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35亿的“高尔夫服饰”第一股,78%的顾客都不打高尔夫
他们被称为高端商务人士,很符合人们对有钱人的刻板印象。
那时国内的暴发户还没整过这些新鲜玩意,但耳濡目染,对这样的生活很是向往。
比音勒芬的老板谢秉政,一个精明的温州商人,在2000年买下香港一个叫做比音勒芬的牌子,当时国内没什么高端品牌,大家都认进口货,比音勒芬听起来就像个洋牌,更容易发扬壮大。
谢秉政买下比音勒芬之后,就开始琢磨着该怎么做,正巧看见了国内高尔夫运动爆发的趋势,决定将比音勒芬定位于高尔夫服装品牌。
为了突出品牌特性,他还特地在logo中间加了个打高尔夫球的小人,和拉夫劳伦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尔夫球服饰,很高端,但还不够。
为了让高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毕竟人均工资3000块的年代,人家一条裤子想卖2000块),比音勒芬把门店位置选在了机场、高铁站的黄金位置,这些地方人流量大,商务人士一下飞机就能看见,一看店名,又感觉像个洋牌,很高端。
比音勒芬对标的客户群是中高收入的中年男性,在那个年代,他们是先富起来的一帮人,兜里有钱,但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买名牌,是建立社会身份认同的最快方式。
而当时,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大多只进驻了一线城市,在三四线城市很少出现。
比音勒芬就不一样,他们不光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机场黄金位开店,也把店开到二三四线等城市。截至2022年7月,比音勒芬有49%的门店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很多人去北京上海出差,看见比音勒芬的机场门店,心想不错,这是个高端洋牌,回到自己家乡发现竟然也有店,乐呵呵地去买回家了。
中年男性对待买衣服这件事很怕麻烦,要不海澜之家也不会把“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整天挂在嘴边。他们懒得挑,认准了就一直买,也因此给比音勒芬带来了超高的复购率。
2016年,比音勒芬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高尔夫服饰第一股。不过,靠高尔夫服饰发家的比音勒芬,在2020年做了一次VIP客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约78%的VIP客户不打高尔夫或仅仅在高尔夫练习场打过球。
也很有意思,一群并不打高尔夫球的中年男子,买出了高尔夫球服饰第一股,就像lululemon很多顾客其实不练瑜伽一样。
很多时候,品牌费尽心机想卖给消费者的并不是一件T恤或是一条瑜伽裤,而是一种社会标签和自我认同感,是它们背后象征的优雅、悠闲、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一次卖你这么多东西,是不是想想两千块也不算太贵了?
今年5月,在比音勒芬的业绩说明会上,谢秉政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公司品牌多样化、国际化、高端化布局,为公司打造全球奢侈品集团奠定基础。
打造全球奢侈品集团,温州商人果然很有野心。
这两个品牌很多人没听说过,他们都主打高端男装,品牌历史悠久,不过已经落寞了,比音勒芬想把它当作迈向国际高奢市场的敲门砖。
之所以有这样的打算,很可能是因为比音勒芬在国内的生意快做到天花板了。从去年一季度开始,比音勒芬的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连续五个报告期内的放缓,从33.13%和41.36%下滑至了17.55%和20.43%。
一方面,比音勒芬赖以生存的“高尔夫服饰”噱头正在失灵,真正打高尔夫的人没几个穿比音勒夫,大家有更专业的高尔夫品牌可供选择。
比音勒芬服务的是那群对高尔夫有滤镜的那群中年男人,现在高尔夫这项运动听起来也没那么时髦了,滤镜消失是迟早的事情。
另一方面,比音勒芬现在听起来也没那么高端了。
2019年,比音勒芬存货周转天数达397天(同期海澜之家为250天、Lululemon为91天)。为了去库存,比音勒芬把衣服打4-6折卖到奥莱、电商等渠道,它们在全国有110多家奥莱店。
比音勒芬去年的毛利率是78.6%,这表示就算打4-6折,还是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但是品牌长期在奥莱打折卖,用户对其的价值感知也会受到影响。
加上越来越多国外高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选择在变多,中年男人整天听到子女吐槽这个假洋牌又贵又土,会不会有朝一日移情别恋了也很难说。
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差在缩小,在县城体制内流行的时尚单品已经变成了始祖鸟,流行的户外运动也从高尔夫变成了骑行、桨板、橄榄球。
再者说,再过几年,中年人的位置就该换85后、90后来坐了,到时候比音勒芬的机场高尔夫品牌故事还能不能讲下去,恐怕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设计/视觉:Lvv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