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打出的一生最高否定率
与科技和高校有关的评审,在美国是1996年左右开始参与,在中国是1998年开始参与。
评审的目的是为邀请评审的机构负责任,绝不能是为了“帮助”被评审者。因为是邀请机构委托负责,不是被评审者委托帮忙。
凡是在机构邀请后,却帮被评审者的作为,实际都是吃里扒外。
评审一定是按职业标准,而不能是其他。例如,家庭状况可以请民政部门帮忙救济,不能成为影响科研机构的聘任或资助的因素。
同样,学校组织的招聘或晋升委员会,是为学校把关,不是用于“帮助”院系。
我参加过的评审,虽然经常我的意见批判性略多,但也在很多委员会逐渐我的批评偏少,一方面是因为被评审的质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其他专家的批判性得到很好发挥。
而且,我认为很多改革和进步是不可逆的。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出现15位中我清楚地认为9位不达标准,是前所未有的情况,而且浮现的问题是多年前解决了的问题。
改革、进步,任重道远。我们中国发展的关键很可能不是国外封锁或压力,而是国内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能否坚持努力不放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