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热搜的“松弛感”,把我们骗惨了
FIGURE 07/09
提及最近两年的热门词汇,“松弛感”一词绝对榜上有名。
打开社交媒体,随手便能刷到广大网友对于“松弛生活”的尝试:
低饱和色系、脚踩洞洞鞋的居家穿搭;
在人潮拥挤的城市,漫无目的的city walk;
拍照必须对着镜头大笑,释放漫不经心的从容……
然而,随着尝试的日益增多,关于松弛话题的讨论,却逐渐朝着某个诡异的方向发展了起来。
是松弛,还是紧绷?
“松弛感”最初进入大众视野,源自博主@黑猫白袜子 分享的一则见闻:
博主称自己在飞机上偶然遇见了一家人,尽管遭遇了证件过期、行李被退、计划受阻等诸多意外,却丝毫没有动怒或怨怼,而是以一种平和淡定的态度,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
反而是作为陌生人的博主,在旁观过程中“瞬间开始起反应,胃痛,紧张和恶心。”
这条帖子发出来后,点赞量很快达到了46万,转发超过5万次,成了热门话题。
关于“松弛感”的讨论在网络中蔓延开来。
其实,“松弛感”之所以能走红,在于它完美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在渴求:
在焦虑、紧绷等各种焦灼情绪接踵而来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纾解压力,让自己能够有种“换了个活法”的感觉。
而这种在意外突然来临时、随时都能淡然处之的松弛心态,恰恰迎合了这种感觉。
可“心态”终归太过虚无缥缈,无法具像化展现。
渐渐地,大家发现,通过凹显一些别样的生活姿态,也不失为一种展示“松弛”的途径。
因此,小到拍照姿势,大到家居装修,大家开始努力营造松弛氛围。
有需求就会有流量,“松弛赛道”逐步爆火,成为了网红们趋之若鹜的新选择:
主攻松弛赛道的博主,端着一份盒饭和美式,在上海的大街上溜达。
从city walk到city ride,从日上三竿到夕阳西下,手里的食物硬是一口没吃,小红书倒是发了好几条。
评论区一针见血:
“好紧绷的松弛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自带酒水,在马路上席地而坐,也成了“松弛感”的一种象征。
于是,街头巷尾三不五时就能看到假装随意干饭、实则精心构图的摆拍。
连虞书欣也跟着下场松弛,把法棍丢在满是灰尘的地板上,高举香槟,营销“自由又浪漫”。
而网友们只觉得浮夸:
“一点都不松弛啊,为什么要牵强地蹲在地上喝酒?”
“摆地吃喝”的风吹到了维多利亚港,甚至被香港网友无情吐嘈:“像祭品。”
媒体网站上更是频频出现教人如何养成松弛感的文章:
《养成松弛感的X个方法》
《这么穿,让你轻轻松松拍出松弛感!》
《拥有松弛感的女孩子太太太太太招人喜欢了》
《跟着ins博主拍出松弛》
……
在松弛感含量高达98%的网络世界,“松弛”成了一层生活滤镜,不够松弛仿佛就会落于人后。
为了不成为那2%,大家争先恐后。
而事实却是,靠外力修饰才能营造出的松弛,早已成为了包装出来的另一种紧绷。
「假松弛」下的「真焦虑」
越想要松弛,越难以松弛。
当松弛感要靠打造和复制才能实现,便早已与其本意背道而驰。
这样的复制即便成功,也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洽与从容。
而一旦复制失败,新的焦虑便会催生:
每天通勤2小时的社畜们,加班之余随便对付的那口外卖,也要称之为「brunch」;
996结束的深夜,拖着疲惫身躯走在无人的街头,就是自己的「city walk」;
哪怕是躲在厕所里刷手机的摸鱼几分钟,也不愿放过将其美化为「gap minute」的机会;
发个朋友圈九宫格,都不忘「chill」一下;
只要跟不上主流步伐,就会开始陷入自我怀疑:
是不是我不够松弛?为什么我无法松弛?
下一秒,焦虑和紧绷便开始接踵而来。
罗方丹在《东亚人模仿出来的松弛感,让人好紧张》里说: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描绘旷野,旷野也就细化成了轨道。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比拼松弛,紧张也就开始蔓延。”
真正的精神内耗,恰恰是从假装松弛开始的。
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滋生出了各式各样的焦虑,我们却急于通过模仿他人来缓解焦虑。
最后只会因为模仿不到位而陷入新一轮的焦虑怪圈,成为击溃心理防线的又一根稻草。
其实,松弛赛道之所以会爆火,是因为“松弛感”不曾明码标价。
它不像豪车豪宅奢侈品那般难以企及,但在“终日奔波,一刻不得闲”的当下,又确确实实是一种令人心生艳羡的生活状态。
为了让自己牛马般的人生也能拥有片刻的高光,大家争先恐后涌入这个赛道。
但九宫格里那样漂亮精致的生活,真的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吗?
答案你我都心知肚明。
真正的松弛,是允许自己不松弛
事实上,“松弛感”并算不上是什么新鲜词汇。
这种遇事不急不躁的处事心态,放在千年以前,就是老祖宗们常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倘若留心便不难发现,这样的松弛本可以随处见到,并不需要刻意凹摆:
它是片刻闲暇里的轻松躺平;
是笑对偶然失误的精神状态;
是席地而坐地与朋友肆意畅聊,毫不在意他人眼光;
是没带伞的雨天,直接往头顶套塑料袋的从容;
是不分性别年龄地坐在路边吃东西,没有构图摆拍,只有对美食的享受;
说到底,松弛,应该是一种“允许”的状态。
允许快乐发生,也允许难过并行。
是一种不带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对于当下状态的接受。
普通人对于“我为什么无法拥有松弛感”这件事也不必太执着。
网红们演绎松弛感的背后,或许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在崩溃和重组、躺平和奋斗之间的来回游走,才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要对进步给予鼓励,而非对完美持续苛求。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谭谈交通》里的一位大爷。
被网友称为现实版徐富贵,不仅父母双亡、哥哥去世,而且妻子难产一尸两命,唯一的亲人只剩下吃错了药的傻弟弟。
然而,面对如此支离破碎的人生,他却始终乐乐呵呵。
主持人谭乔问:“为什么感觉你看上去挺开心的呢?”
大爷答:“往前看,不要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往前看,莫回头。
当我们因工作焦虑、因学业内耗、因压力山大而苦恼、因急于上岸而惆怅时,不妨对已经发生的失意和溃败少一点纠结,少一点偏执。
有的时候,松弛不在远方,恰在前行的每一个当下。
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里,轻松一点笑对生活。
如果做不到松弛也完全没有关系。
要知道,很多时候,松弛并不见得比焦虑更高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