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贫困与繁荣”——如果要选出能从正反两方面诠释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一样——不是日本、伊朗,那一定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不过,读了青年学者陈兴杰的《国家的贫困与繁荣》,才发现该问题另有答案。有一个“神奇”的国度,100多年前就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人均GDP曾高居世界第一,对外国移民的吸引力,可与美国相提并论。然而,1930年代之后,政治强人主导的国进民退,导致该国经济一路下滑,最低跌至全世界第140位。伴随经济下滑的,是社会矛盾激化,该国从此一蹶不振,好在足球依然傲视世界。日本“失去的20年”已够让人警醒,该国“一失去”,就是100年。
所幸,故事没有结束于此。2023年11月20日,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拥趸被选举为该国总统后,短短半年时间,大刀阔斧地对企业减税、对政府简政,一番操作下来,该国股市持续走高,经济活力再度被激活。这个国家,自然是阿根廷,这位总统,当然是网红总统米莱。上面的故事,正是《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一书的引子。
为什么有的国家长期贫困,有的国家长期繁荣?这一问题,在20世纪西方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几场思想大辩论后,早有定论。今天,更难回答但却必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由贫穷到繁荣后,却又很快折返、重回贫穷?而这,正是《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一书试图要回答的。如果要很官方地一句话介绍这本书,那就是“本书以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制度经济学派为理论基础,用作者独有的文字天赋,将近几十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最有代表性的兴衰故事讲述一遍,分析各国具体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得与失,不仅深刻,而且生动。”当然,国家的兴衰,在实操层面涉及很多、很复杂的情况,比如财政政策、对外关系,等等。但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种制度的后面则是观念的力量——尊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也就有相应的状态。历史屡试不爽。
本书精彩之处不胜枚举,金句频出,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
所谓“资本主义危机”,并非市场失败,而是政府垄断货币、大搞通货膨胀的结果。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福利,你看到的免费福利,都有人在买单。
邻国贸易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而在非洲,邻国成了藩篱陷阱,束缚着各国发展。
新事物产生后,最优良的是保护产权,糟糕一点的是政府制定规则,最坏的是政府指导行业细节。
创新是一连串的改善,阻断其中任何一环,都可能失去一个美好的未来。
专利权究竟是天然财产权,还是政府创设的“特权”,值得商榷。
......
保守主义思想家索维尔说,“最基本的问题不是什么最好,而是由谁来决定什么最好”,一语道破国家治理的本质问题。自从诺斯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并获得诺贝尔奖,三十多年来,政治制度是国家兴衰的第一推手,已经为很多人熟知,成为常识。
但是,仅仅“知道”而不理解,是不够的,错误观点仍会伺机乘虚而入——比如,沙特很富,但它却并非民主国家——于是,对大众来说亟待解决的是,凭什么说制度最重要?哪种制度更重要?这些好制度、坏制度,与国家兴衰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凡此种种,作为架在诺斯和大众之间的一座稳健而宽阔的桥梁,《国家的贫困与繁荣》用了相当多的案例,只为把复杂的诺奖理论,拆解成人人都懂的真正常识,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在于有没有数据,而在于市场信号消失,只能任由官员摆布。私有产权消灭后,政府规定的价格完全失真,数据统计得再多,也无法反映市场变化。
通胀的特点,就是短期之内有起色,把真正问题往后拖。
印钞不生产财富,只会让资源错配,通胀是经济周期生成的根本原因。
只要自由流转,产权总会落到能使它发挥最大效率的人手中。
市场规律在行为指引方面所引起的作用,远胜于环保说教。
我们能够享受繁荣生活,乃是托市场体制和企业家的福。
市场优越之处:没有绝对的弱者,每个人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
生产力再差的国家,只要对接到贸易体系里,也会找到合作的机会。
巨无霸是竞争的胜利者,应当获得赞美。至于它会不会变得臃肿低效,是企业家该考虑的事。
轻税促进繁荣,轻税比重税对经济发展更有利。
.........
经济史领域有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就是“李约瑟之谜”:为什么西方世界会兴起、中国会衰落?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尝试着给出了最接近正确的答案,此即制度的差异。曾经的伊斯兰和中国,都比同时期的欧洲更富裕,但因为没有演化出类似的经济制度,旧有的制度无法维系长期的经济增长,衰落就变得不可避免。毋庸置疑,把从多数人那里取得的资源输送给少数人,肯定是一种坏的经济制度,但是,到底什么才算是好的经济制度?《国家的贫困与繁荣》里,浓墨重彩讲了很多当今各国的真实故事,把经济制度差异导致的结果差异,描绘得明白如画。比如,瑞士自然资源贫瘠,但人均GDP比美国还要高,这并不是依赖于很多人所认为的金融业甚至钟表业,而是因为集中了全世界最多的跨国公司,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在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制度优势;反过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印度为何至今还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在经济制度方面,它拖着一条巨大的后腿。
好的经济制度,一定是最大程度催生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家所具有的独特禀赋,包括冒险、创新、自信、果断、好奇心、有担当、英雄主义、百折不挠,等等。而“企业家精神”一词能够进入经济学并成为今天人所共知的常识性概念,正归功于奥地利学派,是奥派经济学把企业家精神作为核心,视为市场的真正推动力。十年前,不少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期,然而,更清醒的学者则认为,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仅仅十年,历史已给出答案。读本书中的各种案例,会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与其谈经济增长,不如谈企业家精神,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精神越来越式微,那一定是经济制度出了问题。
一些人迷信工会,说到底是将改善境遇寄望于斗争,而不是劳资合作。如果私企“大到不能倒”,就不可避免沾上国企病,变得低效。
人类的进化,就是在与大自然不断抗争,文明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反自然。
农业被很多城市人视为亲近自然,事实上,农业也是反自然的。
对大象威胁最大的,不是欧美富人的贪婪,而是非洲人的贫穷。
发展经济是保护动物最好的手段,有了收入就可以更好地反盗猎。
20世纪上半叶的两场战争,归根到底,就是源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被抛弃。
我们生活所依附的制度和法律,都是政治思想的结晶,靠谱的政治哲学,正是普通人过好日常生活的保障。
.........
一个国家的兴衰,归根结底是由观念主导的,因为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的行为必然以某种思想为准则:先有“无代表不纳税”观念,才有北美殖民地的反英抗争;先有剥削的观念,才有斗地主的开始。可见,是观念的变迁引发制度的变迁,当社会观念领先制度太多,它就拉动制度前进;当社会观念比较落后,制度就停滞甚至倒退。人类历史的演化,因此归根结底,是错误观念和正确观念的缠斗史,人类辗转了漫长岁月才进入近现代,就是因为以古典自由主义为标志的观念峰值,启蒙运动开启之后才艰难诞生。然而问题是,人们头脑中占据着太多的错误观念,比如,自发的买卖行为,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下叫“市场交换”,但很多人曾经叫它“投机倒把”;一个私营企业家赚了钱,自由市场的观念下叫“投资盈利”,但至今还有人认为这是“剥削剩余价值”;以及,《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中所描绘的,很多人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长期繁荣,来自“强盗兴国”;有些学者甚至鼓吹,近代中国的落后源自“弱政府”。米塞斯说,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只有当更多人能清醒地看世界,国家才有希望。而这就需要将学术观念不断转化为易于为大众所理解的常识,不断提升观念的水位。《国家的贫困和繁荣》,就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用正确观念打败错误观念”的好书:秉持“有限政府、私有产权、自由贸易”理念,国家就会走向繁荣;用民族、民粹以及其他已被证明是历史垃圾的“主义”治国,国家就会走向衰败。著名学者张维迎对本书评价很高,他说:“陈兴杰是坚信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市场派,他的文章有理论,有故事,通过实例分析传播理念,文笔优美,我很喜欢读。”诚如斯言。我们推荐陈兴杰老师的这本《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也正是基于这三点:◎ 陈老师三观很正,不仅经济学和政治学观点,包括历史、环保乃至自然科学等等,都是普世论的坚定拥趸和积极倡导者;◎ 三十多年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古典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图书,但基本都是纯学术,面向大众的很少,在将学术观点转化为常识概念的作品中,如著名学者王建勋老师所说,《国家的贫困与繁荣》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而又迫切需要的读物”;◎ 陈老师特别擅长讲故事,总能将理论以最引人入胜的姿势落地,文字可读性极高。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既能接受自由派理论的洗礼,又能从本质上看懂有些国家为何能由穷变富,后来却再度折返、由富变穷。对米莱的改革,也会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更明确的关注。著名学者张维迎、王建勋、毛寿龙、著名作家阿乙联袂给予好评。将学术观念转换成人人可懂的常识,一本书读懂国家兴衰的深层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