申领护照的制度才开始没多久,自由行的时代也刚刚开始发展,但中国市场上针对国外的旅行书籍却平淡无奇。
翻开孤独星球,大家才发现,原来一场旅行中,从海滩、青年旅舍、小酒馆和餐厅这样的地方,也能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它们的故事,比那些知名景点还要多。
而从货币兑换、交通方式,到路线选择,这本书更给大家展示了诸多详细的攻略,也让他们看到了旅行的更多可能性。
跟着这本书的脚步,许多中国的旅行者走上了自己的探索世界之路。
还有一位,跑到了喀布尔的“鸡街”,这里有一家名为 Siggy's 的餐厅,是每个前往尼泊尔、印度的旅行者聚会的天堂。
可以说,孤独星球伴随了中国第一批自由行玩家的成长,在2000年代的末尾几年里,带着一本孤独星球去旅行,就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
2010年,孤独星球开始推出中国系列,中国编辑部也在北京正式成立,负责本土内容的生产。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各具特色的中国分省指南依次亮相。
比如由四位作者联手完成的《云南》卷,花了三个月的精心调研写出,呈现了四条独特的徒步路线。
无论是到虎跳峡感受玉龙雪山,去坝美寻找“桃花源”,还是深入悠长的茶马古道触摸千年商路,后来都被视作云南旅行的典范规划。
到2017年3月,孤独星球一共出版了21本省份旅行指南,范围涵盖了大半个中国,累计销售达到了数百万册。
但好景并不长,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以及疫情对于旅行的影响,让它在没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滑落。
2022年11月,孤独星球宣布将于次年正式停刊中国版的杂志。
这两天,最后的铡刀终于落下。我们迎来了它彻底退出中国的消息,很多人心心念念却迟迟未出的河南、天津单行本,或许再也不会和大家见面。
一段看起来还能走上很久的旅途,就这样戛然而止。
严肃旅行走向落寞
打卡成为新潮流
2007和2011年,孤独星球分两次被BBC环球收购;2013年,它被转卖给了美国的NC2 Media;2020年,又被转卖给了Red Ventures……
其中每一次的收购,都伴随着价格的暴跌。“越卖越便宜”的孤独星球,命运之坎坷可见一斑。
也正是在2020年,孤独星球关闭了墨尔本和伦敦办公室的大部分业务,《Lonely Planet》的英文版杂志也宣布停刊,只剩旅行指南还在继续制作。
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冲击之下,孤独星球曾经引以为傲的深度信息收集,被碎片化的用户分享打得溃不成军。
而纸质书的模式,又让它提供的信息显得滞后无比。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孤独星球只得更加频繁地推出新版指南,可这又进一步造成了写作质量的下滑。
在国外的知名论坛Reddit上,有人分享了自己最近购买孤独星球的体验。这位博主表示,这本书现在看起来就像是“插着随机搜来的图片的互联网攻略翻版”。
更是有人直接发问:我们能否集体哀悼《孤独星球》的死亡?底下评论热闹无比,足足有200多条回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旅行都是上层阶级的专属生活方式。古罗马时期,富裕的贵族阶级会在闲暇时间跑去南部庞贝、巴亚的避暑别墅休假。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上流社会人士在年轻时,要在不同国家逛上一大圈:维也纳、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然后才算完成自己的成人仪式。这样的旅行甚至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壮游”(Grand Tour)。
近代以后,火车、汽车和飞机的出现,让旅行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像惠勒夫妇这样跑中长途距离游玩的人,依然是较为资深的旅行家。
伴随着这些旅行者而诞生的初代指南,从最开始就充满了对旅行本身的投入、专注,乃至敬畏。
但人们的口味不再相同,如今的旅游打卡方式,高度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
那些经历过高强度后期、高饱和度的沙漠和海边图片,还有各种生动的探店现场,正在抢占大家的注意力。
其实无论有多少人吐槽“打卡式”、“特种兵式”旅游,轻度化的出行已经确实成为了人们最普遍的旅行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越来越少人会再沿着一条经典的线路,去深度体会当地的文化、民俗。像当年惠勒他们一样,开着旧车花一两年的时间来一段“深入地心”的深度游,既没时间,也不现实。
久而久之,孤独星球的退场好像也成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因为它的背后,是一场旅行观念的巨大变革,而这一点,并不分中国还是外国。
如此现状,也让它只能继续走向落寞。
到了最后大家期待的,或许只剩下了它每年发布的“十大最佳”系列榜单。至于平时的出游,它早已不再是人们参考的第一选择。
聊天的最后,天仓零对我讲:“我觉得这有点像,劣币驱逐良币?”
她笑了,紧接着又跟了一句:“但怎么说呢,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喜欢的旅行方式。”
你和《孤独星球》之间,有什么独特的回忆吗?欢迎一起留言分享。
文、编辑:夏尔
图片来源于天仓零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hristopher Nolan / 温子仁 / 乌尔善
Thomas Heatherwick / Marshall Strabala
特别企划
成都蔚蓝卡地亚 / 南京越城天地 / 北京缦合 / 珠海华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