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神清夏日长公众号新闻2024-07-06 00:07北京时间7月6日22时20分将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是炎炎夏日的开始,我国多地气温升高,雷暴频繁,潮湿多雨。元稹《小暑六月节》诗中云:“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小暑时节,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暑,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里说:“暑,热也,从日者声。”小篆中暑字以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日表示太阳当头,炙烤大地;者是煮的初文,以烧煮表示热。下面用火煮,头上还有日头晒着,正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阐释——“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浑身冒汗,犹如水煮,正是即将进入的三伏天的真实写照。南宋《槐荫消夏图》。故宫博物院藏“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几度衣裳汗,谁家枕簟清。”酷暑正浓的时候,夏日更要穿得清凉。古人的夏服所用的面料很是讲究,要做到透气、透汗,因此蚕丝织成的纱和罗成为上选。在唐宋时期,这种利用纱、罗裁成的夏季服装有个专称——“生衣”,其他三季所穿为“熟衣”。生衣与熟衣的加工程序有所不同,熟衣采用绫、绮等厚实织物,要刷上粉浆,再用石杵反复捣打。经过这种处理,织物更会变得经纬紧密、厚而不透风、质地结实、不易脱丝,做成衣服也就更为保暖,并更耐磨耗。相反,生衣免去了捣练的环节,经纬较为稀疏,形成透气的孔眼,因此散热的性能良好。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直裾素纱单衣重约49克,去除领缘、袖缘后仅重约25克,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13克,将整衣折叠后可放入普通大小的火柴盒中。经考证,此纱以汉代时普通的平纹素机织造,组织结构精细,孔眼均匀,密度稀疏。专家尝试复制这件国宝时,一度无论怎样也做不到同等轻薄。后经研究,发现问题出在纺纱的蚕丝上。当时的蚕不如现今的蚕“壮硕”,吐出的丝更细、更轻。于是,科学家为此培育出能吐细丝的“特种”蚕,南京云锦研究所耗时近两年织造,历时13年,终于制成了一件重49.5克的仿真素纱单衣,但仍“超重”了0.5克。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一共两件,除了直裾素纱单衣外,还有曲裾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48克,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6月15日,湖南博物院展出了仅重48克的曲裾素纱单衣,这是该文物自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之后,首次公开展览。湖南博物院供图 新华社发素纱单衣代表了西汉初期缫丝纺绩和织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来源:科技日报,资料来源:中国科技馆、《中国博物馆全书·湖南博物院》原图提供:视觉中国设计:杨凯文案:李梦一校对:孙莹编辑:宋慈审核:岳靓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